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单位,做大文章
——错用单位的原因分析和解决策略
2018-01-25常冰冰
◇常冰冰
这个话题道出了很多一年级数学教师的心头之痛,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还是经常单位出错,甚至个别学生到了三、四年级也会用错单位。
一、错用单位之原因分析
1.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理解不到位。学生没有弄清楚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什么,算式中每个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 这些关键问题不清楚,自然乱写单位。单位名称的正确使用,是学生理解算式意义的标志。
2.对单位名称的意义缺乏理解。比如此题:7个草莓,每2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什么是一盘?盘对学生来说是生字,盘数到底指什么,不认识这个字很难弄明白。
3.生活用词不规范。 生活中量词使用不规范,也是造成孩子错误使用单位名称的原因。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一个灯”“一个花”等,所有的单位名称都是“个”,又或者说“一堆人”等,这是学生有需求,但不会准确表达的体现。
4.教师的教学有缺陷。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正确率,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单位,如果“几盘”单位名称就是“盘”,问“还剩几个”单位名称就是“个”。单位名称就是问题中“几”或者“多少”后面的那个字。这样做虽然可以应对大部分题目,但是遇到“用了多少钱”,学生就把单位名称写成“钱”,遇到“还剩多少”,找不到单位名称就蒙了。
二、错用单位之解决策略
策略一:联系语文,重视量词运用。
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专门教学数量词的课文,我主动了解学生掌握量词的情况,结合数学知识,要求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准确使用量词,甚至在一年级进校第一课《准备课》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单位名称,如“三位老师”“一面国旗”等,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难度不大,但对学生今后使用单位名称很有好处。 每一节数学课都应注意学生口语表达中单位名称的使用。如认识10 以内的数,在计数器上拨3“颗”珠子,用“颗”不用“个”。学习加减法时,要多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注意单位名称的正确使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注意到单位名称。遇到学生不认识的单位名称,我就充当语文老师,教学生读拼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减少错误。
策略二:抓住单位名称,加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可以把单位名称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既有利于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又可以把单位名称的使用作为评价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要素。
1.动口动手。认识有余数除法时,设计一定数量情境,动手操作建模。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动手分物的过程,更要注重对分物结果的准确表达。学生说的时候,还要手口配合,如对话题中7÷2=3(盘)……1(个)表达时,“7 个”应该配合手指动作圈出草莓的总数,“每2 个放一盘”,则应用手指圈出一盘中的2 个草莓,“可以放3 盘”则要点数出3 盘,“余下1 个”就十分明确地指出剩下的草莓。尤其是商和余数相同时,如8 个草莓,每3 个放一盘,可以放2 盘余2 个,按照上述方法,这里的两个“2”就可以轻松明确区分。这样边说边指的练习,避免枯燥的模仿,促使学生分清盘数与个数的区别,便于深刻意义的理解。
2.巧妙练习。可以增加一些单位名称的专项练习,如用同一个算式,变化情境:
①15 支笔,平均分给6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支笔?还剩几支?
②15 本书,平均每人分6 本,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本?
③15 枚鸡蛋,每盒装6 枚,可以装几盒?还剩几枚?
还可以设计对比练习,突出对单位的理解。如:
①13 个橘子,平均分给3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②13 个橘子,每人分3 个橘子,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
两题情境相同,分法不同,算式虽一样,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从单位名称相同到单位名称不同,强调单位名称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