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8-01-25
2018年很快就要过去,在这个除旧迎新的日子里,本刊今年最后一期刊物又和大家见面了。感谢各位读者长期以来对本刊的支持与厚爱,2019年,《文化与传播》编辑部的全体人员将以昂扬的工作热情,与大家一起踏上新的征程。
本期首先向大家推荐的论文是西藏民族大学周德仓教授的《对当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态势和走向的思考》,该文高屋建瓴,从宏观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已经超越了区域、个体民族的视野,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学术价值;目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生态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表现出区域化、民间化、田野化、智库化和数字化等走向。
在“气候传播研究”专栏中,本期推荐中南民族大学徐红教授的《“气候内幕新闻网”的媒介生态位探析》,该篇文章主要研究美国非盈利环境新闻机构“气候内幕新闻网”的媒介生态位情况,认为该新闻机构媒介生态位特征明显:在时空生态位上具有地方性,在功能生态位上有专业性和深度性,在营养生态位上有资金资助性、人才专业化和拥有高品质品牌等,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传播渠道单一、表现形式老旧、资金不稳定和人才缺乏等问题。
在“传播史研究”专栏中,本期推荐东北师范大学温彩云副教授的论文《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日报〉婚恋观的变迁研究》,该文通过将《人民日报》1978年以来对涉及婚恋观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报对婚恋问题的报道有三个特点:即在不同时期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度有所不同;不同时期对婚恋问题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以及现代婚恋观还需进一步关注等特征。
在“戏剧影视文化传播”专栏中,向大家推荐南京大学陆炜教授的大作《〈北京人〉中的“北京人”形象》,认为在曹禺先生的名作《北京人》中,科考队卡车司机“北京人”的形象,并不是他的败笔。曹禺通过使用三个层面的三种形象来构建了猿人文化的系列形象,通过“北京人”的形象来表达呼唤中华民族找回强悍生命力的用意;通过象征形象来嵌入写实画面、通过小耗子与大野人对比效果来达到戏剧的美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