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借鉴美声唱法发展现代民族唱法
2018-01-25周洁
周 洁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0)
美声与民族唱法在历史上都有着极为特殊的存在,两种唱法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技巧与特点。因此,在现代民族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取长补短,借鉴其精华并融入其身,以此来完善民族声乐演唱的技法与方式。我们通过下面几点方式来完成向美声唱法的借鉴。
一、借鉴美声的训练方式
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我们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民族唱法对演唱者的先天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有一副好嗓子是最为重要的条件,演唱中对于声带的使用比较多且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声音结实、明亮。美声唱法则对先天的嗓子要求并不是第一位的,很多优秀的歌唱家都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完成的,这点得益于美声训练的极大优势。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借鉴美声唱法中对于嗓子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唱法的人才选择空间,并可以弥补演唱者先天嗓音不足的问题,这样一来便可以极大地提高选拔人才的路径,从而为更多的人才打开上升通道。哪怕学生的先天自然条件稍差一些,后天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行弥补,从而在训练中极大地压缩声音的潜能,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演唱的技巧与方法取得很好的演唱效果。
二、增加共鸣腔的运用
民族唱法有着自己的特色也有着自身的弱点,例如在吐字行腔中,民族唱法很少用胸腔和头腔形成声音的共鸣,这样一来就显得声音单薄缺乏圆润、饱满、洪亮的效果。所以,在演唱歌曲上大多是一些小调、小曲子,如果遇见大音域或音域较宽的作品,则难以表达出来。例如《孟姜女》这类型的歌曲采用传统的民族演法就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歌曲中一旦出现音域较宽的部分,便需要作者用到胸腔、喉腔、咽腔、鼻腔和头腔共鸣。这些方式是民族唱法的弱势所在,自然就很难表达出来。借鉴美声唱法的最大特点便是增加人体器官之间的共鸣感,从而提高演唱者的共鸣腔的应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唱法中的音域小而窄的问题,从而保证声音的通畅性。在中低声区的训练中就要强调胸腔共鸣,而在中声区到高声区中间的过渡声区就要加强咽、喉、鼻及头腔的共鸣。所以,民族唱法在表达中更应该不断地增加自身的共鸣腔的应用,大量吸收美声唱法的优势,以弥补音色的单薄和音域的局限。
三、借鉴美声唱法的母音训练
练习声音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演唱水平和演唱中对于情感的把握,对于声音训练来说,自然表达才是最好的,也只有自然的表达才能更加完善发音练习。一般在民族唱法中把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咬字是指字头部分的声母的发音,所以我们在咬字和发音上与美声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民族传承所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应用用途不一样所造成的。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训练方式,要把口腔打开并保持稳定,要求口腔前面部分要灵活起来,这样保证咬字的清晰。传统民族唱法的练声是以i音为主,强调i母音的作用。但歌唱者在遇到开口音的时候就很难把握,造成母音的不统一。这时,便可借鉴美声唱法,因为美声唱法强调五个元音aeiou都要统一训练,并弱化i母音的演唱,力求让所有母音达到在音色、音量上保持均衡、和谐。
四、多种风格的融会贯通
在借鉴美声唱法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学习到美声的发音、唱腔等基础训练方式,还可以学习大量的西方经典音乐作品,例如莫扎特、肖邦、海顿、巴赫等艺术家的音乐曲目与歌曲特色,尝试一些歌剧的咏叹调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有助于我们吸收更多的演唱方式和音乐特色。在学习西方音乐类型的过程中还增加了民族唱法的如独唱、齐唱、重唱、对唱、合唱表演唱等来丰富民族歌曲的表现力。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因此加强中西方的音乐交流有助于我国不断吸收国外的优秀演唱方式,这对我们民族音乐的演唱与发展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把中西方不同的声乐技巧融会贯通,并应用于民族唱法中这是极为困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我国青年著名演唱家吴碧霞便是最好的证明,她在演唱方式中精通中西方的演唱方法,借鉴大量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可以掌握并演唱中西方不同的音乐作品,并且在发音、唱腔中来回切换,凭借此项特殊的能力,她曾多次在国内外音乐演唱比赛中屡获大奖,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