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成才,圆自己之梦
2018-01-25赵炯美
◇赵炯美
我来中国以后,每当介绍“我是韩国人,在韩国当过小学老师”时,大家都会问我:“你为什么来中国读博士?”
有时候我也觉得奇怪,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丝毫都没想过会来中国读书。 可为什么来中国了呢?我觉得有两个理由:一个是由于我儿时学了汉语,觉得与中国比较亲近;另一个是我的好奇心。
一、华侨学校——接触汉语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华侨学校。上韩国的小学之前,我在华侨学校就读了两年多,在那里学数学、汉语等课程。我学的是中国台湾的教材。有人说,小时候学的内容,长大以后也不会忘记。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至今,我还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汉语课上,标有拼音符号的第一课内容:“第一课:老师好!小朋友好!”印象中,数学课的一些内容是涂色表示“分一分一位数”的活动。
华侨学校的老师们教学时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汉语课,对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字、写生字、背生字,学生词、写生词、背生词,读课文、写课文、背课文的循环过程。当时,我是五六岁的小姑娘,觉得这样的学习没有意思,放学回家,我就会问母亲:“我为什么要学汉语?”母亲思忖半晌,如果她说因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和经济情况是怎么样的,学汉语对我的未来会有什么帮助等,我根本不懂。为了说服我,母亲说:“我们以后有机会会去台湾旅游。想一想,如果你能用汉语非常流畅地和当地人交流,该有多好!那么,你应该学汉语,对不对?”听完后,我再也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学汉语,只是我的问题有变化:“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台湾?”
当时韩国和中国大陆还没有建交,大家还不关注汉语,小孩一般学的外语是英语。长大后我问母亲,为什么让我上华侨学校学汉语?她说:“中国和韩国这么近,你父亲和我都觉得韩中关系一定会改善,希望对你的未来有帮助。”后来,事实证明她说的是对的,所以她说:“你父亲和我有先见之明,是不是啊?”
二、教育大学——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
2004年3月,我考上了光州教育大学。韩国的教育大学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学校。从儿时起我便对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数学教育系。教育大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一个学科的内容,还要求学一般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小学所有学科的教育理论和具体教学内容,每个学科都要实习。比如,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英语、道德、体育、音乐、美术、常识等,我们都要学。我们同学经常开玩笑说:“哇!小学教育指向的是全人教育,教育大学指向的是培养全人的教师啦!”在数学教育系,学的有“深化”的数学教育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理论、小学数学理论和数学学具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当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学校流行“协助活动”,所有的学科老师要求小组讨论以及汇报具有学科特征和内容创新的讨论结果。于是,在教育大学里,我们每天都要讨论、写报告、准备汇报,还有体育、音乐、美术和常识等学科需要训练并提交各种作品。我们觉得太累了,在老师留作业时,经常问“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老师的回答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你们是专门教小学的专家,应该掌握并体验小学生学的内容。”当时我感觉到的只是老师们的理想和我的现实不同,但当我成了小学教师以后,才逐渐理解“小学教育的专家”是什么意思。
三、在小学工作的日子——痴迷于数学教育
2009年,我通过了首尔市教师任用考试(成为公立学校教师的考试)。首尔教育厅有规定,在一所公立学校工作了5年的教师,就要轮换到另外一所学校。因此,来中国之前我在首尔的惠化小学与贞德小学工作。在惠化小学,学校的教学经验对我影响很大。学校的校长和很多前辈都是数学教育系毕业的,所以学校的数学教育项目比较多,于是,我也参加了许多数学教育项目。例如,我在学校的数学营担任了两次讲师、一次行政总负责人(负责数学营的预算、计划、管理),而且在学校担任了一年的课后英才教育的讲师。为了课后数学补课,学校还开发了有意思的数学项目,获得了学生与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记得当时我负责6~8 个学生,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混在一起,让他们参加一个游戏:设置故事情境,锻炼魔法(是指问题解决能力)后逃脱魔法之城。这是为了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低水平的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学习最新数学理论的趋势与各种数学项目的必要性,于是下决心报考首尔教育大学数学教育系的研究生院。
四、研究生——研究中国的数学教育
2013年,我考进首尔教育大学的研究生院,在那里见到了许多痴迷于数学教育与研究的小学教师,跟他们积极交流,共同学习。当时,国家支持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学、艺术、数学相融合的综合性学习)教师研究组比较多,我和几位同学也参加了STEAM 项目,研究并开发“寻找自己的前途”的STEAM 教育项目,查阅有关文献,并设计教案。在韩国,小学班主任教所有的学科,如语文、数学、社会等。虽然专任老师也有,比如专门教英语、体育或科学等,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专任教师。由于教师在教育大学学过了所有的科目,专任教师和班主任也不是固定的。 因此,当班主任教所有的科目时,参与STEAM 项目就有优势,可以融入几个学科并重构课程内容。比如,选择一个STEAM 教育的主题,将2 节数学课、2 节科学课、1 节美术课的内容放在一起,用2 节课来上。对我来说,这样的活动非常辛苦,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研究生院学习的过程中,我决定把论文的研究方向定为比较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小学数学教材,由于我儿时在华侨学校学过数学,对中国数学教材感兴趣。虽然汉语跟我的专业无关,但是在教育大学和研究生院就读期间我一直自学汉语,这成为我研究中国数学教材的动因。然而,在韩国研究中国的数学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购买中国的书和各种资料(教材、教师用书、学术期刊等)的条件有限,我只能通过网络搜索,后来慢慢学会在中国的知名网站上购买相关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不同,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也不同。比如说,当时,我研究分数概念,其定义有好几种,如部分—整体定义、商的定义、比的定义等,中国与韩国教材采用的定义方式不同,所以呈现方式也不同。那么其他数学概念呢?为什么呈现的方式不同?我很好奇,因此,下决心来中国留学。
在韩国的研究生院,我结识了许多热心的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大学老师。如今,我来中国已经两年了,又结识了许多热心的华东师大的同学和前辈。特别感谢华东师大的鲍建生教授接受我,让我做他的博士研究生,并且到现在他一直积极地支持我、鼓励我。现在,我只是初步研究者,还没有“成才”。我现在走在为了培养成才的人以及研究怎样培养他们成才的道路上。希望在中国期间跟各位老师多多交流,认识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让现在我走的这条路成为真正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