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向习作的文本解读
2018-01-25成竹
成 竹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见阅读是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相对而言,指向习作的阅读更多倾向于学生的自我表达。从阅读到习作,学生都是在进行表达,包括体验、情感、生活……因而脱离习作的阅读,或者说单纯的阅读,因可能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成为“假”阅读。而要让阅读教学真正指向习作,前提是教师要学会用习作的视角去审视文本,解读文本,以便让学生借助阅读从“自我”走向“生活”。
一、立足“反常”解读,补白文本意义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反常”词语,即词语是贬义的,但句子表达的是褒义的意思。而这些“反常”词语恰恰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其“反常”词语进行解读,并借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以便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
比如在《池上》这首诗中,“偷采白莲回”中的“偷”是贬义的,但整首诗透露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对此笔者组织学生深入解读“偷”字。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里的“偷”不是“偷东西”,而是“隐瞒”,主要是为了表现孩子的天真可爱。
接着,笔者顺势引导,让学生用“偷”写写童年趣事:有“偷偷”玩电脑的,有“偷偷”摘过邻居家树上的果子的,有“偷偷”看童话书的,有“偷偷”看别人日记的……从学生的随文练笔来看,大多字数不多,寥寥几笔,语言也平淡无奇,但用了“偷偷”一词,让人眼前一亮,孩子的率真天性暴露无遗。
二、立足多元解读,丰富学生情感
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理解重新构建文本。在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编故事,重塑人物,在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
比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时,阅读课文后,有的学生认为老人扫路很累,有的学生认为老人扫路不累。笔者借助随文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让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随文练笔具体为:夏天,扫路人______;冬天,扫路人______……在具体解读中,不少学生进行了拓展,即:晴天,老人______;雾天,老人______;早晨,老人______;傍晚,老人______。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扫路老人进行解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课标语)。
三、立足想象解读,推促智慧生长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入教材的课文也许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这里的阅读,不仅是指内容,还包括语言表达形式,以便让学生有所借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言语形式进行拓展,以便让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
比如对《槐乡五月》一文中槐花的香气描述,即“‘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这一句,内容简单,节奏明快,语言流畅,学生很容易读懂,但其中所隐藏的言语形式往往容易被忽略。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对其言语形式进行提炼,引导学生通过随文练笔的形式进行拓展,以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槐花如何香?笔者引导学生模仿文本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呼呼呼……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拂过白茫茫的槐花,带走浓郁郁的香气”“哈哈哈……顽皮的小孩奔过来,削下亮晶晶的槐花,塞满圆鼓鼓的嘴”……这种形式的练笔解读,不仅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阅读与习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样可以借助习作,让阅读更深入、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