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轻松过渡
2018-01-24王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197-01
丽丽小学一直学习不错,每门功课都是90多分,家长从没为孩子学习操心过。上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在班里排二十多名,学习成绩下降了。
初一的期中考试是考察小学阶段知识存储量的试金石,如果孩子在开始的小测验还能名次靠前,期中考试的成绩却呈现出下降趋势时莫要惊慌,面对诸多因素很多新生会感觉很不适应,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
一是不适应新环境,容易产生入学恐惧
对于新生来说,学校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对学校环境不熟悉,不知道教室、操场、卫生间,不知道学校的作息时间,不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
当一个人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必然会感觉紧张、不适。另外,新生投入了一种新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新的中学生活必定会对生活提出一定要求,而学生则要努力达到这种要求,若不能顺利地达到学校的要求,这也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第三小学阶段孩子们因从众往往是一呼百应,而初中阶段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开始寻求实现自我价值,如何即张扬个性又能结交新朋友感受友谊的亲密,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对孩子来说都是新的课题。
二是科目增多,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方式
小学到初中,初一新生首先面临的就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后,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教学方式的不同让学生也难以适应:小学老师通常会手把手教孩子,初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启发、示范,往往集中讲解难点、要点,并且讲过就不再重复,这也让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一时难以适应。
三是不适应海量信息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情绪往往难以自控,不仅和师长闹别扭,很多时候是自己跟自己斗气,家长总劝孩子不要冲动,可孩子不知道如何控制冲动,往往一边犯着一边悔着,海量的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大脑,生理的成熟又在折磨着孩子的身体,孩子很想解决却又一时没有办法。
在这个时期,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状态。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是调整心态,坚定孩子的信心
家长们既然知道这个过程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就不要再苦大仇深地看着孩子,万般无奈地盯着孩子。我们应该告诉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想要适应,真得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时间的长短则和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成绩下降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正在经历,在适应一个新形势的时候,人们都会有这样一个徘徊甚至倒退的阶段,家长千万不要急躁,当家长的目光坚定时,孩子的心会静下来。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补救。
二是尊重隐私,创建宽松的环境
十二三岁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有着很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家长不要再事必躬亲,应当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做各种事情,对于一些原则性不强的问题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比如穿着、饮食方面。但也不能完全放松不管,可以在暗中观察孩子的举动,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从侧面指引解决,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尊严。
三是保持平常心,扩展自我的空间
家长知道孩子刚上初中日子很苦,就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照和宠爱,每天不辞辛苦地打理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做饭穿衣甚至收拾书包都一一代劳,孩子的手笨了,心便懒得动了。要以一个平常心对待孩子,这样养大的孩子不会因接受父母太多的照顾而心生歉意,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空间。
四是学会沟通,改变教育的方式
首先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做好沟通。能够及时与老师沟通,避免孩子过度偏科是很重要的。另外,与老师交流的内容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应该注重孩子心态的变化。初中是一个敏感时期,孩子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好的东西会影响他,坏的东西也会影响他。洞察孩子的心态变化,及时与老师沟通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在初中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学习心态。需要强调的是,和老师沟通并不是为了以后给“打小报告”或者“探听孩子底细”,家长要把这个态度摆正,不要给孩子留下随时受监视的感受。
其次是做好与孩子的沟通。一味的呵护或训斥都不是好的方式。孩子在初中以后,需要的是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举出事例。而且语言的作用永远没有行为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小学时父母会采用直接的棍棒或糖衣教育,但到了初中孩子对间接教育更容易接受。能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这个是关键期,家长不仅要做孩子的镜子,更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多向优秀的家长取经,改变之前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初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家长来说,更是万里长征的重要一步。要想下好这盘棋,必须把每一步都走好。
作者简介:
王军,生于1974年12月,山东省威海市人,大学学历,网管处副主任,研究方向:网络建设、网络规划、信息化教育、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