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会意字蕴含的传统文化
2018-01-24张莹莹
张莹莹
“会意”是汉字“六书”之一,会意字虽然绝对数量不及形声字,但系学生接触较早的汉字类型之一。在识字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其内涵、外延,不仅可为其未来的识字学习提供助益,还能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初识汉字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本文主要从会意字的内涵、外延两方面论述会意字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挖掘和渗透。
一、内涵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但何谓会意字仍众说纷纭。“合二体或数体为一体”是基本共识,而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对“类”“会”“谊”等字的理解上,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该加以重点分析。
1.“类”
关于“类”字,主要有以下几类看法:
一是独体之文,郑樵谓“文有子母,母主义,子主声”,“二母之合为会意。二母者,二体也”。因此,“体”就是“主义”的象形、指事之“文”。戴侗、杨树达等的观点与之一致。
二是独立之字,王筠认为会意字是“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因此,“类”即为“字”,蒋善国明确指出其为“现成的字”,石定果则说其是“成字部件”。
三是表意部件,裘锡圭提出:“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只要是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该意符(包括形符和义符)与王宁的表形构件和表义构件基本一致。他们虽未明确说明,但所举例子“宀”“廿”“辶”等都并不成字,可见表意部件既可成字亦可不成字。
从独体之“文”到包括独体、合体的“字”,再到包括独立成字与不能独立成字的“意符”,“类”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化和准确。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整合成为一个新的汉字并生成新的意义,这是会意字的生成过程。这种会意的思维既是汉字的也是汉语的,更是汉文化的。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每个汉字符号乃至每个物件都能代表一定的意义,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携带者,可以自由组合生成新的更丰富的意义,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
2.“会”
关于“会”主要有两种看法:会合和会悟。“会合论”是主流,“会悟论”虽影响稍弱却也占有一席之地。会合也好,会悟也罢,“合谊”都不是简单的意符形体“拼合”,也不是两个或多个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意符所代表的概念内容的“整合”。
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会意字的生成,体验意义之间的整合,是使之习得会意思维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他们理解汉语合成词乃至中华民族许多其他文化现象的重要前提。
3.“谊”
“合谊”即合“类”之“义”,只是这“义”所指为何?我们认为用“本义”参构的标准似乎有些严苛或理想化,而且两义如何会合,其中是否有联系或根据也不得而知。会意既是造字法、汉字分类法,也是表词法,更是认知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突出特点。会意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主观性的作用和缺陷,意识到既要发挥主观想象又要有所依凭,这是保证他们正确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防止误入歧途的关键。
二、外延
1.会意字多兼形声
会意字的外延最难的在于会意兼形声与形声兼会意之间的判定。我们认为会意字根据意符是否具有表音功能可分为单纯会意字和会意兼形声字。会意兼形声属于会意字,而形声兼会意字则应属于形声字。这在识字教学初期应尤为注意,许多会意兼形声主要有两种:一是同源兼声;二是非同源兼声。
同源指会意字的一个意符原本就表示会意字所代表的语词,后来为了分化意符所记录的多个意义,特别是引申义,另外加注其他意符构成会意字,则该意符与会意字构成同源。因意符的本义参与会意字的意义建构且同时表声,因此称为同源兼声的会意兼形声字。如:
“娶”。《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取,捕取也。”“取”本为捕取之意,引申而有娶妻之意,后来为了明确引申义专门造字为“娶”。
“渔”。本来象鱼之形的“鱼”字也表“渔”的意义,后为明确引申义另加示意符号作“渔”,把表“捕鱼”之字与表“水虫”之字区分开来。
了解此类会意字能使学生建立起字与字之间源流关系的初步认识,对系统学习汉字有较大帮助,同时也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非同源兼声的意符与整字不具有同源关系,常是造字之时有意选取读音相近的意符参构,抑或原本意符并不表音而后人有意改换使其兼有表音作用,即形符声化。如:
“追”。《说文》:“追,逐也,从辵,自声。”其实“追”意为追逐师众,“自”在甲骨文卜辞里常表示师众之“师”,显然是意符,且“自”本读“堆”,兼有表音作用。
“羞”字,本从又持羊,本义指进献美食。但篆文将“羊”的竖画伸人“又”中,使下部讹为“丑”字,“又”“丑”表意无别,但“丑”兼表声。
无论是否同源,若字符直接参构新字的意义,就应视为会意字,即使意符也表声,所构成的新字实质上仍属于会意字。学习此类会意字能够正确认识汉字发展规律,避免滥用会意、随意说解汉字,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的汉字观和文化观。
2.会意字与合体象形字的辨析
合体象形字演变之后在结构上与会意字极为类似,也能激活相应的概念,容易相混。简易的辨析方法是看整字意义是否与某一字符所表征的意义一致。合体象形字其中一个字符所表征的概念与整字所表征的概念是一致的,另外一个字符只是起衬托作用;而会意字整字的概念是由意符概念整合而成的,不等同于任何一个字符所表征的概念。如:“眉”为了明确是眉毛,用眼睛来衬托和显示;“舌”象口伸出舌头之形,口形是为了明确舌头的形象;“果”为了明确是果实,用木的概念来激活和衬托。它们都属于合体象形字,即使省略起衬托作用的字符,也并不改变整字意义所属的概念范畴,只是明確性降低而已;而会意字的整字概念所属范畴与字符意义所属范畴通常并不一致,因此意符如果省略则整字意义一般无法正常体现。(多意符组合时同一意符或同类意符反复的情况除外,如“宝”,从玉、贝,属同类同功能意符,主要起反复强化作用,因此可省其一。)如:
詹鄞鑫认为“牢”的本义指畜养牛羊的栏圈,“牢”字上部象栏圈,因此归为合体象形字。但根据《甲骨文诂林》,“牢”本义表示专门为祭祀所用而圈养的牛,则两个部件都不可省,应该视为会意字。他还认为“林”象木丛,属于象形字。但我们认为“林”的意义不同于“木”,也不是二木的简单相加,而是多木的群体概念,多一部件或省一部件都会改变字义,因此应该属于会意字。
3.会意字与指事字的辨析
指事字的指示符号无法单独激活相关概念,只能依附另外一个象形符号起标示作用;而会意字的意符可以独立激活一个或多个概念。
例如“一”在“本”与“旦”中所起作用不同。“本”中的“一”只是指示的记号而已,没有任何概念意义;而“旦”中的“一”虽然也很抽象,但在字形中仍然可以激活“地平线、地平面”等具体的概念。因此“本”为指示字,而“旦”为会意字。
4.会意字与形声字的辨析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辨析,关键在于判定某一字符是意符兼声还是声符表意。上文讨论了意符兼声,这里主要说明声符表意的情况。最具争议的声符表意现象主要有两种:
一是由表意字累增形符形成的,如“暮”“洲”等。“暮”原作“莫”,以日落于草莽之中会日暮之意,但由于“莫”被借为他用,后另加形符“日”构成形声字“暮”;“州”在甲骨文中是表示水中陆地的象形字,后加形符“水”形成“洲”。这与上文所说的“娶”“渔”的情况不同。“取”字原先虽也单独表示“娶”之意,但“取”“女”所激活的概念在同一个共时平面上进行整合可以得出“娶”之意,“水”与“鱼”所激活的概念可以共同整合出从水中捕捞鱼类之意;而“莫”与“日”和“水”与“州”等则不能。换言之,为了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的后起字应属声符表意的形声字,而为了明确引申义而加注意符的后起字,原意符的本义在后起字的意义建构中仍起作用,应属意符表音的会意字。
二是有意或无意地选取表意的声符构成形声字,如“贱”。《说文》:“贱,价少也。从贝,戋声。”若只为表音完全可用“千”等笔画更为简省的声符,之所以选择“戋”是因为它可通“残”,常表“小”意,因此属形声兼会意。
可见对会意字外延的明确过程实质是对汉字源流发展的不断明晰,及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的逐步深入。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会意字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樹立科学发展的汉字观,培养科学合理的会意思维,从而为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