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的如烟往事
2018-01-25
图+左小朵 叶希文 杨维 部分图片由店家提供
英文导读∶ As the mother town of Chongqing ,Yuzhong has a lot of local food fl avors for its old residents who live here for such a long time. . .
窗外还是一片漆黑,由于卧室临近马路,偶尔驶过的汽车的声音在四下安静的环境中显得尤为响亮。老高下意识地挪了挪身子,翻了个身,然后摸索着打开了床边的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老高穿好了衣服,像往常一样去了人民公园打太极……
左右页图:小面是重庆的一张名片,肉酱伴着面条的香味在嘴里绽放。
一碗豌杂面,多年功夫
五点半,邓丽君的《恰似你的温柔》在老高的房子里响了起来, 每天到了这个时间,老高都会准时起床,然后到渝中区公园路东南端尽头的人民公园。公园里林木高大葱郁,虽处在市中心,却有着闹市难得的清静。老高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来这里,先打3套太极拳,再去民生路9号吃一碗花市豌杂面。
这家店是典型的苍蝇馆子,面馆门口的台面上放了三个电饭煲,分别盛了肉酱、豌豆、辣汤,面条好吃的关键可全在这里了。说起来也有意思,在店对面,隔了二三十米远就是一家高档的星级酒店,而小店这边则是一排破旧的老房子,落差感极大。
重庆的面馆经营的各类面食不同于北方,这边一般管这叫小面,面条就是普通的细面,而特色则是各种面条中拌的调料和酱。重庆小面普遍偏辣,这也符合重庆人的性格。并且重庆的面是按两卖的,一般分2两和3两,不同于北方的面馆有大份和小份之分。
老高一般都是点2两豌杂,然后摆摆手进去找个位置坐下来。豌杂面是老高最喜欢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豌豆,和着灰褐色的杂酱。豌豆煮得透烂,肉酱的香味极为浓郁,把两者拌进面条里搅匀,丝丝肉酱粘裹在面条上,这味道用老高的话说“巴适得很!”
老高写得一手好字。哪家的儿子要娶媳妇儿,哪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上账的任务就交给了老高,老高从不推辞,都会热心帮忙。有时候老高想,这写字跟煮面,看似雅俗有别,但其实都得讲究个功夫。所以,在别人看来偶尔挑剔的老人,对面馆一向青睐有加,甚至有了些惺惺相惜的感觉。
两年前,老高还把之前鞋厂的几个老友聚在一起,成立了一个老年合唱团,每周六,老高都会把大家聚集在人民大礼堂的的广场边上,开始即兴演奏,有拉二胡的,有吹笛子的,还有老婆婆弹着尤克里里的,老高则是主唱,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老高的嗓音却一直很好。
老高的脸是四方的,满头是银发,虽然没有白胡挂颔的风度,却有那种鹤发童颜的相貌。一谈起唱歌,仿佛眼睛里都发着光,总是那么津津有味,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着。年轻时,工厂里举办什么文艺汇演,老高总是全场最引人注目的那个人。以前,老高还会经常和老伴一起来一段梁祝,不过自从老伴走后,老高再也没有演奏过。
左右页图:顺庆羊肉馆从外面的招牌到店内的桌椅装饰,都带着百年老店古色古香的韵味。
羊汤里的悠悠岁月
在民生路吃完花市豌杂面,老高来到了位于两路口建新正街的 “小满舞厅”,曾经坐在舞厅门口大声吆喝“跳舞先买票”的中年女人已经不在了,如今门口坐着的是一个和老高年纪差不多大,满脸都是皱纹的男人。
老高熟门熟路地买了票,然后走过又短又窄的走廊,就进了舞厅,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一个数十平米的空旷大厅,顶部装着红红绿绿的霓虹灯,曾经人多的时候能够挤下三四百人的舞厅,如今只有寥寥的几个人。
在八九十年代,重庆的舞厅很多,渝中区的小洞天、佳艺;九龙坡的梨园、川渝;沙坪坝的皇冠、沙川等等,但是老高最喜欢的是这家“小满舞厅”,在那时的人眼中,去舞厅跳舞基本就跟“时尚”是同一个意思。
老高来这里跳舞也是有私心的。当时一些婚介所把舞厅当做相亲场地,经常办相亲舞会,老高就是在舞厅里相中了自己的老伴。有了老伴,老高去舞厅的时间少了,更多的是和老伴去一家叫顺庆羊肉馆的饭店吃饭,在当时,这家馆子可谓是小有名气。
据说20世纪20年代初,有一位名叫张生的南充人,来到重庆朝天门的水巷子,开了一家专卖羊肉米粉的小店。因炖制的羊肉汤汤汁味浓鲜香,羊肉耙软细嫩,羊肉米粉口感好、味道鲜,深受人们的喜爱。生意好了,馆子老板不得不扩大经营,增加了羊杂汤、羊肉串、红烧羊肉等菜品,并给自己的小店取名“顺庆羊肉馆”。在那个年代,很多店的羊肉用料都不是很正宗,而这家店的羊肉选用羊鲜肉。好的羊肉,老高一吃便能吃出来。
从舞厅出来,老高踉踉跄跄地又来到这个曾经他和老伴“约会”的地方——顺庆羊肉馆,不过恍然间已经数十年过去了,人变了,羊肉汤熟悉的味道却没变。羊肉馆装修得比以前好了,但菜品还是以前的那几样。羊肉有炖的、炸的、烧的、炒的、凉拌的,应有尽有。菜品口味有麻辣的、家常的、咸鲜的、清醇的,五味俱全。
老高点了一份羊肉汤,坐在门口一个青花瓷样式的桌子旁,身穿灰色棉服的他显得尤为臃肿,面前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他颤颤巍巍地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然后戴上。单手把刚刚盛在碗里的羊肉汤端起来,眯起眼睛“嗞”地喝了一口,额头上四条很深的皱纹尤为显眼。
在以往的无数个日子里,老高也曾像今天这样,坐在门口喝着一碗羊肉汤。如今,几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曾经那个穿着蓝布衣服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是头发花白,那双微微下陷的眼窝,藏着一双深褐色的眼眸,仿佛还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如果你在十几年前来这家店,运气好的话,或许能看到老高坐在这里喝着羊肉汤,他的身边还有一个穿着碎花裙子,编着两条粗辫子的年轻少女。
耗儿鱼和“王鸭子”
老高什么时候来重庆的,没人能说得清。人们只记得当时他来的时候,拿了一个从爷爷那辈传下来的旧木箱,孤身来到重庆。箱子里装了一个日记本,一个铃木牌口琴,和几本已经翻破的书和几件蓝布衣服,除了这些,他什么都没带。
来之后,他顺利地进入了化龙桥的一家鞋厂,初进工厂时,被安排在车间流水线上负责油面工作,后来在鞋帮车间收发鞋子,鞋帮型号几十个,每天进进出出,却从来没出过差错。
以前工厂福利好,每年都会给员工发带鱼,一份带鱼足足有20斤,一人一份。老高家的冰箱小,于是总把带鱼油炸了放在家里。那时邻居同时也是同事,走到哪家都是带鱼的味道,以至于老高好多年都不再吃带鱼。
虽然带鱼不大喜欢吃了,可耗儿鱼却是老高的至爱。耗儿鱼肉质很嫩,刺又很少,不管是煮火锅还是干锅,耗儿鱼都是绝佳的美味。现在,耗儿鱼做得最好的要数两路口的那家吊锅耗儿鱼,老高第一次来这家店还是被名字吸引来的。吊锅耗儿鱼,顾名思义,就是把锅用铁链吊起来煮的耗儿鱼。这家店隐匿在老式的居民楼里,两个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了一间家庭式馆子。
耗儿鱼很大,4条就有一斤左右,老高一次能吃掉两斤。每次夹菜时,锅便不自觉地摇晃、旋转,第一次来吃耗儿鱼,可把老高吓了一跳,还以为锅内的油汤也会跟着泼洒出来。在后面的一段日子里,老高也会时不时地去这里打打牙祭,庆幸的是,这家店开了二十年,现在生意越做越好,还开了好几家分店,不过老高苦恼的是,每次不得不提前一个小时排队才能吃到耗儿鱼。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1994年,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这之前,没有人会想到下岗,大家都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地工作到退休那一天。国企改制后,化龙桥地区很多企业破产、工人下岗,有些人拿了几万块钱就买断工龄,从此和企业一刀两断,在这批下岗浪潮中,老高也没能幸免。
下岗后,老高揣着工厂补贴的钱,以及在工厂做工这么多年的积蓄,和老伴一起到了千厮门旁的棉花街,开了一个五金店,日子过得也还顺心。但在开五金店的第二年,老伴在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过几个月就离开了人世。老高的头发就是在那一天全白了。好在膝下的一双儿女都还算有出息,妻子走后,老高把五金店交给儿媳妇打理。
得空了,老高会常去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附近闲逛,有时顺便还会带上一只孙子果果最喜欢吃的王鸭子。其实王鸭子不仅是孙子喜欢吃,也是老高和儿子的最爱。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王鸭子创始人王忠杰就创造出一套做鸭子的密方,不过当时还只是提个篮子走街串户的卖。直到40年代初他才在夫子池摆个摊摊卖,正式打出“王记鸭子”的招牌,但顾客为了叫起来方便都喊“王鸭子”。1959年公私合营,“王记鸭子”迁入安路,即现在的八一路解放军剧院对面。
老高第一次吃王鸭子,是在一个夏日的傍晚,那天工厂刚好发了工资,和老伴一起逛解放碑的时候吃的。老高老远就闻到了香味。他“大方”地买了一整只鸭,鸭子吃起来肉质细嫩,皮酥骨香,异常香脆。
在这之前,人们是极少能吃到鸭子的,更别说这么好吃的鸭子。老高和老伴坐在路边,把鸭子吃得干干净净,甚至连骨头都不放过,嚼碎了吃了。后来,老高有了孩子,再后来有了孙子,老高总忘不了买一只鸭子,一家人一块吃。不过,在现在看来,一只烤鸭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吃食了。
恰似你的温柔
周四的下午,躲过了早晚高峰的重庆,没有排着长队堵在路上的车辆,似乎行人也变得很稀少,喝完羊肉汤的老高面颊绯红,在临江门公交站,老高上了262路公交,伴随着轰隆隆的嘈杂声以及车内沉闷的味道,老高昏昏欲睡。
“重庆国际商务区站到了,请到站的乘客依次下车……”到站的广播响起,老高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左右页图:彩色玻璃吊灯、拼花地板,所有的装潢都仿佛有着张爱玲笔下的南洋遗韵,精致中透露着一丝慵懒的气息
左右页图:八一路好吃街作为重庆标志性的美食街,这里拥有重庆各种各样的小吃,每当夜幕降临,美食的香味便会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慰藉那颗饥肠辘辘的胃。
如今的化龙桥地区高楼林立、街区整洁,早已没有了以前的破旧景象。老高专门去了他曾经工作的那个工厂,用他的话说,“公交车都要开几站的硕大无比的工厂。”可惜生产车间和厂房早就被夷为平地,现在已经是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在工地旁边有一个篮球场,是旁边小学的篮球场,清晨的阳光照射在斑驳的球架上,四周的看台沿着球场边缘阶梯依次排开,老高还记得,以前在工厂时,也在这样的球场看过篮球比赛。
从化龙桥回来,老高特意又去了解放碑给自己疼爱的孙子买了一只王鸭子。此时已经到了傍晚时分,人们忙碌的步伐也开始缓慢下来,探头探脑的人们开始穿梭于大街小巷寻找美食,隐藏在巷子里的居民楼已经点亮了昏黄的灯,聚在一起的老人面前一杯茶,手上一支烟,开始摆着东家长、西家短。
儿媳早早就关了店,和儿子果果一起去较场口的好利来蛋糕店定了一个六寸蛋糕,然后又去了李子坝轻轨站旁边的蓝橄榄餐厅预定了位置,这是一家西餐厅,余成英考虑了很久才选了这家店。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公公的生日,儿媳早就算好了日子。想到公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从没有舍得吃过西餐,一辈子都恪守勤俭,所以决定带他去吃西餐。
在过去,生活条件艰苦,物质生活匮乏,即便男女约会也是选择公园散步、互换书籍这一类的低成本活动。自然,消费的机会很少。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一辈人的经典写照。
老高提着给孙子买的鸭子,特意回家洗了把脸,穿上十几年买的那套西装,因为有点发福,花了很长时间才把扣子勉强扣上,整理了一下发白的头发,然后穿上那双买来还没怎么穿过的鞋子,对自己的打扮满意了,老高才关上门出去。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虽然没有吃过西餐,但老高对西餐的礼节知道的不比一般人少,从左侧入座是最得体的入座方式,点菜完毕后将餐巾打开要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等等。如果让老高给你讲这些,他定能讲得头头是道。
老高到达餐厅时,老高的儿子、儿媳妇、孙子都已经到了。这是一家具有浓烈西班牙风情的店,厚重的红色帷幔,铺满异域纹样的瓷砖,在众多餐厅中脱颖而出。
这里的环境和这个穿着一身陈旧西装的老高显得极为不协调,老高踌躇了一下,故作镇定地坐到了位置上。
老高点了一个意大利烤面包和西班牙海鲜烩饭,在等菜间隙,老高带着一种新生婴儿般的好奇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店里有取材自法兰西宫廷元素的定制木椅,来自黎巴嫩和摩洛哥的小玩物,还有摆放在桌子上的金色盘子,像烈日下北非和中东的默默黄沙,在老高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这个他曾经从没想过要踏进来的店,现在就如此真实地坐在了这里,一切都恍如隔世。
菜上齐了,老高挪了挪椅子,拿起餐桌上的餐巾整齐地铺在膝盖上,那双粗糙的手刚拿起勺子,餐厅里的音乐便响了起来。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邓丽君的这首《恰似你的温柔》仿若穿越了时光般,回荡在餐厅内,老高眼眶瞬间掬满了泪。
这是孙子果果特意为老高准备的惊喜,他知道老高喜欢这首歌。
老高和老伴第一次在舞厅见面时,舞厅里放的就是这首歌。如果可以,老高一定会带着老伴再去吃一碗豌杂面,一锅羊肉汤,还有老伴一辈子都没吃过的西班牙海鲜烩饭,老伴一定很喜欢。
夜深了,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炫目的霓虹灯光把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照的炫目多彩,街边的流浪歌手永远重复着那几首哀伤的歌曲……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应该有这里的美景,美食,还应该有那些自己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