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推进“5+3”一体化学生医学免疫学的实践教学改革①
2018-01-25付海英王艳玲
付海英 杨 巍 王艳玲 李 一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021)
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5+3”一体化是为加快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培养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
针对“5+3”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依据医学免疫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紧密联系的独特优势以及免疫学技术在基础、临床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系在我校第一届“5+3”一体化学生的医学免疫学实践课中开展了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 教学设计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去实践。为了培养“5+3”一体化学生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我们将临床案例的诊断、治疗与完整的科研过程引入医学免疫学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一例患者的诊断治疗,锻炼其临床能力,还完成一项与临床案例相关的微型科研课题,锻炼其科研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学并讲解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锻炼其综合能力。
1.1教学对象 从2015级“5+3”一体化临床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为实验班,其他4个班级为对照班。
1.2教学方法 以一例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为临床案例,以“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鉴定”为研究课题,使学生在免疫学实践课堂上,既完成一例“患者”的诊疗工作(免疫抑制状态的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又进行一项与临床案例相关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鉴定),同时让学生自学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制作授课课件在实践课中给全班同学讲解,同学之间讨论并给予评价。
实验班:教学内容包括临床案例分析、实验设计讨论、科研课题研究及免疫学实验技术的自学自讲自评。考试总分为20分,以自讲(5分)、案例诊断治疗方案设计(5分)、科研论文书写(10分)为考核内容。对照班: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讨论、科研课题研究及免疫学实验技术的自学自讲自评。考试总分为20分,以自讲(5分)、实验设计(5分)、科研论文书写(10分)为考核内容。
1.3教学反馈评价 采用课上交流及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反馈信息。
2 教学实施过程
2.1通过实验设计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实验课开始前布置研究课题,同学自主查阅文献及资料,初步设计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建立条件及鉴定方案。
自主查阅文献锻炼了学生学习能力;在初步设计模型建立条件时,鼓励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科研创新精神,锻炼了科研能力。
2.2通过小组自学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课开始前布置小组自学讨论内容,同学分组讨论学习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后,制作授课幻灯在实验课上讲解,为讨论确定动物模型鉴定指标的检测手段奠定基础。
自学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临床与科研实践能力;分组讨论锻炼沟通与合作精神,为将来的医患沟通、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分组学习后自讲锻炼了自我展示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3通过讨论确定模型建立条件及鉴定方案锻炼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第一次实验课上通过讨论的形式确定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条件及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的鉴定方案。
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再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再提高,培养了科研思维;引入科学研究中设计方案严谨性可信性的介绍,培养了严谨缜密的科研思维方式;通过自学及课堂讨论了解实验技术的应用和优缺点,选取合适的检测手段,并最终确定实验设计路线,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2.4通过分析确定患者诊断方案锻炼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第一次实验课上通过讨论分析免疫抑制模型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的应用,给出临床案例——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肿瘤患者案例,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信息,包括入院原因、病史、患者一般状态,分析患者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并预留思考问题: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临床检查,相应检查指标的结果应该如何判读。
通过分析诊断标准,讨论确定对“患者”的诊断方案,锻炼临床实践能力;通过讨论,引入临床疾病诊断金标准与辅助诊断指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更多临床诊疗问题。
2.5通过建立免疫抑制模型并进行鉴定锻炼临床和科研实践能力 在第二次到第六次实验课上,建立免疫抑制的动物模型,按照设计的方案检测各项指标对动物模型成功与否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分析案例中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
通过建立模型和采集样本、测定鉴定指标,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对模型动物采取标本检测之前先观察动物一般状态如体重、毛色、活跃程度等,模拟临床观察患者一般状态及问诊检体;检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形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实践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范实践操作,培养严谨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态度;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同学对临床工作程序的认识、培养了临床思维。
2.6通过设计诊断治疗方案锻炼临床能力 根据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肿瘤患者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的诊断指标,分析不同检测结果支持什么诊断,最后根据相应诊断设计治疗方案。
根据疾病设计诊疗方案,锻炼了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模拟临床工作流程,锻炼了临床思维。
2.7通过书写论文锻炼科研实践能力 根据课题“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鉴定”的实践操作结果书写论文。
通过书写论文,锻炼了科学总结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了科研思维。
3 考核分析和教学反馈
3.1关于自学自讲自评 各自讲组同学均能制作出精美的授课幻灯配合讲解,绝大多数同学对实验技术原理与应用的理解到位,并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授出来,展现了很好的自学能力与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是个别组扩展过多重点不够突出及个别组员参与度不够。
同学认为自学、自讲、自评教学形式新颖,提高了学习兴趣,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并锻炼了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讲自学还加深了对实验技术的理解、拓宽了视野,为实验设计做了准备。
3.2关于科研课题 多数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有一定创新性。个别同学实验设计过于简单。同学们的论文符合论文书写规范,各要素完整,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总体的分析。存在问题包括摘要书写的凝练度不足、讨论部分尚需加强。
很多同学反映,免疫学实验课是他们本科学习阶段第一次接触科研,同学们第一次做实验设计、第一次在实验课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第一次完成一篇论文的书写,对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全面认识了科研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何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书写论文的要素及格式等。
更为重要的是,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思考,培养了科研操作的规范意识和科研思维,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3.3关于临床案例分析 在案例的分析中,同学不仅能逐条分析患者的现病史、症状体征和现有检查结果,还能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的分析。部分同学还采用了机制图的形式全面展现了患者的总体情况,并进而设计出诊断方案。绝大多数同学都针对诊断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诊断结果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有同学还从案例的现病史细节中推测了患者可能的经济状况,在诊治方案设计中体现出了人文关怀。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照班未设立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中对“请谈谈你是否希望在实验课中多接触临床问题?如果是,你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了解临床问题?”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希望在实验课中多接触临床问题来开拓临床视野,并且很多同学希望了解临床问题的方式是通过案例分析,最好是案例与免疫学相结合。
与此相对应,实验班设立了案例分析项目,对于“请谈谈案例的诊断治疗设计是否有助于提升你对临床工作的理解?你认为怎样的方式能让你更好地获取你想要的临床知识和能力?”这一问题,多数同学表示愿意多接触临床问题,案例分析就是很好的形式。通过本课程案例的分析讨论,增强了同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的能力,锻炼了发散思维及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案例的诊断治疗设计对提升临床工作的理解有很大帮助,不仅了解了基本的诊疗流程:问病史、查体、做检查、诊断、治疗,还提升了对临床各项检查及治疗原则的理解,同时锻炼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学会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于临床。
通过案例分析,同学对临床问题的兴趣更浓了,对临床工作的认识更具体化了,对临床学习的目标更明确化了。
4 讨论
我国自1988 年开始实施长学制医学教育模式[1],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2],经过20 余年的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
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多个领域,是各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4]。我学系根据学科这一特点,以不断发展的学科科研优势为平台,通过为七年制学生配备最强的师资力量、采用英文授课、将科学研究引入理论与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5-7],在历届七年制的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
但是,随着医药卫生行业的需求和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尤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和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并轨培养试点成功,七年制医学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3]。为了将七年制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加快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公布自2015年起,不再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5+3”一体化,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8]。根据“5+3”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以学系前期的教学改革经验为基础,我们在第一届“5+3”一体化学生的医学免疫学实践课中开展了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改革尝试。通过让学生进行临床案例的分析并设计诊断治疗方案,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与案例相关的微型科研项目,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学自讲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最后考核的情况都反映出本次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坚持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推进“5+3”一体化学生医学免疫学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