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话的方式教学童话
2018-01-25兰芳
兰 芳
童话类课文,往往是从儿童视角,用儿童容易接受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言行。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让童话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童趣。《失踪的森林王国》一文主要讲述的是乱砍滥伐带来的灾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话题似乎有些沉重,但作者用童话方式给儿童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近期,笔者聆听了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下文对其进行评析。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读一读课文,说说“失踪”一词是什么意思。能否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呢?(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森林王国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师:那谁来说说“无影无踪”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消失得连影子也找不到。
师:具体说说都有哪些“影子”呢?
生:比如鲜花、野果呀,还有小猪、小猴、小刺猬等许许多多的动物,都不见了。
师:那请你们说说森林王国里出现了哪些新的现象?
生:工厂冒出了黑烟,火车、汽车吐出了废气,还有各种妖魔鬼怪……
师:那你们再想一想,森林王国“失踪”后,还有哪些现象?
生:新国王的宝座也被风沙掩埋了;小动物们都四处逃走了……
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森林王国会失踪呢?
生:是因为新国王没有遵守特别法令……
师:现在新国王恍然大悟了,他后悔了。你们现在帮他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森林王国“找”回来?
生:重新颁布特别法令,不仅禁止砍伐森林,还要植树。
生:把森林之神请回来,并且向他保证,从今以后不再乱砍滥伐。
……
【评析】
童话,一般都是用故事形式来呈现的,它对儿童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由于受众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可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及角色意识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对于本课,虽然环保话题有点沉重,但若想让三年级学生不觉得无趣,就不能空洞说教。而作者、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采用童话方式通过讲故事来呈现。教学中,兰老师与作者、编者对话,遵循童话教学规律,让沉重的话题变得富有童趣,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上述片段中,兰老师潜移默化渗透情感教育,借学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渗透环保理念,让情感在多元对话中自然流淌。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曾说过:“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对于童话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而教师在具体课文解析中要学会从儿童的视角审视文本,以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继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童话中的观点。上述教学片段中,内容重点是讲述森林王国“失踪”后的现象,如要科学讲解,从森林被乱砍滥伐,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内容很多,但兰老师执教时是从语文角度出发,从儿童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围绕“失踪”一词理解森林王国的“失踪”现象,最后围绕“特别法令”,让其过程变得富有童趣,让学生的思维在童心中绽放。对话中科学“成分”不多,无疑是最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的。
童话是充满童趣、富有想象力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想象。如果就教材教教材,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上述教学片段中,兰老师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不仅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森林王国“失踪”后的现象,还引导他们再次想象怎样把森林王国“找”回来。这些环节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推促了课堂精彩的生成,还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精神。美中不足的是,在想象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按照文本表达的方式进行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