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发展状况研究

2018-01-25

文化与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方志纪录纪录片

汪 磊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共有11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而这11个少数民族又有若干个民族支系,因此为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题材,而广西也一直是中国民族纪录片创作的沃土。广西影像创作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建国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在广西设立了记者站,包括广西电影厂在内,也拍摄了大量广西民族题材的纪录电影、纪实新闻影片等。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广西纪录影像创作才真正起步,直到1990年代的《龙脊》使广西民族影像纪录走出广西,走向世界。随后《白裤子》《中国瑶族》《海边有片红树林》《赶马帮的女人》等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纷纷获奖,进一步增强了广西少数民族影像创作的热度。

一、广西民族影像创作概况

广西民族影像创作团队主要由五个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影视机构组成的创作团队,如广西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二是由其他组织机构组织创作的创作团队,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地方志办公室等组成的创作团队;三是民间组织机构组织的民族影像创作团队,如社区影像团队;四是高校学生的影像纪录作品创作团队,近年随着各种影像纪录大赛的开展,出现了大量高校学生的优秀影像作品;五是社会独立制片人,这部分人员较少,创作的作品也较少。

1、广西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广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绚烂的民族风情,广西台最初的纪录片创作都是以民族题材为主的,一批优秀的民族纪录片为广西台赢得了各种荣誉。如《中国瑶族》、《广西纪胜》获少数民族题材电视作品骏马奖。随后,又创作了《小鸟依人》、《阿春赶海》、《我们走过的岁月》、《瑶族四胞胎的童年生活》、《月亮田》、《家在漓江畔》、《小岛舞狮人》、《铁血密支那》、《猴王》、《漓江渔家》、《海边有片红树林》、《圆明园》等优秀纪录片,这些节目先后获得骏马奖、中国彩虹奖、金桥奖和中国电视星光奖等国家级政府奖项。

广西电影制片厂导演2004年拍摄制作的12集大型民族文化专题片《神秘的红水河》,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民族音乐片、民俗研究片、民族服饰片、民风民情片等突出了纪录片在文化领域显现出来的巨大优势,如今这些珍贵的画面作为资料被完整收藏在广西民族博物馆。

2、广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相关影视创作人员,组成广西影像志创作团队,历经十余年,先后创作了《广西之最》100集,《广西古建筑志》60集,《广西名胜志》80集,《广西长寿志》8集,《广西节庆志》80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志》、《西江志》、《广西民族志》等多部地方系列影像志作品。开地方系列影像志创作之先河,得到国家方志办和各地方志办的一致好评,其中《广西古建筑志》获得中国出版物金奖。

3、广西社区影像主要是由广西民族博物馆组织的民族影像创作相关团队摄制完成的。并由广西民族博物馆每两年组织一届“广西民族志影展”,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民族影像志方面得到全国各大院校和专业机构较大的支持。

4、高校学生的民族影像作品创作

广西高校近十几年也多次举行了各类影像大赛,其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题材的影像作品,不少作品在各项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2018年由广西艺术学院组织的“首届中国—东盟大学生短片节”活的圆满成功,来自六个国家的上千件民族作品汇聚一堂,各展风采。

2013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到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宣讲创作民族影像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在影展中特设一个学生作品单元,首先是向大学生播放村民们拍摄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很多学生由此产生了文化保护的欲望拿起手中的DV将家乡的文化纪录下来。此外,博物馆还以物质资助的方式鼓励学生拍摄纪录片,且对优秀作品颁发荣誉证书。这些举措对大学生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既提高了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思想觉悟,又能让他们付诸实践,将拍摄视线从主流文化转向亟待抢救的边缘文化。

《青城》、《龙脊人家》等反映少数民族影像作品都曾获得大学生竞赛的优秀作品奖。

5、社会独立制片人的独立创作

广西也有大量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人士也创作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影像作品,如广西独立制片人郑毅所拍摄的《唱山歌》,入选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展映影片;《去哪里》入围第四十七届意大利大众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别问我是谁》入围第四十八届意大利大众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

二、广西民族影像纪录的特点

1、广西是中国民族类纪录片及影视人类学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瑶族》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代表作,被国家选送参加嘎纳电视节展播;《梯田上的人家》获得波兰克拉克夫电视节剪接大奖。

2、广西民族纪录片具有高度的本土化、生活化与写实化风格。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和广西各地方电视台都比较重视本土化创作,本土化创作是广西影像纪录片近几十年发展顺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越是民族的、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在跟踪国际创作潮流的同时,广西影视机构始终抓住本土化题材,充分利用广西这片丰富的影像创作土壤,一直扎根在广西这片红土地上,聚焦广西、挖掘广西,以本土化创作的深度、力度使人们看到了广西民族影像纪录的创作实力。

从上世纪80年年代以来,纪录片发展日趋多样,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客观纪录加再现式等,但广西影像纪录始终坚持的是“原生态纪录”,声画并茂,在生活化与写实化风格的基础上追求故事性。

3、广西民族影像纪录具有鲜明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迄今为止的广西的民族影像纪录,并没有跟风模仿,发展成简单模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发现”的猎奇类节目。影片始终坚持从人类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与人类生存、人类家园持续发展有关的立场出发,始终围绕着人类的基本情感与价值——诸如爱、情感归属、人与人的相互同情、人与环境的和谐、文化多样性等命题,表达了一种超现代主义(或者说是反现代主义antimodernism)的艺术气质。

三、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主要类型

1、少数民族人文纪录片

这部分主要是由各类影视创作机构的创作团队所创作的作品:如最具代表性的有广西电视台吴向列团队创作的《白裤子》,桂林电视台杨小肃团队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创作的《龙脊》等少数民族纪录片,都分别获得多个纪录片大奖,成为广西少数民族纪录片中的经典作品。1994年这部名叫《龙脊》的纪录片不仅是发现频道播出的第一部中国纪录片,而且获得了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奖,成为广西最早在国际获奖的纪录片,时至今日回顾《龙脊》的创作风格,仍旧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不少启示。

《龙脊》讲述的是关于广西红瑶族小寨村孩子们艰难求学的故事,凸显了广西的地域风格、民俗特色和民族精神。龙脊自然环境恶劣,大山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却割不断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尽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龙脊》的画面质量与现代纪录片相比还差甚远,但是在故事性、观赏性、技术性、现实性、纪实性等方面却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2011年《白裤子》获得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码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1年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剪辑奖;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最具人文关怀纪录片奖提名奖。《白裤瑶》的故事性很强,片子里可以找到时下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诸多元素如亲情、友情、爱情、打工就业等。

《白裤子》讲述的是,阿嘎和“我”的表哥在上海打工,最后却没有坚守住爱情,表哥回来后结了两次婚离了两次婚,阿嘎也在上海与一个男人同居了两年无果。

阿嘎在上海不休不止的唱了一个月歌伤了嗓子,在西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她回到家乡,向村里的巫师求助。重新相遇的表哥和阿嘎之间明明恋恋不舍,面对情与爱,去与留,他们迷茫过、挣扎过,最后还是分开了。阿嘎最后离开了山寨踏上了继续寻找幸福的路。

从《龙脊》到《白裤子》,广西纪录片能够在国产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说明其在题材选择,叙事结构,影像风格上的长足进步。

2、民族影像志

所有影像作品中,其史料价值排在第一位。影像志是广西少数民族影像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早在2004年,由广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相关影视创作人员,开地方系列民族影像志创作之先河,以《广西民族志》为代表。这类影像方志是影像方志主要进行编纂拍摄和制作的内容。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民族遗产,这些民族遗留资源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构成了独具风情的民族民俗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也依托民族文化的丰厚遗存建设和营造物质、非物质资料和遗产。并加大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和收藏力度,建立少数民族实物资料数据库。因此,民族民俗文化类影像方志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影像方志拍摄制作的主要类别之一。

方志具有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方志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自古就被限定了,即“存史、资政、教化”功能,这是传统方志的最基本功能。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强调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以往传统的方志功能决定了影像方志也具备上述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影像方志的开发和应用有其特殊的背景:传统方志资源共享率低,形式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像方志便具有旧方志没有的意义和功能。

广西民族民俗文化特点和精髓是非常厚重和翔实的,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遗产以其庞大且极其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魅力,甚至早有各种文化遗产在树立品牌进行传播。因此,民族民俗文化类方志完全具备影像编纂制作的首选条件。

3、社区影像

社区影像又叫参与式影像,是指由某个组织提供资金与设备,将摄像机交给社区居民,让其以影像手段纪录本社区的影像类型。它既是社区发展的一种操作模式,又是对纪实影像的一次创新。

2005年广西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影像作品《扶贫款评审会》诞生,这是由一位当时已经59岁的老人农科拍摄的,农科是来自广西南宁隆安县都结乡都结村的农民,农科是在由吴文光主持开展的“村民自治影像计划”中,拍了这部叫《扶贫款评审会》的社区影像,该片记录的是广西一个贫困村在得到一万元扶贫款后如何分配这笔款项的故事,影像反映了农民在扶贫工作中所追求的公平、公正思想。

2013年12月,由广西民族博物馆主办的“看·见”——2013广西纪录影像展,在广西南宁举办。影展共展出了47部来自广西各地民族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村民拍摄的纪实影像,其中大部分都是社区影像。这次规模化的纪录影像展示,为广西社区影像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它也开启了广西社区影像创作的高潮。

广西民族志影展由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12年创办,是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民族志双年展。影展关注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及民族文化多样性,致力于推动纪录影像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价值取向及功能发挥,创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纪录影像交流平台,力求增进各民族及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和多彩世界。

4、风光影像

风光纪录片曾经是中国纪录片一个重要类型,广西优美的地理环境,优质的人文基础为风光片的创作提供了极佳的条件,于是《美在广西》《律动广西》《养生河池》等各种音乐风光纪录片成为广西民族影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族文化专题纪录片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三个基本元素,一是民族文化的发现与挖掘,另一个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与彰显,三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全媒体文化传播作品。如专题纪录片《神秘的红河水》历经六个月拍摄,表现了红河水流域丰富深邃的民族文化。作为广西民族文化中最绚烂的地方,它的神秘和珍贵吸引了很多人。它最直观的特点就是画面很美,音乐很有感染力,以至于衍生出来的数个版本最大化地实现了其文化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纪录在发展中传承民族文化,广西民族影像纪录工作从开始建立到不断提升经历了一个从借鉴、合作到自我发展的历程。良好的民族地域环境和民族影像纪录人才文化培养体系,使一大批具有个性与特色的民族影像纪录创作者相继脱颖而出,用影像纪录的方式将民族文化推向全国,走向全球。

猜你喜欢

方志纪录纪录片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出版纪录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科教·纪录》
《科教·纪录》
中国刷新一箭多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