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引”与“放”

2018-01-24蔡旭东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8期
关键词:公式距离探究

蔡旭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132-02

数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运算、理解、数据处理等各种能力重要途径,高职高专学生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学会自主学习,进而自行获取知识。

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使命,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把知识探究的过程展现给学生,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和要求,尤其是课堂上“引”与“放”。

一、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数学课堂教学不容乐观,一部分教师就是“一本书、一人讲、45分钟”,课堂教学变成了敷衍学校、应付学生的“个人独奏”,将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老师自讲自画,讲完45分钟了事,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教学方式单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唱主角,满堂灌,部分听课的学生当配角,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发言少甚至没有发言,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进而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于是慢慢地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未能与时俱进,忽视學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忙于完成教学任务。

3.高职高专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欠佳,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几乎放弃学习数学。

二、对策

面对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引”、如何“放”,就显得十分重要。

1.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因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也能在学中乐,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形成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上的每一步都应尽量让学生完成,不管学生的发言和运算对还是错,只要他们积极的思考了,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表扬,教师再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点拨、矫正,最后师生之间达成共识。

2.结合学生的基础适当的分组,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平台。全课堂关注自主学习过程,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我们要重视基本定理、公式的复习,也要重视定理公式的应用,但也不能忽视定理的证明,要引导学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合理形式。这才有利于理解与掌握定理和公式,理清公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挖掘公式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它成为我们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敲门砖。比如“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教学,教材中仅仅给了一个公式,而完全忽略了公式的推证。其实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角形的面积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解析法的概念。利用该方法,运算量并不是大到不可接受,如果方法得当,解析法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并能在有关问题中应用解析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才能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本质,即利用“代数方法(方程、坐标)解决几何(曲线)”的有关问题。只有学生直接参与新知识探索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的领悟知识的奥秘,从而才能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喜悦。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请小组讨论、解答问题,然后教师再给予点拨和更正。基本技能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数学建模、以及以后工作中的各种数据分析都离不开它,分析其本质特征,掌握其适应范围,掌握某些问题的基本解法。这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例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已有的基础或者通过百度等多媒体渠道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

(1)点到直线的的距离;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要真正让学生有“事”可做,而且有“事”能做,爱做这“事”,体现教师的“引”和“导”,也才能让自主学习有的放矢,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的可能。

教学中,教师由常规的“提问”变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找、归纳、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归纳—讨论—概括—下结论,使学生充分思考、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发现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条件,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公式。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及探究,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学生对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更加丰富、深刻和全面。

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尽量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寻找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比如,学习完椭圆的知识后,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三角形ABC的一边BC的长为6,找到A的适当的位置,使其周长为16,这样的A点有几个?然后让全班同学都去找,根据同学找到的不同点,通过同学讨论,老师归纳:A走满了到定点B、C的距离之和为定长10的椭圆(BC的延长线和反向延长线的两个点除外)。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逐渐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要真正做到“引”和“放”得当,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联系教学实际率先推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以保证学生思维的大方向,进一步的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供信息、共同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蓉,韦稳竹,汪敏.高职高专通用数学-基础数学.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第一版

[2]马忠林.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大学出版社.1996

[3]张江林,艾立新.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策略.2005

猜你喜欢

公式距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算距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