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的生态补偿研究
2018-01-25倪鹏跃
倪鹏跃
(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清原113311)
辽宁省清原县是东北省重要的河流发源地,境内主流和支流共有一百多条,总流长183 km。位于房水库上游。其基本河流主要包括清河(40 km)、柴河(35 km)、柳河(25 km)等。在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中,辽宁省清原县政府响应国家号召颁布了《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自来水管理条例》,2000年9月1日起全面落实施行。
1 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生态补偿概述
1.1 基本准则
生态补偿准则落实的过程中,主要是顺应国家有关保护生态环境战略部署的要求,从辽宁省清原县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特征出发,建立完善的处理机制和生态体系管控目标,结合落实主体以及维护保护机制的相关要求,进一步践行生态公益林关乎和补偿机制,真正维护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平,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确保绿色一体化项目的全面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在践行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中,也要秉持环境维护的基本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作为重要目标,实现体制优化的同时,保证权责的统一性生态补偿机制能得以全面维护[1]。
1.2 基本范围
在辽宁省清原县山区流域内森立覆盖面积不足30%时,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河道平均径流的深度增加3 mm,正是结合其基本特征,要对森林进行理水性能的处理,辽宁省清原县的森林覆盖率和河道的径流变差数量呈相应关系,在保持水土的基础上,对资源结构和整合项目予以分析,真正发挥森林生态补偿的优势。林木采伐森林生态补偿费用会按照每立方米10元收取,以保证整体处理结构和控制机制的完善程度贴合具体需求。
1.3 基本对象
在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生态补偿项目中,要对清河和柴河进行集中的处理和管控。第一,清河管理,针对其主要的支流进行处理,由于清河起源于清河县,流域面积约为4 700 m2,径流量为11.4亿m3,对其大型水库进行集中分析。第二,柴河管理,柴河也是起源于清河县,流域面积为1 500 m2,长度约为1 400 km,径流量为3.4亿m3,柴河水库也称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
2 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生态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的过程中,人们保护意识淡薄,导致管护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并不能建立协调发展的结构,加之补偿机制的应用模型和收益效果并不明显,就导致整体收益管理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3]。另外,辽宁省清河县的生态政策制定过程缺乏有效的参与度,林农和相关受益者不能有效参与,就使得公平性和合理性出现一定的问题。除此之外,补偿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也是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完善的处理对策和管控机制。
3 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生态补偿的优化措施
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体项目的处理机制和优化效果,就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整合[4]。
第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模型,将计划落实到位,确保基础性生态补偿机制的管理工作得以全面整合,且在正确指导思想的引导下,设定水源涵养保护区域,为水资源涵养生态林管理项目的综合性进步提供保障,将社会发展和当地经济结构联系在一起,确保森林保护效能的全面优化。建立水源涵养生态林保护区域,设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也是为了促进辽宁省清河县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只有将补偿制度和具体经济管理结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互相促进的同时,确保发展的同步性和有效性[5]。
第二,辽宁省清河县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和投入计划,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效果符合标准,提升县发展水平和稳定效果,也为建立相关保护机制提供基本的扶持资金,逐渐建立区域发展和资源维护的双赢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建构完整的管控措施,真正意义上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第三,当地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秉持经营者受偿以及保护者收益的管理理念,建构完整的处理措施和控制机制,确保资金筹集结构能实现多元化发展,使得补偿方式更加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为后续森林生态效益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6]。
总而言之,在辽宁省清河县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管理体系中,要充分重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践行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1]黄承标,罗保庭,杨钙仁,等.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及其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以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36(20):8 599-8 601.
[2]张颖.采用最优控制方法计算我国森林涵养水源的价格[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9(3):6-12.
[3]张颖.我国森林涵养水源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C].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4]黄承标,罗保庭,谭海明,等.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涵养水源效益及其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初探[C].2013第三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暨节能减排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系列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13.
[5]程云.缙云山森林涵养水源机制及其生态功能价值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6]李坦,张颖.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3):26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