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政治二轮复习策略
2018-07-20安徽江寿春
安徽 江寿春
全国卷高考政治试题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和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方向,按照核心素养的命题要求,不断加强了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考查的命题思想,考核内容突出政治价值引领与实践导向的核心理念。命题素材紧跟时代脉搏,命题立意上注重关键能力考查并彰显学科的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政治学科的综合性、探究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主观题中,第40题以2017年央视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都寓价值引领于真实的试题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那么,在思想政治二轮复习中如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一、强化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要求学生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范围内多角度突破,首先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解读情境材料,在素材中发现内在的哲学意蕴;再次在于素材与原理的匹配,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是语言组织关,仅有好的思想,但不能正确地表达仍是不行的。依据考后学生的反馈:“每题都有话说,就是得不到高分”;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涵不熟悉。所以,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主干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结构图,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1)归类相同的知识点,易于学生理解记忆。(2)重组不同的知识点,易于复习时提高效率。(3)迁移相似的知识,易于学生灵活运用。(4)比较相关的知识,易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样,学生通过复习既强化了基础知识,又构建了自己的“知识库”。
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主排查基础知识,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多让学生积极整合并撰写各章节的主干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理清基本概念、原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知识融合,拓宽解题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如以2017年高考政治第40题第二问为例:“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
二、关注时政热点,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国家建设发展成就,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凸显高考评价体系基本要求,反映高考内容改革精神,通过适当的试题立意、素材选择、情景建构和问题设置,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发挥了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平常上课要结合社会生活现象,灵活运用思想政治课原理进行分析,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从而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例如:在教学“走进国际社会”专题时,设计了如下的题目: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270余人携带武器,连同2台推土机,在洞朗地区的多卡拉山口越过锡金段边界线100多米,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方的修路活动,引发局势紧张。中国边防部队在现地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此后,印度边防部队越界人数最多时达到400余人,连同2台推土机和3顶帐篷,越界纵深达到180多米。中国外交部6月28日对海内外公布印军非法入侵我国领土的事实。并以附件的形式,列出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信件、印度驻华使馆给中国外交部的照会以及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印方提交的文件,有力证明了中印边界锡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是中印两国政府都确认的既定边界。文件同时强调边界一经条约确定,即受国际法特别保护,不得侵犯。最终经过双方的外交沟通与协调,2017年8月28日14时30分许,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
(1)运用国际关系的知识,分析国际关系出现“亲疏冷暖”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分析中印双方同意结束“洞朗对峙”,共同维护了地区的安全与和平的意义。
解析本题的关键,一是要抓住答题范围“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是要从材料中挖掘,用辩证思维与历史思维独立思考,针对突发性事件,理性澄清有关信息和观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书写出来组成答案则考查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这个复习的过程中就无形地渗透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国家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获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有效地从背景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整体把握,抓住关键信息,寻求切入点,扩大学生的知识存量,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及应用性,以致快速找到对应的知识点,能有效地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一问是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的原因,本题的情境素材由《中国诗词大会》主题及其节目组、比赛诗词的选择、参赛选手的身份、嘉宾的点评、赛会的设置、节目的技术手段、节目播出的反响等构成,呈现给学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条件内生于情境,为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支撑。但是,有些学生不能有效运用学科方法与技能,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找出全部原因。第二问把“人民”作为问题的主体,与素材进行对接;学生既是参加考试的主体,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对第一问的深化,只有对第一问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好第二问。第三问就落实在学生作为主体,如何建议“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其实,本题有两条逻辑主线:(1)《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中华优秀文化教育。(2)电视观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主体——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者和建设者的学生。可是,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两条主线,说明其逻辑推理能力欠缺。为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归纳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方法,寻找题型的共性、规律和策略。为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训练学生做到:学会识题——回应试题——生成答案。
(1)学会识题。识题是进行解题的前提,只有通过平时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设问所依据的逻辑思维,构建清晰的解题思路。从高考思想政治考查的关键能力上对试卷中的非选择题进行分类,主要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类、调动和运用知识类、描述和阐释事物类、论证和探究问题类。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素养分类可以把试题分为:政治认同类、科学精神类、法治意识类、公共参与类等四类。
(2)回应试题。回应试题就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存量”进行审题,这是获取信息和答题的关键,包括认真阅读题干的背景材料及试题设问,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设问主体、问题角度、问题内容,寻求突破口。首先,审题目分值和设问个数。一般题目分值高,意味着答案要点多,答题就比较详细;同时注意题目设问,免得漏答问题。其次,审设问中的“主体”(即行为的发出者是谁)、“客体”(即主体行为所指的对象)和限定主体和客体的词语,这不仅影响调用知识的范围及其对事物特征、本质的认识和把握,还影响答题的方向。再次,审材料抓重点、捕捉有效信息,审设问抓关键词语搞清设问的类型,这样就能快速抓住材料主旨,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分层、转化为学科语言,就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及试题考查内容有机相结合,从而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对接材料中的信息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3)生成答案。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筛选有效信息,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和关键词,并且要把关键性的话、中心论点等放在句首,尽量答题条理清晰,力争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做到书写工整,获得应该获取的分数。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采用理论+材料组织答案,即要有论点(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态度等)、论据(材料所述事实、与此相关的学科必备知识)、方法(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总之,思想政治的根本解题方法是从考题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争创新答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