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谦益的明史考证与影响分析

2018-01-25杜尚远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世贞钱谦益国史

杜尚远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是东林党的首领,被时人誉为“东林巨子”,钱谦益凭借渊博的学问,泛览子、史、文集与佛藏,论文论诗文风独成一派,于是又被人称为自太仓王世贞之后“一代文宗”。钱谦益最擅长的是史学研究,由于他晚年降清且重新走上仕途道路,他的学术也被人轻视备受诟病。等到他的治学理论再次被世人关注已经是二十世纪了。钱谦益深处明清两朝更迭时局动荡的特殊时期,他本人不仅承接了明代史学遗风,还创立了清初的史学风气,著述对清初的史学界有着深远影响,因此钱谦益最主要的史学成就就是明史的研究与考证。作为一个史学家,钱谦益早年就立志独自编写国史,于是撰写了《太宗实录辩证》,在此之后他又先后两次想要重修明史,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当时的人们认为钱谦益尚在,国史就还没有灭亡。如此的言论足以证明学者对钱谦益史学才能的极度推崇,同时可以看出钱谦益对于明代历史深刻的见解与论断。本文章以史为论点,不妄加揣测,只做有根据的适当的探讨。

钱谦益对于明史考证与影响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一、对于明代国史、家史和野史的批评

自从明代的洪武皇帝以后,明政府对于修史活动更加重视,因此朝廷中修史活动也是延绵不绝。卷帙浩繁的实录、方志、会典显示出传统官修史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代浩大的修史工程也备受后世关注。受明政府的影响,上层社会风气也因此影响了下层社会。自从明代中期特别是嘉靖王朝以后,私人修史也就是私人编纂家史渐渐兴起,最终形成了社会上下的“一时风气”,一直到明万历年以后,私人撰写当代史已经由当时的萌芽阶段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了。因为私人编纂史书成风,大量的私修史书涌现出来,相应的就出现了史学批评。史学家李维桢(1547——1626)就曾经批评过明代野史“或失于寡闻,或失于好异,或失于偏信,甚者以馋口修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批评很多人私自编纂野史但没有相应的历史学术基础,写出的历史没有信服力,而有些有历史学问基础的人又偏向于写与众不同的历史,但写出的历史个人看法较多又没有足够的历史史时支撑,好异但失实。另外有一大部分人偏信一些个别历史记载有没有自己判断的标准,因此也不能编纂出好的历史记载。编写明代历史的私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世贞,他第一次从国史、家史、野史角度来做学术研究分类,对明代的史学研究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对后世的史家影响非常深远,受他影响的人就包括钱谦益。钱谦益对明代史学的批评大多是以王世贞的论述和学术理论为基础进行个人分析与评价,同样是从“三史”的角度对明史做出了分论。我们发现,无论是清初的明代遗民还是清朝的政府都对明代的历史的编纂持批评的态度,这么做虽然结果相同但是两者的目的却不相同,明代遗民多怀名忘之痛,想对明史不实的风气做出反思,从学术上进行改进,但是清政府则需要树立新的学术正统,这多多少少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明代史学的研究成就。

钱谦益认为明代修史有失史实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谦益分析了明代史官制度和明代编史运行机制,他得出了记注制度的缺失是造成明代国史失实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结论。在明朝以前,自北魏孝文帝时起就成立了专门的史官制度专职记录皇帝的起居言行以备后市编纂历史进行取鉴,这就是我国记注制度的传统制度。到了唐朝时期记注制度又有发展,已经正式成为了朝廷史官修史的重要环节,对于各种历史的鉴定都需要拿前朝历史备案进行校对。然而记注制度一直沿袭到明朝时候就被打断了,明朝正式撤销了记注制度,也没有专职的史官。起居制度缺失就直接影响了明代国史的记录完整性和真实性,因为明代士大夫们可以任意的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注记。从这一点来看,钱谦益的分析明代史实记载还是非常可观的。

其次,在钱谦益看来,国史的修订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机密,但是明朝时期的国史经常外泄,朝廷掌握的修史活动成为了大街小巷中的谈资,这种在街巷中传播的历史经过更改甚至成为戏曲进行传唱,这就造成了野史混乱。其实在明代初期官方对于明代国史的编纂保存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为了防止泄露都是对编修成功后的底本进行统一的销毁,只保留正副两个版本保存在皇宫内阁之中,外人根本不得而知。然而到了嘉靖年间,宫廷中的副本被抄录带出了宫中流入民间。

在当时看来,钱谦益从记注制度缺失和国史泄露于民间这两个方面分析谈论明代“三史”失实的角度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的。但是从客观上来讲,钱谦益批评明朝时期盛行的私人编纂家史的行为带有片面性,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民间的修史活动是明代历史活跃的重要一环,钱谦益没有从更为广阔和系统的层面上对明代的官方修史和私人修史的行为做出更为有深度的总结。但是钱谦益的行为为史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努力付出和成就是不可低估的。

二、对明代历史学风和治史风气做出的论断

上文已经分析,王世贞的复古文学,尤其是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对钱谦益的影响是很大的。早期的钱谦益就对王世贞的“空同”、“弇州”两部著作反复阅读,到达了能够通文背诵的程度;到了中年时候对归有光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潜心的研究,也为自己的作品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钱谦益对王世贞的学术进行了批评。

在钱谦益看来,师心自用和剽夺章句的俗学是学风败坏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尊重正统的学术才是一个史学家追求学问的正途。在这个定论的基础上,他提倡在治学的道路上应该对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史学修养进行提高,尊重传统文学经典但不过度注重法度格调,陷入一种泥古和僵化的文学模式。钱谦益还揭示了明朝八股文科举考试才是造成当朝古文沦落、俗学弥漫的真正原因。作为一个真正严谨治学的人,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不遗余力地阅读古典名著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他提倡一个文人,自幼就应该从读《十三经》开始打下牢固的基础,在理解之后再读《史记》,给自己建立全面的历史观,最后再读《汉书》和《后汉书》,在基本的学术规模建立之后,再自己有选择的通读有价值的历代史书,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成就经纬之学。

钱谦益对于明代修史工作的评论是相当严厉的,但也未免有失偏颇,其实很多朝廷的修史工作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对于明代国史的修编工作的成就有很多可以为人称道的,钱谦益并没有做全面的概述,当然他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明朝历史编纂的看法和评论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我们要考虑到他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和治学理念等等。在那个历史时期与阶段他能够提出史学家要丰富自己的史学基础讲究传中史学功底而不是靠“徒手奋笔”妄加评论,想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就要切忌学风浮躁、师心自用,只有继承司马迁等人治学严谨的古典治史传统的论断,是非常中肯且让人敬佩的。

三、对郑晓和王世贞的效仿与批评

郑晓(1499——1566)和王世贞都是明代最为重要的文人和史学家,他们对明代的史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郑晓的主要作品有《吾学编》、《征吾录》、《吾学余编》以及《今言》等诸多史著。王世贞的著作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史料》、《弇州山人四部稿》等等,这些著作几乎涉及了明万历年以前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前文已经提到王世贞对钱谦益的治史影响。钱谦益对郑晓和王世贞的理论是继承与批判的,二人既是他效仿的对象,也是批判的目标。钱谦益对于郑晓的批判主要是在文章深度而言的。他评论郑晓的作品内容广泛,作者个人的见解独到,论断有理有据,但是文章的底蕴与彰显的才识不够。郑晓作品因为语言简单也受到了很多史学家的批评。

四、结语

总之,钱谦益身处明清朝代更迭之际,身世飘摇,很多事情更是身不由己,在史学的论断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全面分析我们发现,他对于明代史学编纂的评论充分体现了他开阔的眼界和身后的史学功底,为近代人们对于史学的研究和认识做出了有价值的史学成就。

[1]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焦中栋.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D].浙江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王世贞钱谦益国史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中国关工委138个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网络地图
国史新记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窥秘明代王世贞的书画鉴藏世界
『两朝领袖』钱谦益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恨屋不及乌
铭记——山东省党史国史教育活动荟萃 前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