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婴儿听力检测结果分析
2018-01-25郑燕青范有武林海鹏康碧珠黄丽莹陈小兰刘雅雪陈永钦林少蓉洪铭沿
郑燕青 范有武 林海鹏 康碧珠 黄丽莹 陈小兰刘雅雪 陈永钦 林少蓉 洪铭沿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的患病率比成人高,是导致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听功能是建立正常语言能力和学习交流的保证,分泌性中耳炎可直接影响婴幼儿的听力发育,导致其学语迟缓,学习困难;对SOM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47例分泌性中耳炎婴儿的听力检测结果,探讨婴儿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学诊断的方法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泉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确诊且资料完整的47例(78耳)分泌性中耳炎婴儿的临床资料,所有婴儿均为足月产,出生时体重大于2.5 kg,月龄2~12月,其中男29例(58耳)、女18例(36耳),将患者按月龄分为2组,<6月龄52耳,≥6月龄26耳。 47例(94耳)婴儿出生时、42天复筛均行常规耳声发射(OAE)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筛查(双耳或单耳)未通过,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后行颞骨薄层CT检查,以明确分泌性中耳炎诊断,并排除了耳部发育畸形。所有患儿均进行电耳镜检查排除外耳道羊水、耵聍堵塞,排除了家族遗传性聋、耳毒性药物使用史、孕期感染及出生时听力高危因素,且生长发育均正常。
1.2听力测试方法 所有受试婴儿按0.5 ml/kg口服10%水合氯醛并结合睡眠剥夺进行测试前诱导睡眠。听力检测在标准隔声电屏蔽室内进行,室内噪声小于30 dB A。采用丹麦MCU-90型诱发电位仪进行常规气、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耳机为3A插入式气导耳机和Radio-nearB-71骨导耳机。声导抗测试采用丹麦ZODIAC901中耳分析仪测试鼓室导抗图及镫骨肌反射,耳声反射测试采用美国HIS耳声发射仪,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测。
1.3评估标准 根据本实验室标准,气导ABR的波V反应阈≤25 dB nHL为正常,26~40 dB nHL为轻度异常,>40 dB nHL为中度以上异常;骨导ABR波V反应阈0~10 dB nHL为正常,15~20 dB nHL为轻度异常,>20 dB nHL为中度及以上异常(本组剔除了骨导ABR波V反应阈重度异常者)。1 000 Hz鼓室导抗图:根据基线(连接图形+200 daPa起点和-400 daPa终点)上方峰值及峰压对图形进行分析,以存在正峰且峰值>0.2 mmho、峰压>-150 daPa为正常值,若图形为双峰,则只计算峰值最大的峰;正常峰压值为A型,低峰值为As型,无峰值为B型,负压型为C型,A型为正常,其它均为异常[1]。226 Hz鼓室导抗图: A型为峰值出现在0 daPa左右(范围-100 daPa~+50 daPa),峰值幅度0.3~1.6 mmho;低峰型为As型,负压型为C型(峰值<-150 daPa),无峰型为B型;A型为正常图形,其它均为异常图形[1]。声反射阈值检查结果分为引出和未引出。DPOAE检测由仪器自动显示PASS或者REFER。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47例(78耳)分泌性中耳炎中,气导ABR波V反应阈正常11耳(14.10%,11/78),轻度异常40耳(51.28%,40/78),中度异常27耳(34.62%,27/78);ABR波I潜伏期正常2耳(2.56%,2/78),延长73耳(93.59%,73/78),波I缺失3耳(3.85%,3/78);I-V波间期无明显变化49耳(62.82%,49/78),明显缩短29耳(37.18%,29/78)。气导ABR波V反应阈正常组与轻度异常组间I-V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异常组I-V波间期明显缩短,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ABR正常及异常组的波Ⅴ反应阈、各波潜伏期、Ⅰ-Ⅴ波间期及骨导波Ⅴ反应阈(x±s)
骨导ABR波V反应阈正常70耳,占89.74%(70/78),其骨导波V潜伏期为6.58±0.26 ms;异常8耳,占10.26%(8/78),其骨导波V潜伏期为7.18±0.31 ms;骨导ABR反应阈随着气导反应阈的升高而升高,但骨导反应阈升高不如气导明显(表1)。骨导反应阈异常组波V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8耳患耳中,1 000 Hz鼓室导抗图正常(A型)3耳(3.85%,3/78),异常(As型、C型、B型)75耳(96.15%,75/78),其中<6月龄52耳均为异常图形(100%),≥6月龄26耳中正常3耳(11.54%,26/78),异常23耳(88.46%,23/26)。226 Hz声导抗测试中正常图形(A型)14耳(17.95%,14/78),异常图形(As型、C型、B型)64耳(82.05%,64/78),其中<6月龄52耳中正常12耳(23.08%,12/52),异常40耳(76.92%,40/52),≥6月龄26耳中正常2耳(7.69%,2/26),异常24耳(92.31%)。镫骨肌声反射引出18耳(23.08%,18/78),未引出60耳(76.92%,60/78)。DPOAE通过22耳(28.21%,22/78),未通过56耳(71.79%,56/78)。
3 讨论
有研究报告分泌性中耳炎患儿ABR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由于波I潜伏期延长,使I-III、I-V波间期缩短,波V反应阈升高[2]。本研究结果显示,93.59%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ABR波I潜伏期延长,37.18%的患儿I-V波间期明显缩短,少数患儿波I缺失,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婴儿有明显的声音传导异常;而本组患儿波Ⅴ反应阈异常占85.90%(67/78),可见在诊断婴儿分泌性中耳炎方面,ABR波I潜伏期比反应阈敏感性更高,可能是由于中耳积液时声能传导的阻抗变大,传导至内耳的声能减少,故波Ⅰ潜伏期延长[3],延时出现的波I是诊断中耳炎较好的指标[4]。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典型的纯音听阈表现为语频区存在20~30 dB的气骨导差,也有患者的骨导听阈有所改变;而婴幼儿无法通过纯音测听来获取气骨导听阈,需借助ABR测试,骨导ABR是声音通过颅骨振动引起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振动而产生反应,没有经过中耳的传导,若骨导反应阈无明显升高,说明内耳及听觉神经功能良好。从文中结果看,本组47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骨导波V反应阈异常8耳,占10.26%,且骨导ABR反应阈随着气导反应阈的提高而提高,气导反应阈提高比骨导明显,但这8例患儿除中耳积液会导致骨导听阈提高外,也不能完全排除患者原本就有轻度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可能。舒艳等[5]报道75例(82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骨导听力下降,平均骨导阈值在2、4 kHz处增高最明显,骨导听阈与病程和积液性质显著相关,与年龄、积液量无关。黄芳等[6]报道SOM组中骨导ABR波V反应阈异常51耳,占20.73%,但有学者证明SOM导致的骨导听阈改变有一定的可逆性[7]。因此,对于SOM患儿应尽早评估听力,早诊断,早干预,尽可能避免骨导听力下降的发生。
声导抗测试一般使用226 Hz纯音,但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用来评估婴儿中耳功能有较高的假阴性,而高频探测音可提高声导抗对婴幼儿中耳炎诊断的敏感性, 6月龄以下的婴幼儿使用高频声导抗检测可减少假阴性率,建议婴幼儿的声导抗检查使用1 000 Hz探测音[8]。国内也建议1岁以内的婴幼儿采用1 000 Hz 探测音声导抗测试中耳功能[3~9]。本组分泌性中耳炎婴儿分别采用1 000 Hz和226 Hz声导抗测试,发现<6月龄患儿1 000 Hz声导抗测试异常率(100%)明显高于226 Hz声导抗(76.92%),进一步提示226 Hz声导抗检测6月龄内婴儿中耳功能假阴性率较高[8],说明在本组≥6月龄的患儿中,两种声导抗测试异常率较一致;对于≥6月龄的婴儿,两种频率声导抗检测均能客观反映其中耳功能。
镫骨肌声反射引出需具备正常的传音结构,足够的声强及正常的反射弧,故镫骨肌反射可作为鼓室功能判断指标之一。本组病例中镫骨肌声反射引出占23.08%,未引出占76.92%,可能有些轻度传导性病变,如:咽鼓管通气不良、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等,镫骨肌反射不一定消失。DPOAE常用于评估内耳功能,然而其在外耳道的传导和记录受中耳功能的影响;本组患儿DPOAE未通过者占71.79%,尽管DPOAE异常对于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不是一个特异性指标,但可以借助其结果辅助判断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10,11],也可以是早期的警示指标。因此,当DPOAE未通过时,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听力损失性质。
综上所述,对于婴儿,对气、骨导ABR,鼓室导抗图、镫骨肌声反射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能更准确的诊断分泌性中耳炎,ABR波Ⅰ潜伏期、声导抗测试对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也有助于评估SOM的疗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妇社发(2010)96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574.
2 韩德民,主编.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119.
3 黄丽辉,马潇然,王硕,等.检测婴儿中耳炎的听力学方法敏感性比较[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886.
4 Bluestone Klein,著.孔维佳,译.儿童及婴幼儿中耳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137.
5 舒艳,罗浩,姚红兵.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致骨导听力下降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1,9:24.
6 黄芳,李隽,陈平,等.1~6岁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气、骨导ABR的特征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486.
7 李幼瑾,陈洁,陶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骨导听力下降的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54.
8 Baldwin M. Choice of probe ton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race patterns in tympanometry undertaken in early infancy[J]. Int J Audiol,2006,45:417.
9 周佳霖,黄振云,钟建文,等.36个月内婴幼儿1 000 Hz和226 Hz探测音声导抗的特点和意义[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455.
10 王淑芬,王智楠,徐忠强.分泌性中耳炎儿童治疗前后DPOAE检测结果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29.
11 廖剑绚,周芝芳,李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学检查结果分析及意义探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1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