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解物理计算题,需从高一新生抓起
2018-01-24董碧云
董碧云
摘 要:每年高考结束,总有部分考生对物理科的估分与真实分数存在落差,究其原因没有从高一开始养成规范解物理计算题的习惯。因此,要求物理教师从高一新生开始抓解题规范,提高学生的高中物理基本素养。
关键词:计算题 规范解题 基本要求
一、抓文字说明,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一)说明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还是结点,注意研究对象之间的转变。如高一物理必修2分析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在最高点问题,以“水流星”模型为例,研究绳受到的拉力,要以水和水杯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水杯对水的压力时,就只能以水作为研究对象。物理必修1研究平衡问题时,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结点O与三根绳子连接,分别为OA、OB、OC,而鸟笼只与OC绳连接。若研究对象为鸟笼,则可以得出鸟笼受到的重力大小等于OC绳受到的拉力大小。若研究对象为结点O,则可以研究三根绳受到的拉力大小关系。因此,研究不同的问题,就要选取不同的對象。一般根据实际研究问题的方便,选择合理的对象。教师在板书时,不要因为没有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节约时间,使计算题解题过程的板书变得很简洁,这在客观上使板书失去了展示规范解题的作用。宁可一堂课题目少讲一些,,也要确保讲过的题目,必须展示给学生规范的答题,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答题过程才是规范的,从而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二)对自己设立的字母符号的说明:高中解题要求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的符号一定不要再另立符号,但题目中没有出现的符号,必须用必要的文字说明或者画图来说明新设立的字母符号的物理意义。高一学生很多保留初中的习惯,对自己添加的符号,不做任何说明,理所当然的认为不会被扣分。
(三)写出研究的过程或状态:如从O到A过程、从最高点到最低点过程或在O点、在最高点等,这既反映了学生对题意地理解,也反映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
(四)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及名称:如 、 和 等。很多学生到了高三,会说出牛顿第二定律或动能定理等,但却不知道具体内容是什么。因此,从高一物理教学开始,对于所列方程的名称,在书写板书时尽可能不用文字表示,而用该方程的数学表达式。
(五)必要时说明最终结果,给题目的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如:求人对椅子的压力大小?已经求出椅子对人的支持力500N,人对椅子的压力与椅子给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最后结果要用必要的文字说明,由牛顿第三定律得,人对椅子的压力为大小为50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