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三新材料作文复习思维问题及策略
2018-01-25重庆唐福玖
重庆 唐福玖
高三作文复习是整个高三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处于没有方向的尴尬境地,抓不住作文复习的重难点。老师挖空心思为学生总结各种写作套路和写作主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种僵化的步骤来完成内容的填写,导致高三作文写作模式化、套路化、空洞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很难真正写出适应高考改革,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文章。
鉴于高三作文教学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跳出分数思维,将高三作文复习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上,才能提高作文复习的效率和品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一些实际的做法为例,谈谈当前学生作文复习中的思维问题及如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下提高学生作文品质的策略。
一、学生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存在的思维问题
由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近些年出现的新材料作文,尤其是近两年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从审题的思维过程到写作的思维呈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典型特点是出题者的命题意图和写作指向隐含在材料的表述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需要写作者通过阅读材料,利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厘清材料内部的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关系,以此来综合判定命题意图和具体写作内容,即需要学生具备关联思维、转化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思维能力来审题。尤其是2017年全国新课卷和部分地方卷。而在写作中暴露出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学生缺乏这三种思维能力,或者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训练这三种思维能力,结果就以极其混沌的思维状态来阅读材料,不能准确判定材料背后的内容。
1.缺乏关联思维,导致理解材料以偏概全
所谓关联思维就是一个材料由多个看似无关的细小材料组成,几个材料之间表面上没有逻辑关联,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每个材料,在思维过程中建立材料之间的某种关联,以此确定立意。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卷Ⅰ的“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和卷Ⅱ作文题的“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就很明显考查了学生的关联思维。以卷Ⅱ作文题为例,材料给了六个诗词名句,这六个名句表达的字面意思是不同的:第一句强调自强不息,第二句强调乡土情怀,第三句强调相信自己,第四句强调理想志向,第五句强调敢于正视,第六句强调关注当前。
笔者在试题公布后的一个星期就在班上布置了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的写作任务,可是批改下来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一是部分学生读不懂诗句的含意,比如不理解杜甫、李清照和魏源的诗句。二是全班五十四名同学没有一人按照“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的要求来写作,学生虽然能选择两三句,但是落实到写作中却只把其中的某一句作为观点论述,其他句子则成为摆设,学生不能准确建立几句话的关联和共同之处,比如有的同学选择的是第一句和第三句,但实际写作却只围绕第一句“自强不息”来谈。即使能够建立起关联,但却经不起推敲,比如有个学生也选择的是第一、三句,其建立的观点是“因为人有自信,所以需要自强不息”。这个学生的表述根本没有找到这两句话真正的相同点,只是强行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导致在写作中一会儿谈自信,一会儿谈自强,文章思路非常零乱。
以上写作中反映出的问题不是个例,很多新材料作文往往由多个材料组成,即使一个材料,内部也有不同的关系,很多同学甚至老师在这种漠视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环境下,长期缺乏关联思维的训练,以致在面对新材料作文写作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最后导致理解材料以偏概全。
2.缺乏转化思维,导致理解材料停留表面
缺乏关联思维导致学生理解材料以偏概全,而缺乏转化思维则导致学生理解材料停留在文字表层含意上。下面是笔者所在学校的一次月考作文试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开课之初教室过道常常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只是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地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开学的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拿到答卷后,笔者梳理学生的观点,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谈看问题要注意多角度,比如《以多元看世界》《理性对待事物》;二是谈传统文化的,比如《关注传统文化》《让社会重视文化》《文化的埋没,时代的悲哀》《文化传承之美》《物质与文化》《文化与高考》;三是谈利益的,比如《人生价值非眼前之利》《不做名利的奴隶》《切莫功利》《拒绝利己主义者》《对利己主义说“不”》。只有几个学生的观点涉及教育、广泛学习、做全才等符合题意的正确立意。
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透过钱理群的遭遇和戏曲进校园现象,深入思考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化的问题,但是从所呈现的实际写作状况看,大多数学生审出的却是传承传统文化和利益使人扭曲两类观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转化思维,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材料二中的戏曲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表面讲传统文化进校园,于是学生就抓住这个现象开始讨论传统文化的好处或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没有通过转化思维去探索戏曲进校园背后的实质,即学生不能只学习应试技能,也需要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来丰富人生和文化底蕴。戏曲进校园反映的是当前国家克服功利化教育的进步的表现。
缺乏转化思维,导致学生审题时只停留在材料的现象阶段,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思考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意义等深层含意,导致思维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
3.缺乏批判性思维,导致理解材料和写作片面化
批判性思维就是对原有的意见、判断、决定和结论进行反思性的、理性的评估,进而保证思考的全面、准确,这需要我们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批判性思维由多种技能构成,其中理性判断、敢于质疑、比较分析、合理推断和自我校准几项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成年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广泛。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中,尤其是语文教育,学生从小就被动学习知识,灌输式教育严重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最后造成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以学生对下面这则材料的理解为例说明:
广东省一男子手持刀具,勒令疑似保健品诈骗团伙当场退款,数额估计达10万元。事件被报道后,“好汉哥”持刀具砸车行为获得如潮好评。
笔者将这个新闻拿来让全班同学评价,结果大多数学生和很多网友一样,对骗保险的人恨之入骨,赞美“好汉哥”的见义勇为和凛然正气,只有极少数学生思考“好汉哥”持刀砸车这个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
“好汉哥”行为有合理性,能够彰显社会正能量,但其行事方式却不值得提倡。部分学生因为养成了单向正面思维的习惯,缺乏理性判断甚至反向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导致不能全面认识“好汉哥”行为的多种后果,尤其是暴力可能会被效仿从而带来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缺乏批判性思维,是导致学生理解材料及写作单一化和片面化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新材料作文复习策略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化,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样能力,而对核心素养的涵养情况的考查则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带学生进行作文复习时切莫引导学生背诵模板,进行套路化写作,而应从审题、立意到写作都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纠正假、大、空的写作习惯,逐步让学生养成理性判断、敢于质疑、比较分析、合理推论等思维能力,让作文成为学生自己的产品。
1.教师要转变观念,摆脱应试思维的束缚
“核心素养”一词自2014年被提出来,逐渐由一个概念深入到教育的本质追求,融入到教育方针的制订和教师的学科课堂教学中,由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转变成了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复习,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知识素养、思维素养和能力素养,为进入大学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学生核心素养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部分构成,如全国新课标卷Ⅱ全方位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积淀及理解、应用能力,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方面的要求。又如全国新课标卷Ⅱ中的“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关键词,意在考查学生的现实生活感悟和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以上现象启示教师在高三作文复习中不能再用应试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要引导学生关注国情民生,关注当下实际生活体验,做一个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多取材当下,思考当下。
2.给学生创设思维训练的情景
诺丁斯的《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哪些知识》指出:如果没有对日常生活中关于教与学、战争、持家、为人父母、广告、生存、与动物的关系以及性别与宗教等中心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教育一词就变得没有意义。可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的能力至关重要。
笔者通过展现一些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思维问题案例,意在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变被动的模仿套作为主动的积极思维创作的重要性。2017年多道高考作文试题特别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关键词组合,既需要学生具备关联思维和转化思维能力,更需要学生具有理性思辨能力,“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更是延伸到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全国新课标卷Ⅰ和卷Ⅱ写作指令所要求的组合立意更是多层次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纵深思维,对那些没有思考能力和习惯套路写作的学生来说无疑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高三作文的复习时,要创设思维训练的情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材料,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关联思维、转化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思维的训练打开学生的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