APP下载

高校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对策研究*

2018-01-25谭娟晖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谭娟晖

(浙江农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浙江 临安 311300)

特殊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丧失等导致社会压力骤然增加,而拥有的社会资源却可能相对减少,个体的发展受到制约以及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带来的影响,他们心理的正常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心理状态的调整相比其他同龄人更显困难,因而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其他的学生一样,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调节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但是,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不完整的家庭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新的心理冲突的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显得更为严重。所以,探讨这个群体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共性和个性,探讨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了解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尤为重要。

一、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作者大量的走访、调查及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自信心不足

对于来自特殊家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通常会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感,显得不自信,普遍表示“我会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谁同我提父母的事我就跟谁急”、“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我宁可一个人呆着”、“我不愿意和别人多交流”等等。由此可看出,不管过了多久,特殊家庭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缺失对于孩子的影响一直存在。

(二)自责倾向突出

特殊家庭子女在自责倾向上通常比完整家庭子女要更明显,他们常常对自己偏向于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从而悲观失望。正因为对自身评价偏低,他们倾向于把平时生活或学习上的失败进行内归因,如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无价值等,从而产生内疚、焦虑、忧郁、失落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调。长久如此,慢慢的将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那些只要努力后明明可以达成的目标,也会轻而易举的放弃。不少特殊家庭子女在经受挫折或者受到批评后,总习惯于内归因,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好,对自己做过的事请抱有担忧和害怕的心理[1]。

(三)人际关系敏感

特殊家庭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心灵压抑,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对人生以及社会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也容易形成焦虑、抑郁、敌对、孤僻的性格,缺乏安全感,由于对他人不信任,不容易向别人袒露自己,没有知心朋友,很难和人友好相处,在学习生活中不容易与人合作。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大学生,通常会抱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心理,与老师以及同学的关系相处困难,人际关系存在种种困惑。

(四)抑郁倾向严重

特殊家庭的大学生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被社会疏远而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走出来,不愿意同外界接触,对身边以及周围的人与事抱着不耐烦、戒备的心理,自信心缺乏,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学生会出现抑郁情绪,做事情提不起精神,对生活缺乏激情,对未来无望,总是生活在阴影里。

二、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传统社会认知障碍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特殊家庭的孩子意味着其经历了不完整的或者不健康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种不健康因素的影响,人们带着偏见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学生很难成长为好学生[2]。另外,一些不良的传统社会认知观念使得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碰壁、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得他们更加的自卑敏感孤僻,严重的还会心灵扭曲,仇视社会。

(二)家庭支持系统弱化

由于这些学生家庭的特殊性,能得到亲情的关爱更少,从而缺乏精神依托和心理依靠,容易导致精神空虚、自卑、敏感等,这些学生在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后,家庭原有的完整的支持系统被打破,相对弱化,同时他们要面对很多以前没有面对过的问题,比如,经济、情感、今后的人生发展将如何选择等,容易导致情绪的困绕和认知行为的偏差,从而导致心理的不平衡。由于家庭的变化,使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较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在日常生活各方面往往会有着和其他学生不同的表现,比如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偶尔的情绪失控等。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会随着家庭结构变化而发正改变,有些大学生会通过兼职等来减轻家庭负担,家庭关系的破裂,使得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形成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常常独来独往,自怜自艾[3]。

(三)学校忽视个性差异

高校中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往往要管理的学生数量较多,对于外在情感行为未出现特别异常的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他们往往也不容易关注到,这些学生在长时间得不到关注以后,导致学生在学校有失败感和挫败感,心理困惑逐渐积累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由于精神压力过大,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

(四)自我评价出现偏差

大学生正处在特殊的生理发育期,相对其他成人而言,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志相对薄弱等。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使得大学生普遍没有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知,由于认知的片面化,他们缺乏对自己全面准确的评价,而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心理则相对更加脆弱,存在有比较多的不合理信念,对自我的评价往往过低,如,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自己是无能的这些负面的信念。

三、探究解决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对策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一新生进校后,高校一般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开展其他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自我认知、挫折应对、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生命教育等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并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措施,让学生学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适应环境的技能,帮助这些特殊家庭学生顺利度过大学这一重要的人生历程[4]。

(二)创建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大一新生进校后,高校通常会进行心理测试,利用此机会可以全面的掌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中心理健康处在异常水平的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心理档案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如学生详细的人口学资料、童年是否有寄养经历、家庭教养方式、既往病史、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重大生活事件等。二、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资料,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家庭环境量表(FES)等相关量表的结果,通过对上述量表结果的分析与定量描述,能较为全面细致地分析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三、通过与特殊家庭学生的会谈,还了解其择业期望、自我意象、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老师根据其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提出关注或干预建议等。

(三)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借助网络平台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网站,设置包括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影片、视频、书籍、心理测试或游戏等,内容涉及心理基础知识、心理问题调适方法、如何寻求心理援助、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心理知识等[5]。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当前心理方面的最新动态,学校的各种心理活动等,大学里,一般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课程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还能及时和同学们互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6]。

(四)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疏导并举

对心理问题严重的特殊家庭学生实行重点关注,建立和完善特殊家庭大学生学校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并根据情况设计针对性的应对方案等。对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批量处理,对个别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并联系相关学院的辅导员配合开展实践。鼓励特殊家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引导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实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个别严重的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则建议个别心理疏导,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后,有针对性的帮助其疏导心理困惑,打开心结。

另外,特殊家庭学生的监护人也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减少因为家庭不完整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多鼓励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总之,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走出心理困境。

[1]钟霖.浅析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1):118-120.

[2]童蒙.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途径[J].教育探索,2011(8):143-144.

[3]蓝琼丽,熊少青.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百色学院学报,2012(3).

[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2016(16).

[5]杨蕾.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及健康教育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2014(10):78-80.

[6]辛屾淼,戎媛媛.加强高校不完整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76-7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