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时尚现象研究
2018-01-25史亚娟
史亚娟
一、何为反时尚
在时尚研究领域,和纷繁复杂的时尚现象一样,反时尚现象同样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界定的存在,维基百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反时尚是各种明显迥异于当下流行式样的服饰风格的总称。”①同时还指出反时尚有时也被用来指代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他们鼓励或者打造与当下主流时尚不一致的时尚潮流;反时尚传递出一种冷漠的态度,出于政治或现实需要而把时尚放到次要位置。美国独立服饰研究专家安妮·霍兰德认为,反时尚不应被定义为时尚的对立面,而应该被视为服装史上某种具有周期性的时尚态度。②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学荣誉教授弗莱德·戴维斯认为反时尚主要指现代社会中不同人群对时尚的抵制。根据反时尚现象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他把反时尚现象分为如下五种情况进行阐述。首先,有些人出于实际经济利益或功利目的反对人们接受时尚,认为时尚会导致浪费、轻浮、不切实际、虚荣、不公、浮躁无常等社会现象。美国经济社会学家范伯伦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其次,反时尚传递了自然主义者主张女装改革的呼声。他们反对传统女装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倡议女性穿戴便于身体活动、让身体感到舒适的服装从而进一步回归自然; 第三,反时尚代表了一些女性主义者的时尚观,她们认为现代时尚赋予男性更多的自由证明了时尚在为男权统治服务,因此要求女性拒绝时装,甚至穿着与男性相同的服饰; 第四,反时尚表现形式指向保守的怀疑论者。他们止步于已有的既定风格,不愿接受新的时尚。第五,少数族裔群体拒绝接受主流时尚;这个反时尚群体的宗旨十分明确,就是通过服装及其他行为将自己与社会主流文化人群区别开来。用坚持自己的着装风格来守护遭受主流社会贬低、排斥的少数族裔文化、传统和习俗,并从中找到自豪感;第六,反对主流文化的反时尚人群。这一群体不仅试图通过服饰风格反抗社会主流文化及其群体的约束、教条、训导和规范,而且要通过服饰确立自我定义的、与众不同的身份,获取新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20世纪50至70年代英美等国先后出现的披头士、嬉皮士、朋克等都属于这类反时尚群体。③
在西方学者关于反时尚的各种论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邦尼·英吉利在《二十和二十一世纪时尚文化史:从T台到街头》一书中给出的分析。她将西方时尚史中各种威胁到社会等级秩序、具有抵抗和僭越意义以及背离既定社会区隔的服饰和时尚现象都归入反时尚现象的研究范畴,并称之为“僭越的时尚”(Deviance of Fashion,也译为:异常时尚行为,越轨的时尚等)。比如裤装、朋克时尚和一些表达鲜明政治态度(如生态主义、反种族主义、反对性别歧视等)的时尚等等。此外,她也指出反时尚常被定义为一种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美术史上为传统艺术带来革命性突破的反艺术潮流,但是一旦这种服装的僭越行为被主流时尚认可、接纳,成为主流时尚的一部分,它的先锋性也随即消磨殆尽。④
通过引述西方学者对于反时尚现象的分析阐释,不难发现“反时尚”的内涵及表现方式十分丰富,首先可以指人们对时尚的抵触,人们出于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对某种文化传统、身份地位的守护与尊崇,拒绝接受时尚或主动放弃、远离时尚;其次,反时尚也指与某一时尚潮流特征相反的另类时尚或者街头时尚,这种另类时尚或者街头时尚一旦被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也会形成反时尚潮流的逆袭,但是这种反时尚潮流一旦像主流时尚一样具有了一定的流行特征成为时尚,也就意味着逐渐被主流时尚所吞噬和淹没,丧失其先锋性特征; 第三,反时尚是某些时尚设计师的设计风格的一部分,他们有意选择、利用非主流时尚的设计手法、技巧和元素(如一些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技法和元素)等,然而这其中多数人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成为时尚,不过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第四,反时尚是一种争取权力、获取社会认同、表达抗议、进行社会抵抗的方式。总之,反时尚不仅涉及到时尚设计、人们的时尚选择和穿搭,也和社会文化潮流、传统、习俗等息息相关。为了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且明晰的理解,本文尝试对各种反时尚现象的动因及思维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反时尚现象动因分析
1、用非主流时尚风格表达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或某一文化传统的守护
百度百科中认为反时尚就是去除物质化,让生活回归平实。可见这里的反时尚指代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当下社会,人们最常见的反时尚风格多是出于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推崇,才最终选择了反时尚的服饰风格。前文中弗雷德教授分析反时尚问题时提到的保守的怀疑论者和少数族裔群体,这些人之所以拒绝接受新的时尚,止步于已有的既定风格,实际上是对他们既有的生活方式的守护和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新的时尚风格就意味着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就意味着舍弃传统,从而带来一系列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危机,因此,保留自身的时尚风格、拒绝改变成为了维护自身文化传统、身份地位的标志性举措和明智之选。此外,这里还可以举田园风为例。简约、大气、时髦的现代都市时尚风格曾经是许多青年人心向往之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然而都市生活的嘈杂、喧嚣、紧张繁忙、激烈竞争都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也让在这里生活久了的一部分人开始向往田园生活的明快清新、自然随意、朴素恬淡,主动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中心,到郊区、乡村甚至山林中过一种相对冷清的生活,在穿衣风格上也选择比较容易打理的棉麻织物,在外形上相对宽松肥大便于活动,从而形成一种与都市风格完全不同的反时尚风格。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离开都市过自己想要的田园生活的人群来说,田园风格的时尚穿着便成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替代品和象征物,于是田园风格受到越来越多都市青年的追随和喜爱,成为都市时尚风景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的反时尚潮流也变成时尚潮流了。这个案例和前面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反时尚是为了守护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后者则为了拥有新的生活方式,是对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2、通过对主流时尚文化的抵制,表达政治诉求、争取社会关注和身份认同
反时尚不仅意味着选择某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还可以借此抗议社会主流文化,表达社会边缘群体的政治诉求、争取社会关注和身份认同。在这一点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英美等国的青年亚文化反时尚风潮。前文中提到的英美学者弗莱德和邦尼在他们的论述中都提到了这点。亚文化时尚风潮以嬉皮士和朋克的奇装异服为主要特色。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从50年代的垮掉派中演化而来,在当时的美国属于中下阶层,美国学者艾伯特·古德曼在《女士们、先生们—兰尼·布鲁斯!》一书中提到嬉皮士是一种典型的下层阶级中的花花公子,打扮的像个坏蛋,常常做出一副冷酷而理性的姿态⑤。他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端丰裕,但人的精神受到控制,为了有效地反抗,提出了“回到史前”的口号,希望在史前时期寻找精神力量,认为只有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为此,嬉皮士一族选择了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服饰方面他们放弃了当时的流行时尚风格,从异域文化或民族服饰中获取灵感,典型装扮是以五颜六色的土耳其长袍、阿富汗外套、异域风情的印花图案、彩色的串珠为主要特色,配上反潮流而动的喇叭裤、二手市场淘来的旧军装、花边衬衫、金丝边眼镜等,借此表达内心反越战的政治立场,以及希望逃离社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活态度。可见,反时尚风格的服饰成为了这个青年亚文化群体批判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抗议社会、表达身份个性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方式。
与60年代的嬉皮士相似,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朋克一族也是通过抵制和抛弃主流时尚风格来达到抗议社会、表征身份及其政治立场的目的。不过,无论是60年代的嬉皮风还是70年代的朋克风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反社会主流时尚潮流而动的,这些青年人用这种迥异于时代主流时尚的风格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和抵触情绪,通过服饰确立自我定义的、与众不同的身份,尽管这种抗议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仪式性的,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效果,但“在象征的层面上,同时也向阶级和性别的刻板印象的‘不可避免性’和‘自然性’发起挑战。”⑥在现代西方民主社会所容忍的各种反时尚风格中,青年亚文化风格在利用时尚表达政治诉求、争取社会关注和身份认同方面最具象征意义也最有效力。
3、通过对主流时尚设计方法和理念的抵制与解构成为时尚
如果说活跃于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中的嬉皮士和朋克的反时尚风格更多是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表达政治立场和获得个体身份认同的话,那么时尚设计界的反时尚行为则是通过彰显其反时尚的态度和设计理念来成为时尚的先锋,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对时尚和背弃时尚,而是为了成为时尚。这种反时尚现象在时尚设计中主要表现为用某种时尚风格来表达反时尚的态度。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就是其中的典范。
山本耀司是国际时装界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是反时尚设计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反时尚态度主要体现在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中。在他进军巴黎时尚界的1980年代,西方主流时尚设计界一方面流行线条硬朗的时尚,一方面着眼于如何用紧身衣裙来体现女性的优美曲线,山本耀司却背道而驰。他将东方的服饰穿着理念融入时尚设计之中,尤其是受和服的穿着方式启发,通过色彩与质材的丰富组合来传达时尚理念,用不规则、不对称、层叠、褶裥、拼搭等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尽显时装的飘逸之美,从而与西方主流时尚风格形成强烈反差。他被时尚界奉若神明,却称自己是“反时尚”的:“我对时尚并无兴趣,我只对怎么剪裁感兴趣”。他将布料做旧、撕裂、破坏其平衡,挑战着人们对“美”的认知,他声称“完美是丑陋的。在人类制造的事物中,我希望看到缺憾、失败、混乱、扭曲。”⑦吊诡的是,他这种鲜明的反时尚态度为他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力,一举成为了80年代巴黎最耀眼的时尚明星之一。
英国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也是西方时尚史上一位反时尚风格的代表人物。她的贡献在于把经过改造的街头亚文化时尚风格搬上了T台,这些原先的反时尚潮流之作很快成为了主流时尚的一部分,尤其是他们有了追随者并逐渐成为一种街头时尚的时候,一开始所具有的反时尚意义和作用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这种时尚风格的追随者可能喜欢的是这种风格在审美方面带来的震撼、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和感受,也可能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抒发怀旧情绪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服饰元素最初所传达和表现的抵抗态度和反叛意义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时的嬉皮风和朋克风更多地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或者符号。
4、对后现代艺术形式及其反审美思想的认可与追随
与现代主义艺术相比,各种流行于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如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意义的缺乏和深度感的消失,人们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对待艺术,不仅提倡非理性、非和谐,而且提出反艺术(anti-art)、反审美(anti-aesthetic),全面否定传统、标新立异。最早提出“反艺术”概念的是“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达达主义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杜尚将男用小便器送入博物馆展览则意味着生活中的普通之物也可以成为艺术品,借此消解了艺术一贯自诩的高雅、趣味及和谐之美。传统艺术强调审美创造性或者原创性,原作是在时空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永远的“在场”,具有权威性、神圣性、不可复制性,从而具有崇拜价值、收藏价值;反艺术则是对传统精英主义艺术观念的一种消解、颠覆和重构,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日用品可以成为艺术品。在反艺术者看来,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开始互渗,审美与生活趋于统一。反审美意味着打破所有的现成审美规则、教条、派别和主义,彻底消解传统审美价值形态的确定性和封闭性,审美文本的界定变得飘忽不定、悬而未决。反审美为艺术的大众化开辟了道路。在这样的艺术思潮的影响和裹挟之下,反时尚艺术潮流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反时尚艺术潮流主要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影响下的大众时尚的兴起和80~90年代解构主义时尚风格的流行。首先,波普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反艺术风格。1957年,波普主义的始作俑者理查德·汉密尔顿为“波普”这个词下了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从积极意义上来讲,波普艺术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冲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波普主义大师安迪·沃霍尔将波普主义的观念嫁接到服装设计中,用纸、塑胶和人造皮等不同材质的面料拼凑在一起,运用艳丽大胆的色彩,并在衣服上用丝网印制波普艺术风格的俗艳花纹,这种设计理念直接打破了50年代那种追求完美、简洁、高雅的设计风格。在这种思想的引领和影响下,服装设计领域很快就出现了一大批反常规的设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波普主义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玛丽·匡特等人,他们直接从街头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运用到高级时装的设计中去,从而改变了时尚惯有的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Trickledown),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反时尚传播路径(Trickle-up)。同时他们的设计也吸引了新潮的年轻人,很快流行开来,与高端时尚相对立的大众时尚和街头时尚就此诞生。
其次,20世纪80年代,在后现代解构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解构主义时尚应运而生,这方面的著名设计师除了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山本耀司之外,还有以马丁·马吉拉和安·迪穆拉米斯特为代表的“安特卫普六君子”。他们用解构主义的反时尚艺术风格表达了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认可和推崇,具体表现为时装设计中解构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反艺术、反审美的设计理念。例如,马丁·马吉拉在时装设计过程中有意将线迹、线头暴露在外,或者将时装衬里外翻,将其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公开展览经过风吹雨淋被细菌严重侵蚀风化后脆弱不堪、面目全非的服装。此外,他对传统时装进行破坏性的改造,通过消解服装固有的结构,解除常规的连接方式,最后把凌乱的“零件”自由地拼凑起来,没有规范,没有束缚,拼凑之后的作品甚至长的不太像一件衣服。通过服装本来面目的客观性展示,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去深层次思考服装的现实意义、真实意义以及深层意义,而不仅仅停留在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高雅、精致、完美、精英等意义层面。这种设计理念明显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反审美理念高度一致,因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反审美”意味着反对传统审美的固定化、权威化和精英化,旨在以个人的风格、方式对各种传统审美方式进行自觉反抗或消极解构,从而重新表达对美、世界以及生活的体验与认知。
5、从性别和权力的视角出发对父权制思想的恪守与维护
男装中的反时尚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反时尚现象,与前面几种反时尚现象不同,男装中的反时尚现象更多地是从性别和权力的角度出发,其主要动机是为了维护父权制社会中男性的主导权和霸权地位,表达对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的认可与尊崇。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男性在着装中主动放弃了服装中各种鲜艳的色彩,华美、精巧甚至多余的饰物,将这些完全留给女性使用,男装更多地专注于实用性和功能性,色彩单调、黯淡、缺少变化。然而,男装并没有退出时尚舞台,以西装三件套为代表的男装一直是男装时尚流行的中坚力量,在时尚界独占鳌头。而男装之所以能够以鲜明的反时尚态度成为时尚流行中的神话,主要在于男装通过将时尚让渡于女性,并尽可能规避服装中出现女性特征的服装形制和样式,在有意无意中定义和强化了男性特质:坚定、谨慎、理性、干练、稳重、值得信任等等,从而与随潮流而动、变化多样的女性时尚成为鲜明对比,因为后者在有意无意中突出了柔弱、感性、易变、无常的女性特质,而这些特质也是父权制社会一直在精心塑造的男女性别差异和不平等地位的最好说辞。
因此,男装中的反时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两性关系中男性霸权的维护,也是对父权制思想的恪守、维护和推崇。这个案例与之前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山本耀司的反时尚风格以及各种后现代主义艺术影响下的反时尚风格属于时尚设计师创意思维的一部分,是用一种设计理念对抗主流设计理念,对其进行颠覆,从而成为新的流行时尚;男装中的反时尚立意来自于时尚穿着者这一群体的选择。由此可见,时尚穿着者和时尚设计师都在反时尚现象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然,二者也和田园风、保守派、少数族裔的反时尚立场有所不同,因为后者更多地着眼于一种反时尚的生活方式或者对于某种文化传统及其身份的守护。前文还提到一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者提出的反时尚观点,她们主张女性要拒绝时尚,穿戴和男性一样的服饰,这种反时尚观试图通过服饰抹平男女之间在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这种做法和思想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男权主导的父权制社会体系的默认。
6、对主流社会价值观做出的回应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时尚不仅涉及到亚文化、艺术潮流、时尚的穿搭与设计,时尚的生产、营销、品牌策划与传播等领域同样存在着反时尚现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从“快时尚”(fast fashion)到“慢时尚”(slow fashion)的转换,而这种反时尚运作更多的是对主流社会价值观做出的积极回应。
快时尚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时尚产品营销模式,源自上世纪的欧洲,称之为“Fast Fashion”,而美国把它叫做“Speed to Maket ”,自本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开来。快时尚的生产营销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之处在于时尚产品在设计、采购、制作、物流等几个不同环节进行整合,上货时间快、平价、款多、量少、样式紧跟时尚潮流,以“快、狠、准”为主要特征,带动全球时尚潮流,同时赚取高额利润。因为速度快,快时尚服饰绝大多数的产品都在当季生产,库存周转率可以达到每年10多次。用最快的速度将成衣推向市场,保证了快时尚的竞争力。当然快时尚也加速了时尚更新的速度,增加了消费者的时尚选择。
然而,快时尚为社会带来的不良效果也很快显现出来,首先,质量无法保证。褪色、开线、不耐洗等各种质量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质量的下降和消费者不加思考购物行为的激增,一件衣服的平均使用寿命只有三年左右。其次,快时尚来得快去得也快,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在全球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下,保护环境,确保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由此,可持续性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也成为了国际时尚界的共识和主流价值观。针对这种情况,慢时尚概念应运而生。这是一种与快时尚相对立的时尚设计、生产和营销理念。
“慢时尚”理念提倡打造美观又具可持续性和环保意识的时尚品牌。第一,慢时尚倡导停止生产或采购不可回收的材料,采用有机的、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保证纤维面料等纺织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污染或者把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其生产标准必须通过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Global Organic Textile Standard)的认证,从而让时尚生产从先前的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GOTS是从生态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调节、认证、控制天然纤维生产的准则。这样就能保证织物生产链更加透明,消费者只要看到标签就可以找到原料生产的农产地和工厂,并证明这是无化学肥料、杀虫剂和转基因的产品。第二,在设计环节中,“慢时尚”理念提倡运用零浪费设计方法。例如,一些时装学校拓展了与生态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从时尚设计层面减少浪费、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弘扬有道德和环保意识的时尚观,鼓励学生们参与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如Redress(注:一个致力于结束酷刑并为全球幸存者寻求正义的慈善组织)每年都会设立倡导零浪费的“生态时尚设计奖”(EcoChic Design Award)。第三,针对快时尚背后的“血汗工厂”问题,“慢时尚”主张增加自身产品生产或者代工的费用来改善提高时尚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待遇、规范生产等问题,尽管这样做会相应提升“慢时尚”产品的销售价格。第四, “慢时尚”倡导人们体验简单的生活来丰富人们的内心,通过改善衣橱中服装的质量而非仅仅提高数量来打造一个属于个人的环保而健康的生活系统。目前看来,虽然慢时尚产品的价格因为对环境、循环再生及规范生产的要求较高而高于快时尚品牌,但从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还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慢时尚”这个概念也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和“慢生活”这一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紧密相关的。慢生活是由“慢食运动”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以及传统,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慢时尚”概念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快时尚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也是“慢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在时尚方面的积极回应。
三、反时尚现象的思维模式及其理论探源
在时尚发展史上,“少既是多”的设计理念是一种明显的逆向逻辑思维模式,在这一设计思想指导下,简约主义时尚一直是时尚界长盛不衰的设计风格。然而,将这种逆向思维推向极致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则是反时尚现象,基于本文前面部分对各种反时尚现象的动因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文化传统和身份地位的守护还是时尚设计、时尚穿搭、时尚生产营销中的逆潮流而动都符合逆向思维逻辑的特征。逆向思维就是改变常规思维方法,打破既定的时尚规则,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从事物属性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正是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时尚设计师和时尚弄潮儿们才能在时尚的大潮中屹立不倒。逆向思维充分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灵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其次,反时尚现象的大规模流行实际上也是整个人类反潮流观念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对20世纪后半期西方后现代反审美、反艺术文艺思想的直接回应。反时尚现象的成因非常复杂,社会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领域思想潮流的变化都会折射到时尚领域,成为反时尚的动力和诱因。以柏拉图的理性概念为核心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一直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石。然而,理性主义的发展和演变一直伴随着源远流长的怀疑论、相对主义和各种反理性主义思想的成长与壮大,其中常被人们提起的有欧洲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多元主义及许多唯意志论的流派。在西方哲学领域,马克思、海德格尔、萨特等理论家都相继提出了反本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发展,东方文化、黑人文化、青年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等等以前被西方主流文化所忽视、排斥或者看不入流的文化形态、文化传统、文化元素等都纷纷从边缘走向中心,前文提到的欧美20世纪60、70年代以嬉皮士、朋克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就是当时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各种强调多样性、多元化、个体性、不确定性、反建制、去中心化的反理性主义思想向强调唯一性、总体性、普遍有效性的理性主义观念发起了挑战,逐渐形成了对当代社会各方面都具有强大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在艺术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反审美、反艺术的思想潮流及其各种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常被人们提起的如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解构主义等反传统的艺术实践及其背后的反审美价值观。反艺术作为反审美的具体实践形式,指利用传统的非艺术物品进行艺术实践的行为及其价值形态。反审美是指对于传统审美方式的有意反抗或者消解形态。反艺术和反审美并非要否定艺术和审美,而是对传统审美方式和艺术表达展开自觉的消解行动。它反对传统审美的确定化形式,力图以个人的方式重新表达对美的体验和认识,往往因其与传统审美的巨大反差而造成强烈的体验。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反时尚现象不过是这些反潮流观念在时尚领域的回应,其结果如何呢?国内学者认为,“否定了理性和经验的时装设计抛弃了比例、人体、协调、线型等基本要素,而传统的时装业正是以这些审美要素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装优劣的标准因此失去。”⑩无论如何,反时尚的出现拓展了时尚的表现形式和意义表达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时尚生活,为追求生活多样性和更加宽容的社会理想的现代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尽的表现机会。
第三,反时尚现象的形成符合否定的辩证法。德国社会学家阿多诺对于否定的辩证法的论述基于他对生命的不断自我否定性的发现和认可,他认为,生命的自由本质就在于它本身永不停止的自我分化、自我差异化和自我更新。在每一个生命的瞬间,生命自己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自己;不断地自我否定,不只是在时间连续结构上的自我否定,而且也包括同时刻的自我否定,这构成了生命存在的基本动力。⑪依照辩证否定的原理,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反时尚就是时尚为了自身发展进行的自我否定,时尚在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否定中完成生命的蜕变、演进和发展。自我否定是时尚易变尚新、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如果把时尚从出现到消失的流行周期看作时尚的生命的话,那么这种生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有气息的生命存在,而是通过时尚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构造获得的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存在,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寻求新的发展和生存契机。
有学者认为,“追逐‘新颖性’、‘独特性’是时尚诞生的内在动因,也是时尚的内在本性。”⑫事实上,任何反时尚概念的提出,一方面符合人类想要从穿衣装扮中找寻归属感、身份感(如前文中提到的保守派和少数族裔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同样符合人类追逐新异、拒绝乏味、拒绝平庸、渴望新奇体验和被他人及社会关注的本性,是人类为了摆脱平淡生活、打破季节性时尚轮回魔咒做出的不懈努力。因此,反时尚不是对时尚的反动,而是时尚生命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是其有益补充和平衡机制。反时尚让时尚的每一次更新都更值得期待并超乎人们的想象,且和时尚一样,共同构建有意义、有价值、有品味的时尚主体。
注释:
① 参见: “Anti-fashion”英文维基百科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i-fashion 2018.1.22. 访问。
② Hollander, Anne. Seeing Through Clothe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P350.
③ Davis, Fred. “Antifashion: The Vicissitudes of Negation” Barnard, Malcolm. Ed.Fashion Theory: A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7,P89-102.
④ English, Bonnie. A Cultural History of Fashion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From Catwalk to Sidewalk. 2nd Re-vised Ed. London, New Delhi, New York, Sidney:Bloomsbury.2013,P111.
⑤ (英)迪克·赫伯迪格,陆道夫、胡疆锋 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⑥ (英)迪克·赫伯迪格,陆道夫、胡疆锋 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0页。
⑦ (日)山本耀司,宫智全整理,吴迪 译:《做衣服:破坏时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年,第43页。
⑧ 参见:“快节奏时代试试慢生活”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4/04/06/011799849.shtml 2018.1.16.访问。
⑨ 王一川主编:《新编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8页。
⑩ 包铭新、曹喆:《国外后现代服饰》,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 ,第36页。
⑪ 高宣扬:《后现代: 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0页。
⑫ 颜翔林:《论审美时尚》,《求索》, 2017年第6期,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