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与哲学》相似相近易混易错知识归类汇编

2018-01-25陕西闵丰功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普遍性特殊性

陕西 闵丰功

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典型错误】①人类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

②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2012·浙江高考28)

【精准解读】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大部分哲学家认可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的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不断地提高。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属于不可知论者。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没有理解概念内涵。

二、特点(特征)与属性

【典型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013·江苏高考)

【精准解读】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特征:人们根据客体所共有的特性抽象出某一概念。属性是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统称。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没搞清概念的区别。

【触类旁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基本特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唯物辩证历史观有机统一,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物质的特征: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主要属性):运动,物质其他属性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意识的特征: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运动的特征:无条件、绝对的;静止的特征:有条件的、相对的。规律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规律还有稳定性、必然性、可知性、多样性、条件性。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客观性、直接现实性)、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认识的特征: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主体差异性。真理的特征: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基本属性:客观性。联系的特征:普遍性、条件性(具体性)、客观性、多样性。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素的基本特征:个别性、局部性、多样性、差别性、不可分割性、不确定性。矛盾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特殊性。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辩证否定的特征: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步性、历史继承性、能动反作用。价值的特点:高度的概况性、普遍性、多样性、可变性;人生价值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特征: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三、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

【典型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精准解读】客观实在性: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征,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包括意识、精神现象。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没搞清概念的外延。

四、反应与反映

【典型错误】人工智能的诞生是人类才智的结果,和人一样可以反映客观事物。

【精准解读】反应: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和特性复制、再现,其中人的心理是反映的最高形式。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征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没有搞清楚“反映”是人(人类)特有的。

五、客观与主观

【典型错误】①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人的意识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2015·全国卷Ⅰ)

③把对战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2016·全国甲卷)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2017·全国卷Ⅰ·22)

【精准解读】客观(客观实在性):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认识)而实实在在存在。主观:与客观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包括意识,认识、价值观等。客观决定或制约主观,主观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要求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认识、价值观)对物质(实践、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颠倒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触类旁通】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联系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符合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六、意识与认识

【典型错误】意识总是主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精准解读】区别:体系不同。意识属于唯物论,认识属于认识论;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形成的,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层级不同: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应的概念不同:意识与物质对应,认识与实践对应。联系:认识与意识在本质上相同,都来自于实践,都是在实践上主观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内容都是客观的。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没有抓住意识有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两种,而认识只有主动形成。

七、认识来源与认识途径

【典型错误】①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②间接经验是知识来源。

【精准解读】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第一次产生,从无到有。认识的途径很多,但基本途径只有两条: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把二者混淆。

八、认识的秩序、规律与工作方法(路线)

【典型错误】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精准解读】认识事物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认识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工作方法和工作路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九、整体与部分

【典型错误】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015·四川高考)

【精准解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要求我们选择最佳方案,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没有搞清楚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触类旁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社会存在、意识与社会意识,矛盾体与主次方面、主观能动性与想、做和在想、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等符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十、共性与个性

【典型错误】①无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2014·全国Ⅱ卷)

②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2016·江苏高考)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多与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精准解读】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共同(共有)的性质或规律;个性即特殊性: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任何一个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我们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认识事物的秩序,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搞错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触类旁通】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运动与运动的具体运动形式、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态(具体领域的规律)、实践与表现形式、真理与具体领域的真理、联系与具体联系形式、发展与具体事物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不同国情、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的主要矛盾、价值与人生价值等符合这类关系。

十一、主要矛盾与主要方面

【典型错误】①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解决、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2012·北京高考)

②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013·广东高考)

③抓住了主流是解决矛盾的关键。(2015·江苏高考28)

【精准解读】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反对均衡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抓住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质。从范围上讲任何一个矛盾体包括主、次要两个方面,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透析实质】这类错误实质是没有把握两者的区别。

【区别标志】表达主要矛盾的常见词语:重点、重心、重中之重、关键、要害、焦点、核心、中心、中心任务、中心环节;着力点、突破口、当务之急;骨干、主要问题、主题、主导、主线;首要、第一要务;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根本上、集中优势兵力等。表达主要方面的常见词语:主流、主体(总体)、性质、分清主支流、大局、形势;本质、实质、方向;大多数、总的来说、权衡利弊、利大于弊、优劣等。

十二、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典型错误】①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011江苏高考29)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5·江苏高考28)

【精准解读】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时期(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没有抓住两种矛盾的内涵。

十三、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

【典型错误】价值判断因具有主体性而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2015·全国Ⅰ·22)

【精准解读】实践标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价值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真理客观性要求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要求坚持真理,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实践标准是根本标准,价值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

【透析实质】此类错误实质是不懂得实践标准是根本标准。

猜你喜欢

生活与哲学普遍性特殊性
何不炳烛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生活与哲学》教材辅文的特征、功效及运用
学生的“难”,老师的“解”
区域文化外宣中特色文化符号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