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无限感的要素分析
2018-01-25万宝珣
万宝珣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唱歌的人永远是现在进行时,而聆听的人永远是过去式,因为沉寂在歌曲旋律中的他更容易追忆似水年华的乌托邦世界。所以,唱歌、听歌、作曲、作词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语气与通灵、感动与追忆、感性与表达、理性与构建的过程,如果要唱得好就更需要注意情绪是语气的表达这个细节。声乐的无限感是区别声乐技术和声乐表达的,它只针对演绎者发出一种特殊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就是演绎者为什么热爱歌唱的原因。
一、歌词
歌词是指一首歌曲中的文词部分。歌词与歌曲,绝大多数都能互相配合,成为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艺术作品。由于歌词大多数都是押韵的,因此亦属韵文的一种,是一种文学体裁。当作词家以文学意义写出词的时侯,就赋予了词两层意思。一层是自身的音律性,一层是对过去或者即将发生和义理的阐述。从平平仄仄的出现,诗歌终于可以不用音乐入声,但是这里却给了诗歌一个全新的音律高度。这样的语言性发展,对声乐谱曲的进步也是不可忽视的。浯言总是以不变的形式描述理性社会,那么歌词所讲诉的寓意,在这里使得演唱者理性而抽象的理解这些文字,进而达到一种超越感观世界的审美,因此我们才把歌词作为第一要素。
二、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首要要素。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 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旋律是由许多音乐基本要素,如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表演方法方式等,有机的结合而成。声乐曲目的旋律同歌词一样,也是作为第一要素出现的。而声乐作品的整体审美是对音效的审美,歌词在整个演绎过程中,是以一种高于艺术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对旋律的理解过程中,必须作为认识音乐的动物,只要是乐音就会使我们感受到美,这里更多地借鉴上文关于大脑分泌多巴胺的缘由。另外,语言的语音发展,在对旋律的创作上给予了另外一层意义。语言的声律会有我们在日常中凝结的理所当然,因此语言的节奏和高低频率直接影响到作曲的技法。我们不能把激昂的语音写得小桥流水,我们也不能把青山隐隐写成巍峨壮美,所以旋律的创作也需要注意语言声律的发展带来的变化。
三、演绎者
声乐演绎者是声乐流7尺线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失败,直接会导致创作和聆听的终结。我们说声乐的无限感就是所谓的催眠,弗洛伊德出认为:“无意识状态是压抑的情感、回忆、欲望的宝库。而有意识的情感,可被大脑中不被人掌控的隐藏程序深深影响”。荣格却认为:“音乐启发了伟大的灵魂智慧,链接了人类灵魂和个体内心自我,使精神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部分成为和谐的整体,所以这个过程叫做个性化”。那么这对我们的演绎者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首先把声乐演唱分为真正的演唱和娱乐的演唱,就是具有无限感的演唱。真正的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的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融入到声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剧情情节、人文思想当中去。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的对声乐演绎者的认识都是非常具体的,那么我们把这样的演唱定义为催眠。克拉克·赫尔在1930年证明了催眠与睡眠完全没有关联。催眠后,人们的大脑实际上是醒着的,但是精神却高度集中,也就是此刻被催眠的人有行动能力,但却无法决定做什么,而是会完全根据指令行动。真正的演唱者,在他演唱作品的时候,是不会记得自己演唱的歌词的,歌词是随着旋律对他的暗示,因而条件反射的演绎出来的过程。
四、听众
听众在整个声乐形成上,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他们会因为自身的水平高低,从而对声乐演绎者和声乐作品本身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有人在声乐形象上看见过去,有人感觉到了天地,更有人穿越时空,这些都是听众所感知的。因为音乐而喜欢上声乐作品的听众是直观的感受,因为歌词而喜欢上作品的,是因为词背后和听众自身的某种联系。如果词曲两者都有所感受,那就是欣赏者的无限感。
五、结语
声乐的总体表达在整个声乐最终形象的流水线上闪耀着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离不开人天生就是音乐的动物的这个属性,在讨论声乐的无限感的时候,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为什么理念的语言同感性的旋律能够有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