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郎溪县雁鹅品种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8-01-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年5期
关键词:母鹅保种种质

(郎溪县畜牧兽医局,安徽郎溪 242100)

1 品种资源现状

1.1 中心产区与分布

雁鹅是中国鹅灰色品种中的代表类型,其形成历史较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即有文字记载,已有四百余年历史。雁鹅原产于安徽省皖西地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引入郎溪。当时在政技联合推动下,饲养量曾一度达到3万余只。由于市场对灰色鹅毛需求量较少,且雁鹅的繁殖率较低,产品优质优价还没有在市场中充分体现,因而造成雁鹅的饲养量逐年减少,种质退化严重,目前仅宣城市郎溪县有少量分布。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中心产区为当时安徽省郎溪县沿南漪湖周边的幸福、东夏、毕桥、飞鲤等乡镇,主要分布于沿湖湖滩地区,在郎溪境内凌笪、钟桥、建平、涛城等乡镇亦有农户饲养。雁鹅中心产区为郎川河入湖口,地势较平坦,平畈和湖滩海拔10~12m,岗地海拔15~30m;中心产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年降雨量1143mm(雨季主要集中在5~7月的春夏两季);全年无霜期241d,年平均气温15.9℃,最低月均温2.9℃,最高月均温28.5℃,极端最低温-16℃(1969年1月),极端最高温40℃(1966年7月);年平均风力3~4级,最大风力8~9级。

中心产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为小麦、油菜、大豆、山芋、花生等;草场类型以湖滨草滩、圩堤植草、荒山荒坡等自然草场为主,利用现状主要为饲养鹅、鸭及山羊等草食畜禽。

目前,雁鹅仅有郎溪县雁鹅品种资源保种场在进行保种饲养,农户饲养已极为罕见。

1.2 雁鹅保种的由来

由于市场对灰色鹅毛需求量较少,且雁鹅的繁殖率较低,因而造成雁鹅的饲养量逐年减少,种质退化严重,至二○○○年初,雁鹅在郎溪县仅存有六十余只,品种濒危。二○○○年,农业部发布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雁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目录(农业部第130号公告);二○○一年八月,郎溪县成立了雁鹅品种资源保种场,进行雁鹅品种资源收集和保护。当时的郎溪县畜牧中心对全县17个乡镇近百个行政村进行了地毯式摸底调查,开展雁鹅品种资源调查和品种搜集工作,对仅存的大致符合安徽省雁鹅地方品种标准(皖D/XM18-87)的雁鹅高价购回。通过地毯式收集整理,共选出雁鹅种公鹅10只,种母鹅50只,按来源和1:5的公母比例组成零世代共10个家系进行单间饲养,对选留种鹅进行编号,建立档案,开始对雁鹅进行品种资源保护。

二○○六年,雁鹅再次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62号);2009年5月雁鹅被列入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皖农牧〔2009〕154号);由于雁鹅保种群体小且未能开发利用,2014年2月,农业部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结合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结果,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进行了修订,确定八眉猪等159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雁鹅不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7年7月,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公告》(第88号)将雁鹅保种场列为第二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外貌特征

成年雁鹅体形较大,体质结实,颈细长,胸深广,背宽平,腹下有皱褶,腿粗短,胫、蹼橘黄色,爪黑色。头部圆形略方、大小适中,头上有黑色肉瘤,质地柔软,呈桃形或半球形向上方突出,随年龄增长突起明显。喙扁阔,黑色。眼球黑色,大而灵活,虹彩灰蓝色。羽毛呈灰褐色羽和深褐色;颈的背侧有一条明显的灰褐色羽带;体躯的羽毛,从上往下由深渐浅,至腹部成为灰白色或白色,全身羽毛紧贴。除腹部白色羽毛外,背、翼、肩及腿羽皆为镶边羽,即灰褐色羽镶白边,排列整齐。皮肤多数黄白色。骨色白色。

成年公鹅体型较成年母鹅高大粗壮,行走时昂首挺胸,叫声宏亮,头部肉瘤大而突出。

2.2 生产性能

2.2.1 繁殖性能

苗鹅出壳重:80~120g;70日龄体重:3~3.5kg;成年体重:公鹅5.5~6.5kg,母鹅5~6kg。种公鹅一般在150日龄达性成熟;母鹅开产日龄240~270d,年产蛋2~3窝,年产蛋25个~30个,平均蛋重150g(140~160g),蛋壳白色。种鹅利用期:2~3年。种蛋受精率:80%~90%,受精蛋孵化率:75%~80%。母鹅抱窝性较强,一般年就巢2~3次。

2.2.2 产肉性能

成年鹅的体重和体尺(平均) 单位:g、cm

产肉性能:成年鹅体重:公鹅5520g、母鹅4450g;胴体重:公鹅4960g、母鹅3956g;屠宰率:公鹅89.86%、母鹅88.95%;半净膛重:公鹅4365g、母鹅3425g;全净膛重:公鹅4150g、母鹅3164g。肌肉水分77.3%;干物质22.7%;蛋白质17.2%;脂肪2.1%;灰分0.94%。

2.2.3 品种对当地条件的适应性和抗病力

雁鹅对郎溪县当地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不论是在圩区、丘陵区还是在山区都能正常的繁殖和生长,其生产性能基本相似,一般不因冷热或干湿的变化而影响生产性能。它既适合农户一家一户少量饲养,也适应大群放牧饲养;在水草茂盛的滩涂地生长良好,在青草丰盛的山坡地也生长良好。雁鹅采食性广,能适应较远距离放牧。

雁鹅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实际生产中,雁鹅很少发病,常见病主要有禽霍乱和白痢及大肠杆菌,未见鹅副黏病毒病、小鹅瘟及禽流感。

3 保种工作开展情况

3.1 制定保种方案

在省市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安徽省郎溪县雁鹅品种资源保护实施方案》(郎农字〔2002〕41号),明确了保种的任务和目的,确定了保护目标和保种的具体实施办法。保种模式为在原产地建立保种场,进行活体保种。

3.2 开展品种资源调查和性能测定

在安徽省畜牧局和安徽农业大学帮助支持下,完成了雁鹅种质调查,对雁鹅的产区及分布、适应性、品种来源及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形成了“雁鹅品种资源调查报告”,并完成了体型外貌、体尺体重、产肉性能、繁育性能等方面的性能测定。此后,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曾多次到郎溪县雁鹅保种场进行实地调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3.3 建设雁鹅保种场

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郎溪县雁鹅保种场于2007~2008年实施了《郎溪县雁鹅品种资源保护场扩建项目》。扩建后的郎溪县雁鹅品种资源保种场位于郎溪县建平镇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境内,位于郎溧公路西侧、214省道东侧,距214省道4km,距郎溧公路仅1km,距郎溪县城7km,交通便利,属雁鹅原产地。郎溪县雁鹅品种资源保种场西南200m处即有300亩的下龙须湖,东面2km处即为龙须湖水库(郎溪县城关的饮用水源和建平镇农田的灌溉水源),水源充足。场区周围有水面等自然隔离且无农户居住,可减少病菌传入,是雁鹅饲养较为理想的天然场所。

保种场现有鹅舍2497m2,陆地运动场2602 m2,水面运动场2600 m2,孵化厅583 m2(配有蚌埠双利公司生产的双利牌孵化机6台),育雏室169 m2,另有消毒室、兽医室、办公室、资料档案室等配套设施。场区布局合理,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隔离分开。保种场有自己专用的供电线路和变压器,有深井、水塔等自来水系统,并配备有发电机组等相应的设施设备。

3.4 制定雁鹅种蛋人工孵化标准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摸索,郎溪县畜牧兽医局联合省农科院和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制定了《雁鹅人工孵化技术规程》并以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2535—2015)发布。该标准规定了雁鹅人工孵化的术语和定义、种蛋的选择、入库消毒及保存、人工孵化过程管理和生产记录。

3.5 保种群体逐步扩大并保持稳定

通过十几年来的保种选育,雁鹅保种群体逐步扩大并保持稳定。2016年有保种群种鹅470只(种公鹅75只,基础母鹅395只);2017年为减少保种场支出,留有保种群种鹅320只(种公鹅50只,基础母鹅269只),其中实行小间配种、单间饲养的核心群八世代雁鹅父系家系30个,数量180只(公母比1:5)。保种群种鹅符合安徽省雁鹅地方品种标准(皖D/XM18-87)。郎溪县雁鹅品种资源保护场于2005年3月取得了省农委核发的“雁鹅原种种鹅”《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最近一次更换新证为2016年5月,有效期至2019年5月。

4 保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保种经费严重不足

郎溪县雁鹅品种资源保护的承担单位是郎溪县畜牧兽医局。雁鹅保种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市安排的保种经费。2015年省市安排的保种项目经费为20万元;2016年、2017年的保种项目经费均为10万元。随着雁鹅保种群体的逐步扩大,雁鹅保种所需的经费也逐年增多。雁鹅保种场一年的饲料费在10~12万元,加上种鹅饲养和种蛋孵化的人工工资、水电费用及防疫费用,雁鹅保种场一年的费用在20万元左右。雁鹅保种场每年出售淘汰种鹅、苗鹅及后备鹅的收入仅3万~4万元。现雁鹅保种场保种因无固定的保种经费来源,经费不足常常挤占畜牧兽医局的工作经费。保种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雁鹅保种群体的扩大和开发利用,雁鹅保种已举步维艰。

4.2 品种出现近交退化现象

因保种经费严重不足,造成雁鹅品种资源保种群体小,加之市场对灰色鹅毛需求量较少,且雁鹅的繁殖率较低,目前雁鹅除在雁鹅保种场有饲养外,原产地几乎已无农户养殖。长期小群体封闭饲养,保种群体近交系数逐年加大,品种出现近交退化现象,影响保种效果。

4.3 种质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利用

雁鹅作为优良种质资源,其保种的意义在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其羽色、体型、肉用性能和适应性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最终目的是种质利用和品种的开发。但目前雁鹅保种处在纯粹的保种状态,根本谈不上品种的开发利用,品种的商业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开发和体现。雁鹅品种资源保护目前的承担单位郎溪县畜牧兽医局是事业单位,受体制、人员和经费限制,根本无力从事雁鹅品种资源的市场开发利用。

4.4 缺乏对品种的系统研究

保种经费不足,使雁鹅保种工作中“产、学、研”不能有机结合,对雁鹅种质资源能否作为优良的育种素材、能否大范围开展杂交利用、能否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雁鹅种质资源保护中等缺乏系统的研究。

5 雁鹅品种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畜禽品种资源是满足人类食物和健康的直接来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之一。在畜牧生产中,畜禽种质资源的直接贡献率在各种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是持续保障我国人民对食物安全和生物经济主权的重要措施,同时对畜牧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环境保护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5.1 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扶持力度

一是多渠道争取保种经费,缓解保种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在争取省市保种经费的同时,积极争取将雁鹅种质资源保护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资金(2-3万元)用于雁鹅品种资源保护场的基础设施修缮。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雁鹅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畜牧法》第九条规定: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个人依法发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出台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对参与保种和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政策扶持和经费补助。

5.2 保持适度的保障群规模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保持保种群的群体有效含量是确保群体基因库中的基因能够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关键因素。建议在现有雁鹅保种群规模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和培育,将雁鹅保种群的核心群由目前的30个家系扩大至60个家系(每个家系1公5母),每年将雁鹅保种核心群与繁育群的总规模控制在600只左右,并在保持群体遗传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延长世代间隔(雁鹅保种群的世代间隔建议为两年一个世代),减少近交系数,避免品种严重退化,有利于群体中基因种类的保存。

5.3 促进先进技术在雁鹅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与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科学试验,努力将分子生物学、冷冻精液、遗传多样性的lSSR标记研究、生殖生理及其调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到雁鹅种质资源保护实践中,强化雁鹅种群的提纯复壮力度,对雁鹅地方品种标准(皖D/XM18-87)进行修订,逐步建立雁鹅的饲养标准及雁鹅品种资源保护技术规范。

5.4 加大雁鹅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雁鹅具有适用性强、耐粗饲、生长速度快、肉用性能好和抗病力强等特点,这些优良性能和特点未能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开发利用。众所周知,一个畜禽品种资源的市场开发利用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及管理投入,而目前的雁鹅品种资源保护承担单位郎溪县畜牧兽医局是无法做到的。建议引进有意愿并有强烈责任心的大型家禽企业(集团)参与雁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保种带动开发利用,以开发利用促进保种。

5.5 探讨雁鹅种质资源异地保护的可行性

活体保种是目前也是今后最重要的保种方法之一。活体保种的优点是在保种的同时可以改良某些不利性状,并检查和消除基因缺失。活体保种有原产地和异地保护两种方法。由于畜禽种质资源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的自然生态条件密不可分,畜禽种质资源往往对特定生态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常导致品种某些特定性能退化或消失。因此,可选择与原生态环境相似的环境或人为创造条件进行活体保种。建议请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牵头,帮助寻求雁鹅种质资源异地保护,使雁鹅种质资源保护更有保障。

[1]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编委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6.

[2]沈长江.对我国畜禽保种的意见[J].家畜生态学报,2001,22(3):1-4.

[3]马月辉,吴常信.畜禽遗传资源受威胁的程度评价[J].家畜生态,2001,22(2):8-13.

[4]林平祯,林敏.广东鹅品种资源保护及利用现状[J].水禽世界,2011,(4):7-10.

猜你喜欢

母鹅保种种质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浅谈晋南牛的保种与开发技术
夷陵黄牛的保种及杂交改良利用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地方良种——马岗鹅
火海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