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视觉语言:王笑今的较真
2018-01-25顾振清
□顾振清
俗话称:人有分工,术有专攻。王笑今过去是个专业的画家。作为一位山东师大艺术系出身的学院派画家,王笑今擅长画面上的形象处理和个性化的审美表达。随着中国从传统文明的精细化社会走入高速发展的现代性社会。机械复制的美学覆盖并替代了手工绘画技艺所蕴藉的人文情怀。中国画家专长于现实再现性或表现性造型处理的职业化经验变得越来越物化。造型技艺成了一种简单而又重复性的个体化劳动,沦为全球化社会整体供求关系中的一种规定性动作和制度化环节。王笑今痛感于此。他的自我蜕变正是源自对画家困境的一种深度体验和对既有艺术体制的一种深切反思。
今日的王笑今是一位观念开放的当代艺术家。他开放所有人生跑道,创作横跨绘画、影像、文字艺术和现成品艺术多个媒介。他以多文本的视觉艺术语言探索为己任,往往能越过技术理性直面人性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成了他不断推进自我发现、个性构建、形式翻新与精神收获的一种文化基因。
2013年以来,王笑今在报纸上创作了一批绘画。它们几乎不是画,而是一种以报纸为特殊纸本媒介的多文本视觉艺术作品。王笑今的工作方法来自一种对报纸材料的不断发现。他系统性收集、拼贴报纸材料,研究、鉴别、遴选报纸上对自己创作有效的图文信息及其表达对象。他的创作发想大多源自对报纸原有图文文本的最初感受。多文本并置的切入方式也往往根据报纸原有图文架构而作依形度势、顺势而为的推进。报纸现成品图文并茂的形式,为王笑今提示出一种绘画、影像、文字、符号多重文本并呈的总体视觉形式。随着一年多的累积,这种多重文本的总体视觉形式逐渐成为王笑今近期创作的专属领域。他似乎迸发出一种不断进行自我刷新的动能和一种重新梳理世界观的野心。王笑今把熟稔的现实再现的造型经验,转型为多文本信息处理的视觉结构能力。于是,多文本视觉语言及其批判性,成为王笑今近年来创作一以贯之并不断追求的一种当代艺术形式。
当下,互联网是新媒体。报纸是纸媒,属于昨日黄花。新闻往往在网上首发,旧闻往往在报上登载。但凡日报型的报纸,一朝付梓印刷,即日就会过期。对王笑今而言,报纸是一种带有时间轴特性的图文文献。历时的、线性的、不可逆的时间观念贯穿于报纸日常化的付梓出版和文档整理的体制化过程。王笑今日常化的视觉批判,也就在流水账式的报纸浏览、采集和整理工作中应运而生。他使用并作加工处理的纸本材料往往是他每天收到的当期报纸。基于对意识形态符号的敏感,王笑今所采用的2013年以来的报纸基本上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官方媒介《人民日报》。但他有时也会特殊选用报道旧闻的旧报纸,如作品《陈寅恪》中那张“文革”时的《北京日报》。但它们一律是日报,反映了中国不同时代的现实政治,也是不同时代意识形态的晴雨表。报纸的新闻纸介质、对开规格一成不变,但图文内容却日日更新。报纸材料时间特性形成一种紧迫感,倒逼着王笑今不得不常常翻新多文本视觉批判的处理方式。
王笑今绘制在报纸上的形象大多挪用自老照片的影像文本。既有慈禧、溥仪、袁世凯等政治人物形象,还有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鲁迅等文化名人的肖像。这些人物对中国走向现代性社会有过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作为。这样的肖像谱系与中国公众记忆和集体意识息息相关。王笑今以多文本并置的方式重组这些近现代史人物肖像的现实语境。这些形象在报纸上的浮现,构成了对报纸纸本或轻或重的覆盖。王笑今的图像处理明暗分明。亮处色彩几乎透明,清晰地显现出作为载体文本的报纸及其版面、摄影图像、文字标题。从而造就出报纸图文信息局部被遮盖和局部被彰显的文本形态。在作品表面,艺术家制作的人像与报纸原有图文形成反差强烈的互文结构。历史与现实,幻象与事实,谎言与真相,形成作品多文本并存、超文本链接的混搭语境。针对这一肖像谱系所代表的独特时代精神,王笑今营造的语境表现为一种分析、批判和重构的努力。此外,王笑今也以多文本视觉方式重现了天安门、故宫、天坛和外滩等中国地标建筑的现场图景。在作品《天安门》《太和殿》《长城》的建筑景观中,艺术家以超现实方式植入了拟人化动物和卡通化的动物形象,构成对多文本视觉批判的一种语言转换。动物造型幽默、夸张,童趣十足,不仅对宏大叙事动的视觉表达形成一种干预,而且对一本正经、引经据典的多重文本架构形成一种自我解构。
王笑今是个较真的人。过去他是在画面上与再现与表现方式较真。如今他是在报纸上与图像、文字和符号文本较真。较真其实是艺术家秉持的求是证道的一种方式。怀疑与反思既能让艺术家在旧体制中自我解放,也有助于他在新形式中自我更新。无论新闻、旧闻,王笑今所较真的不仅仅是多文本图文的表象与真相,更是多文本图文本身蕴含的意义及其背后的语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