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阿甘的石头,趟过机会主义的河
2018-01-25田茂永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分析同班同学且宿舍相邻的搜狗CEO王小川与因涉赌而身陷囹圄的互联网创业达人许朝军的事业轨迹。尽管我不认同将复杂的人生归因于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市场奖励长跑者”的老套常识很可能在这一对比中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制度红利爆发期和2000年以来的互联网的技术红利爆发期中,随处可见创业神话,早期的各种大王(瓜子大王、打火机大王、鞋王等等)和过去几年被投资圈津津乐道的那些“风口上的猪”,在更大程度上只不过是身处超额红利期的结果。如果用数字表达的话,也就是说在这些“大王”们和“互联网创业明星”们作出1的时候,外部环境的超额红利效应会自动给它后面填上7个0。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之下,1后面起码少给了4个0。那么减少的这3个0,我们不妨把它叫作“机会主义的超额红利”。
随着机会主义超额红利的极速消失,普罗大众便时常能在财经新闻的头条看到曾经红极一时的老牌企业家和“风口上的猪”陷入窘境的消息,隐隐然也会涌起“原来是时势造英雄”的感叹。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像华为、吉利这样原本与所在行业巨头相距甚远的本土企业产生越来越强的敬佩感。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看似傻乎乎的那种“始终如一”的坚持。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阿甘之于马云的故事。2014年9月,阿里巴巴赴美IPO成功并创下美国历史上第一大IPO纪录。马云在敲钟仪式结束后接受了CNBC采访。马云表示,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阿甘正传》看过不止十遍,来纽约之前他又再次看了。马云称无论发生什么变化,他还是自己,还是15年前那个每月挣20美元的人。
尽管很多人都不喜欢马云派发的各种励志的“心灵鸡汤”,但对于阿甘精神的认同与奉行,的确使得马云在那一刻迅速被早已是成熟市场经济的美国市场看做“自己人”。
当国内经济界不停呼吁尽快突破“改革深水区”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还是被动地寄望于政府能做出更多的努力。当然,政府管制的放松必然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助推剂,但成天摸着石头不过河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机会主义超额红利的惯性使得国内企业热衷于抓快钱、多元化、炒热点、炒概念,福布斯排名前百位的国内富豪中绝大多数以房地产为主,专注于商业模式优化或技术进步者罕有。热衷于快钱与炒作的劣根性之大,甚至在高科技与互联网领域也成为“潮流”,像过去两三年的乐视就一度被坊间视为“PPT”公司。
在新一轮“今天残酷,明天更残酷”的经济周期中,祝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都能摸着阿甘的石头,来趟过这条机会主义的河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