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国王与君主的区别
——由2017年北京卷第20题引发的概念思考
2018-01-25北京
北京
众所周知,历史概念在历史学科能力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因此高考试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已属常态。以2017年北京卷为例,第13题考查了与宋代宰相制度相关的概念,第20题考查了与雅典、罗马政治相关的概念,全国Ⅲ卷第33题考查了对民主理念的理解;海南卷第16题考查了对君主立宪概念的理解等。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知识的细胞,是进行判断、推理,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要素。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比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本文以2017年北京卷第20题为例,对题中涉及的皇帝制度及相关易混概念加以辨析。
例 .(2017·北京卷·20)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 )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高考结束后,不少学生反映此题选择了皇帝制度,理由是二者都曾实行过君主制。很显然,学生是把君主制与皇帝制度混为一谈了。而在平时的学习中,相似的易混概念还有不少,如王国与帝国的区别,古代中国的帝国与西方帝国的区别,君主与国王、皇帝的区别等,这些概念确实都有必要加以辨别,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一、君主制的出现与发展
君主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后,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君主制的形成时间很早,约为奴隶制早期。以中国为例,自禹建立夏朝,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君主制开始确立。古雅典和古罗马也是在奴隶制时期便形成了君主制。广义的君主是对一个政治实体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一个统称。君主可以广泛用于对皇帝、国王、大公、藩王、诸侯王、单于、赞普、可汗、土司等的称谓。
近代的君主制主要指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立宪的君主虽然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是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权力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而没有实际的权力,称为“虚位元首”。英国的“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开创了先例。
二、中西方不同的帝国与王国
皇帝制通常存在于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也是独裁者,独揽全国军、法、政大权。对于皇帝的称呼,中国和欧洲是两个系统,但其共同之处是皇帝的地位都高于国王。
我们都知道,在欧洲皇帝(Emperor)和国王(King)是两个词,历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国王”从一开始就指世袭专制君主,而“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是“将军”“军事统帅”的意思。欧洲的第一个皇帝是罗马元老院“第一公民”屋大维(虽然当时“皇帝”的称呼并不普及),理论上讲,此后欧洲各国的所有皇帝,继承的都是屋大维传下的罗马皇冠,否则就是不合法。因此,罗马帝国的君主可以自称“皇帝”,但绝不能自称“国王”——因为从理论上,罗马皇帝的权威来自人民和元老院,是元老院授权的首席元老、执政官、军事统帅、护民官和大祭司,并不是“世袭专制君主”。事实上,早期罗马帝国很少使用“皇帝”一词来称呼君主,而一般称之为“恺撒”或“奥古斯都”(到了哈德良时期,“恺撒”又被用来称呼皇帝的继承人),直到现在,德语、俄语中的“皇帝”和“恺撒”还是一个词根(“沙皇”就是“恺撒”的意思)。到了戴克里先执政之后,拉丁文的“皇帝”一词才普及起来,成为罗马君主比较常用的称呼。直到18世纪,“皇帝”这个称号都是与罗马帝国分不开的,只有罗马帝国精神的继承人,才有资格称为“皇帝”。18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君主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但他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自称“皇帝”,因为法国王位与罗马帝国并没有什么联系,而且西欧当时还存在唯一合法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是到了19世纪初拿破仑掌权时,形势就大不一样了。拿破仑将教皇召到巴黎,要求其为自己加冕,称自己为“法兰西人的皇帝”——这也是近2000年来,皇帝的称号第一次脱离“罗马”二字。但是,拿破仑此后又迅速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取消了哈布斯堡家的“皇帝”称号,事实上也是想造成一种“法兰西皇帝是欧洲正统”的印象,而这个“正统”与罗马也是分不开的,否则拿破仑为何一定要罗马教皇为自己加冕,且封自己的儿子为“罗马王”呢?
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暂的十多年,但拿破仑却开创了一个称帝的先例,那些和罗马皇位没有任何关系的君主也都蠢蠢欲动,准备称帝。因此,近代欧洲的皇帝制是资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产物。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哈布斯堡家族迫不及待地再次自称“皇帝”,但这时神圣罗马帝国已经灭亡,哈布斯堡家族只好改称“奥地利皇帝”。
英国本来与罗马皇位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英国的民主传统也不允许其君主自称“皇帝”,但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英国君主也改称为“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和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家族平起平坐。
1849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篡夺了法国政权,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继承拿破仑帝国的法统。这样,在欧洲就同时存在三个半皇帝——奥地利皇帝,法兰西皇帝,俄罗斯皇帝和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算半个),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
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欧洲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帝国。普鲁士王国接连战胜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虽然德意志帝国是在奥地利、法兰西两个帝国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但普鲁士人并不认为自己的皇位是从奥地利或法兰西手中“夺取”的,而是高傲地宣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因此这个帝国也被称为“第二帝国”,与后来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遥相呼应。虽然德意志帝国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罗马帝国继承人,但他们并没有取消奥地利人的皇位。在法兰西帝国被革命推翻,欧洲仍然维持“三个半皇帝”的状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个帝国才纷纷被推翻后。
欧洲的皇帝之所以在汉语中翻译为皇帝,是因为欧洲的皇帝的地位要高于国王,这点和中国的皇帝是相似的。古罗马的皇帝是当时世界的统治者(指欧洲人心目中的世界),在帝国崩溃后,国王是可以有许多的,但皇帝是只有古罗马的继承者才可以如此称呼。
而“帝国”一词来自于西方人的概括。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史籍中未出现过帝国这一概念。在古代,我们一般自称大唐、大明、大清等。在当代的历史著述中,我国学者一般是把这一时间段称帝制时代,或称皇帝时代,帝国时代的说法也时而出现,但不是主流称谓。
在中国历史中,皇帝源于秦始皇,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以德高三皇,功盖五帝而取称号为“皇帝”。此后皇帝成为天下独主,既是最高的神权象征,也是最高的唯一的统治者。而王则只是最高封爵,即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比如朝鲜,安南,暹罗等国的君主只能称王。
中国历史上,对皇帝这种称呼是非常敏感的,国王可以有许多,但皇帝只能有一个,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属国君主只能称为国王,不能叫皇帝的缘故。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于实力太弱,所以会承认辽、金的君主也为皇帝,其他朝代没有这种现象。即使是宋代,当公元1038年西夏国王自称皇帝时,宋朝也会立即称之为“反”,并且停止互市,派兵征剿。因为西夏向宋称臣,作为臣属国的君主,是不可以称皇帝的,这和辽金不同。当然,宋的实力太弱,征剿西夏连战皆败,最后也不过是西夏在国书中从此不再自称皇帝,而是称“男”,把宋的皇帝称为“父大宋皇帝”,西夏国主依然在国内称帝。所以宋对西夏年赐绢茶银两,作为西夏国王自削帝号的回馈。
大帝(The Great)一词同样不是随便哪个君主都可以用的,The Great(伟大)一词很明显反映了其应有的意义,必须是一个君主建立巨大的功业才可以如此称呼。大帝的尊号并非一坐上王位帝位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伟大起来。往往是在死后总结生前功业时才能获得。古罗马这么多皇帝,只有君士坦丁、查士丁尼等廖廖几个对内对外在文治武功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君主,才会被元老院上此尊号。征服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大帝尊号同样不是当初就有的,是后世的罗马人给他加上的。在俄国,历代沙皇中,只有彼得和叶卡捷琳娜两人有大帝尊号,即使如伊凡四世那样的名君也得不到。而中国,只有近现代以来,柏杨等一些史学家才开始在书中称李世民和康熙等廖廖几个皇帝为大帝。
综上可见,对皇帝、君主、国王等概念的认识,需要区分不同地区及不同时期去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