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

2018-01-25肖卓妮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图形情境

肖卓妮

解决问题教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师通过数学课堂这个主渠道,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实现。为此,教师应合理运用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的优化。

一、优化“解决问题”的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解决问题的教学素材,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情绪色彩、问题意识和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探究欲望,从而帮助学生生成知识、提升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呈现“解决问题”的素材。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更多的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努力挖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的现实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设计。

在执教《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利用课前交流创设了一个奖小旗情境,根据“黄红红”的规律奖励了五个同学以后,让学生猜第6个学生会得到什么颜色的小旗并说明理由。这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小旗的排列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教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设故事、游戏情境,动态呈现解决问题的素材。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和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在执教《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是将大象的重量转化成石头的重量,初步感知转化的策略,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优化“解决问题”的探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操作实践中探究数学问题。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安排一些学具的操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执教《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大小时,先让学生猜想“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经过剪、平移、旋转、拼的方式将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规则图形———两个长方形。由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推测出原来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等。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了清晰的认识,再次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好策略。

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由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有不同。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应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得到启发,从而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在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在合作交流的环节,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找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三、优化“解决问题”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教师应摒弃大题量的训练方式,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好课堂练习。练习的难度和复杂性要有层次,呈现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要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练习题设计的形式要多样。

解决问题的练习可以设计一题多解、多变、多问及补充条件、问题等题型,也可自编题目。可以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交替进行,求同练习和求异练习、顺向练习和逆向练习对比进行。此外还有多种形式,比如学生考学生,学生考老师,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练习中采用对比练习,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大小。转化后,周长不变,面积发生变化了吗?这样一对比,使学生加强了对转化的理解。

2.练习设计要有生活味。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加强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进行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三一班38人去动物世界游玩。门票每人50元,40人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8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 38张,共花 38×50=190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50×40×80%=1600(元),比第一种少花 300 元,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1600元,然后把剩下的2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00元,相当于买38张只花了1500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练习要有开放性。

传统的练习设计常常条件确定,答案唯一,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规律的问题后,可设计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让学生设计一组有规律排列的图形,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一组有规律排列的图形,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创意,各自提出的数学问题也不相同,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设计的图形排列规律,运用除法计算,根据余数与规律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会用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之中。只有我们坚持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创造性地汲取生活化的数学信息材料,灵活处理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图形情境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解决问题的设计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