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高考新高位 打造备考新攻略

2018-01-25曹银兵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图表命题

曹银兵

江苏

高三阶段全力备战高考,一轮复习是关键,它好比建筑一幢高楼大厦必须先打牢地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全面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为后阶段的能力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地理高考试卷对图表材料情有独钟,关注时事热点和热点区域,致力于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在一轮复习中需要脚踏实地,精准制定备考对策,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一、走进课本,夯实基础

在高三一轮备考复习过程中只有时刻提醒学生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做到备考无死角,以不变应万变。

1.夯实基础,“死”去“活”来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关高考复习所应掌握的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宇宙观、人口观等)。笔者通过解读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透析命题人的心理,得出高考比拼的恰恰仍是基本功。回顾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重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观念及一些重要的结论时,不能靠死记硬背,教师需静下心来,认真揣摩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适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把“死”的知识“活”用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在深入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检验,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追根溯源,地理高考命题的着力点建立在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上,若想在高考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就必须打牢基础,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形成崭新的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方式,真正做到“死”去“活”来。

2.走近学生,突出主干

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突出主干知识是重点,这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目标。为此,走近学生、引导学生精准掌握基础知识,抓住地理学科中最根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显得尤为必要。复习中,教师对照新课程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找到各考点与教材的具体结合处,依托课本,理顺各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问题意识,训练有方,不留死角。及时引导学生对课本主干知识进行自主归纳整理,形成适合学生实际的知识体系,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节奏“想学想问、能学能问、会学会问”,做到既能“举一”又能“反三”,牵一发而动全身,触类旁通。

3.挖掘教材,走进高考

一轮复习过程中唯一的抓手就是教材,而教材往往也是命题专家首选的知识要求、命题方向的载体,每年的高考试卷往往能若隐若现地从教材中找到原型、相似或相近的内容及克隆题和衍生题。

回归教材,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教材,而应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解读地理教材重在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课本先“由厚变薄”,即抽丝剥茧将教材中重要的事物成因、特征、原理、规律、分布,联结构成一棵知识树,将每一个知识点填充在知识树上成为一片树叶,较厚的几本教材内容就缩成了几张薄薄的提纲。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剖析,就会发现很多知识点之间有极强的相似性和内在联系性,复习的手段和方法很相近,原来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内容不仅一点就通,还能驾轻就熟、举一反三。随后将课本“由薄变厚”,即将每个知识点的详细信息补充到知识树上,力求使每个知识点更全面,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树就会更加丰满、枝叶繁茂,从而不必担心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底气,因为这些教材内容都已经通过头脑风暴在大脑中分类存档了。

二、让阅读地图成为一种习惯

1.走进地图,点燃阅读情怀

地图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创举,是学好地理学科必备的一种工具。高考中大部分试题是读图分析题,有的图侧重于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依据对图文信息的解读即可找到问题的答案;有的图作为区域背景,需学生具备此区域整体性特征的知识,再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有的图侧故布疑阵,设置陷阱,等待学生中招;有的图含含糊糊,让学生绞尽脑汁也难发现其庐山真面目,还有一种试题被称为“无图考图”,需要学生脑中有图、心中有理,方能解答题目。走进地图,即多赏析地图,边看、边想、边联系,尽可能地建立知识与地图的联系,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一图而回归全书的效果。引导学生关注地图时,首先要看清图名、图例、注记;其次从题目的要求入手去寻找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抓住图表特征,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高考命题十分重视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解读,为此在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本插图及相关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思考图表中体现哪些地理事物的特征,此类图表还可应用于其他哪些相关地理要素上以及此类图表还有哪些变式图。注意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试题中呈现的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情境进行迁移,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换、图文互换、图表互换转变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紧扣图表,注重培养分析应用能力

学生能轻松应对图表及材料信息的解读是在地理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树立强烈的“信息材料意识”,在平时的考试中要有意无意地灌输“无图不成题”的理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将图中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图表,要让学生体会到由静到动的感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现行高考对考生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文材料中的各种原理结构图、等值线图及景观图,借助空间想象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的计算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征,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此,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快速地获取图表呈现的地理信息,正确理解和分析图表信息表述的含义,并能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从而找出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对于图表中的数据,既要能从定量分析中抓特征,找规律,又要能进行定性阐述。引导学生体会命题者的意图,力求让学生观其“图”,知其“地”,求其“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认真探究命题者考查图表的着力点在哪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考时临“图”不乱,有的放矢。

三、关注热点,引领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与地理学科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解决某些问题的措施、了解某些重大工程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热点与相关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等。

1.走近地理热点,关注时效性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考生如何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可阅读《半月谈》《人民日报》等报刊。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对于热点问题,做到热中有度,适度关注即可,绝不猜题押题,更不可过分拘泥于自己做过的关于该热点的习题,关键还是了解、理解热点问题的背景和热点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养成及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热点问题的习惯这才是目的。

2.凸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关注生活实践

目前地理高考试卷的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热点问题一般作为试题的切入点,只是一顶“帽子”、一种情境,核心还是学生自身的能力。

例如中美贸易战、中国南海主权、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冬奥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教师应带领学生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如何把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密切结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使热点问题重点化。

3.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地理高考试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注重实际联系,把地理原理和规律巧妙地和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或者是区域联系起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多加关注,了解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等,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单独命题省份的自然环境、近年来的人文活动的发展变化、文化习俗及地方性特征,这些在高考试题中是不容忽视的。这样不仅能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四、洋溢素养,凸显地气

“三流教学教知识,二流教学教方法,一流教学教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埋头拉车,而且更要抬头看路!

高考命题立意在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之后,现已进入核心素养立意的时代。核心素养是这几年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既关注“原理”更重追寻“过程”

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忽视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仅仅只关注结论,导致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一知半解,只能死记硬背一些理论、不能用地理原理去分析新的地理问题。如此,学生在高考新情境、新背景下就会束手无策。而正确复习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注重过程学习,要掌握自然现象每一个过程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如对水循环的过程认真解读后,就不难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既抓“共性”更重“个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又要因地制宜重视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在实际的分布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

3.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对症下药”

对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应该注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应在“懂”字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教师可先示范后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也可先由学生介绍思路,教师归纳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并进行点拨。复习过程中应采用从易至难、分步递进的方法,切不可在难度上一步到位。

对人文地理部分内容,应注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可在“精”字上下功夫,先让学生熟记相关知识,尝试思维建模,用实例进行综合分析,水到渠成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对区域地理部分内容,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图像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宜在“准”字上下功夫,强调总结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形成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

五、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养成学生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对该题背景知识的考查在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1.正确答题,形成答题思想

正确解答地理试题,要调动一定的知识、原理或技能,否则,它就违背命题者的初衷。复习备考的关键是要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经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

第一,认真审题,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审题;第二,总结答题理论,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第三,挑出符合题意的信息,信息从材料中来,从学过的知识中来;第四,巧妙表达,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若是综合题,需分清主次、看清详略等。

2.重规范,掌握技巧

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针对习题训练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总结方法,突出能力的培养。答题规范有条理是地理高考的得分法宝。首先,要规范语言,用地理语言答题;其次,要规范条理,尤其应对试卷中的综合题,若想少失分,一定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才能得心应手。

高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高考,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也必须防止沉溺于“题海”不能自拔,在解题过程中要尝试从做题者到命题者,体会高考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各种题型,揣摩各种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在不断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也能迅速确定解题思路。

3.建立错题集,及时反思

“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要想让学生克服思维的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突破自我的关键。因此,要学生建立错题集,把错题汇编起来,定期给学生安排纠错时间,重温“错题集”,将回顾错题集作为清醒剂,做到尽量在以后的考试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减少失分。做好对常考、常错题的反思与归类,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图表命题
2020年高考“空间位置关系”热点问题聚焦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