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家工作营”模式的历史街区规划
2018-01-24邓志理陈敏
邓志理 陈敏
摘要:指出了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或更新多数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激进改造模式,从而出现所在地居民外流、当地文化遗失等现象,同时市民争取社区参与的诉求日益强烈。以日本冈山县高梁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街区营造的视角,分析并总结了“专家工作营”模式的具体规划手段。以期能为我国的历史街区更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家工作营;历史街区;更新;居民参与;高粱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123-03
1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重建旧城区以配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往往成为重要的城市议题。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彰显城市特色、提高綜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改造便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我国历史街区的改造,除了一系列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强拆、完全重建的粗暴模式,被提倡的“社区参与”为主的渐进模式也往往停留于形式,“被动告知,被动执行”的公众诉求得不到满足。而日本高梁街区的“专家工作营”模式,以第三方介入,有效地修复市民与政府间的僵硬关系,同时文化最大限度得以保护。对高梁街区更新模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历史街区更新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 高粱——古朴自然的传统小镇
2.1 概况
高梁市位于日本松山县内,是由高梁川与三面环山围合而成的天然盆地。原是江户时代北部备中松山城的卫城(城下町),十分繁荣。备中松山城起始建于镰仓时代,直到江户时代前期,大批工商业者聚居于此,城市雏形萌芽,慢慢发展成为城下町。现在的高梁市是经过2004年的市町村合并,已形成旧高梁市、旧有汉町、旧成羽町、旧川上町、旧备中町的一市四町区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不断地更新,公共交通的不断完善,居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中心区的本町商业中心地位逐渐削弱,而被大型现代商业建筑所取代。虽说高梁市部分地区的传统风貌逐渐衰退,但好在像守城、武士住宅区、寺庙区、一般居住区的街区特征在现在的城市格局中仍能看到,并以主要的景观要素被明确的保存下来。
2.2 高梁街区保护更新的必要性
传统街区在现代商业建筑中虽显衰败,但街区本身却得到了很高的外部评价,认为其“在周围的地形和高梁川所围合的地理环境中,与城下町的历史环境融为一体,是日本能够传达这种城市类型的为数不多的重要历史街区”。不仅如此,高梁市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其中的传统街区承载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备中神乐、滑音拍子、杯中松山舞、神社祭祀礼仪等传统艺术、习俗代代传承,和历史建筑一起组成了良好的历史景观,增强了整个城市的辨识度。同时,由于家族变迁、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建筑的扩建需求日益强烈。建筑改扩建是一个既矛盾又复杂的过程,在推行上困难重重。从经济角度而言,这种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珍贵的土地资源,提升物业价值。但是如果管理建设不当,就会摧毁原有的经济活动生态,消除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更会破坏到孕育凝聚经年的社区网络,打破社会和谐。
基于上述原因,高梁街区的保护措施很早就开始实施。1974年旧武士住宅地区就被冈山县定制为“故乡村”,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工程,并认定地区以及区内的建筑和遗迹。1990年,包含本町、旧武士住宅和寺町的片区被认定为第一号“景观示范区”。1990~1992年间,在东京艺术大学前野研究室的指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建筑调查,并开展以“活用历史遗产进行地区建设”为主题的活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政府没有采取保护措施,部分传统住宅被强行拆毁用以建设学生公寓。而被认定为传统建筑保护区的成羽町吹屋地区由于保护制度不能进行自由改建,在改建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居民的意愿而备受谴责。这种情况下,明治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科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从1993年起介入高粱街区的改建中,为此专门引进欧美流行的“专家工作营”工作方式——在当地驻扎20年,了解项目并分析解决问题,将工作重心放在居民参与和教育上,最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的需求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提高居民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让居民相信通过强化这片土地的固有价值,能大大激发城市活力。
3 “专家工作营”——政府与市民间的桥梁
3.1 工作营的形式
“专家工作营”法是由美国设计事务所CRSS的创办者Bill Caudill创立而成的,主要用于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规划中,盛行于欧美地区。通常是由各领域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不定期地与政府、群众交流讨论,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共识并制定规划方案。如今,日本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工作营,早期主要有川喜多次郎开发的KJ法、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法,由非专业的居民参加并无意识提取各种因子,将其分类后归纳总结出共同的意识和认知。明治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科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并非完全按照上述方式展开,不同于西方高强度的工作方式,也有别于日本早期工作营的低能动性,研究室采取的工作营方式结合了西方专业团队合作和日本的头脑风暴形式,由专家和学生一起出访目的地,听取在地居民和政府的意见和愿景,了解规划区域所存在的问题和社区蓝图,整理并分析各个问题点,并在短期内通过一些模型和草图给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但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室与行政部门和居民共享各种信息与对问题的认识,并通过实际的城镇建设演戏培育人才,实现教育的目的。
“专家工作营”通常在每年7月下旬举办,采用4天3夜现场合宿的形式,由本科4年级学生、研究生和助教总共约25人组成,大致分为9个基本工作阶段:基本信息收集、现场调查、民意收集、地段和环境分析、问题解读、各种模拟和对策探讨、具体设计、向民众汇报、记录与宣传。参与工作的大多是学生,知识面有限,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可能不成熟,分组工作中往往会产生争执导致失去共同目标,合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适时地向教员和专家进行汇报并接受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专家需与每个组进行方向性的探讨,定期地确认调研报告和发展方向,明确每个组所做规划之间的联系,在工作营的中期,专家和参与者对外部人员和市民以图片、模型和口头说明等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汇报。最后,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最终的成果汇报和意见交流。
3.2 实施情况
研究室在20年间持续协作参与了高梁市的城镇建设,这期间,一共开展了8次“专家工作营”活动,从研究调查到提案的过程,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调研、沟通与摸索、实施与反馈。
3.2.1 调研
1993~1995年期间,在政府的支持下,研究室向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今后街区建设等一般性的提案,同时也进行了街区调查。由于提案与调查区域并不相关,这种不请自来的调查方式根本就不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最终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研究室逐渐发展成熟,高梁市与明治大学合作进行本町街区的重点调查,对其逐步展开街区调查、街坊调查、街坊核心要素的调查,研究其传统居民建筑的结构和整体环境,如绀屋町的仓库实测调查,为以后的设计改造提供确凿的依据。
3.2.2 沟通与摸索
高梁市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当地青年会议所和商工会议所对建设个人纪念堂以复兴街区寄托了强烈期望,研究室也考虑其可能性,到1998年开始选地段、做具体设计。与成年市民沟通的同时,引导和教育低年级学生认识并建设街区景观也是研究室工作重心之一。2001年和2010年研究室分别举办了街区营造活动,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探索街区景观,制作街区模型,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创造新的街区空间。然后通过CCD相机实时模拟街区视觉体验,激起他们对实际街区的关注。最后引导孩子们总结对街区认识的变化。孩子们的这种体验,无疑是印象深刻的,研究室也希望他们通过活动能在以后的城镇建设中出一份力。
除了与居民沟通交流外,针对街区探寻有效可行的方案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增强街区游览性是研究室亟待解决的问题。1998~2000年研究室就如何让访客舒心的游走并接触到隐藏的历史遗产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并设定了基本的观光路线。通过实际模拟设计出不同休憩空间,以提高游客的舒适性。2009年研究室采用泛在技术进行“街区回游性的社会实验”,通过扫描二维码为游客提供本地信息,同时使用GPS跟踪人的行动轨迹,设计出更优质、更便捷的景观空间,最终达到激活街区活力的目的。
3.2.3 实施与反馈
为了保护和延续历史景观,高梁街区的维修和景观整治活动必须按照由研究室、居民和行政部门共同制定的设计导则实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尾藤家的“门”的设计、绀屋川仓库改造设计和太田邸的修复设计等,它们完善了街区的纵深连续性,也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观赏空间。在实施设计中,居民亲自改造住宅,见证街区整个变化过程,他们对街区保护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 “专家工作营”的意义
在这20年来的高梁街区的改造案例中,居民和专家们完整的实验了一次社区参与规划运动。虽然研究室每年都会在景观改造上做出几套方案与居民讨论,并获得了他们的理解,但外在条件的不完善导致部分项目仅仅停留在规划层面。例如高梁市绀屋川的亲水空间,需要可达水边的引道、河床的小路、桥的设计等空间,但由于缺乏水利科学上的理论支撑,要变成实际项目还是一个大问题。尽管如此,专家工作营对高梁街区的改造以及整个日本的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日本规划史上重要的参考案例。对城市而言,高梁街区的改造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历史肌理,景观建设中力图达到与历史街区风貌相协调,并且保留了传统习俗与居民生活等非物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城市活力,增加了城市的固有价值。对居民而言,他们对历史街区发展的认识大大提高,并愈来愈重视。作为住居的产权拥有者,以往他们只关注自家门前三亩地,他们不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社区参与”等。在专家工作营的引导和组织下,居民对自己的社区认识不断加深,开始关注整个社区乃至城市的大环境,并懂得了地域文化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意识下,居民参与街区改造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高,政府、居民、专家的沟通也更有效率。只有在这样一个持续工作反复积淀的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才能建立深厚的互信关系,才能达成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共识,制定出符合居民意向的方案。
4 总结与讨论
近年来,土地价值的日益凸显,公民权益的加强和媒体力量的大爆发,居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为了提升私有产权价值,居民更加迫切地参与到街区改造项目中来,同时要求政府的管理与实施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化。此时,“自上而下”的低成本、粗放式改造方式不再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像以“专家工作营”这样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长时间工作方式应该合理应用到国内的街区改造项目中,其丰富细腻的保护手段能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空间、规划、肌理无一不及,很好地保护了街区的历史价值。我国政府与原住民的矛盾不仅需要政府的职能转型,也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共同实现双赢的目的。专家工作营的副产物之一是教育作用,这也是我国景观改造项目中所缺乏的,也是政府与居民矛盾产生的关键因素。居民的意识还停留在利益补偿的争取层面,此时需要通过专家的指导和组织,培养居民对街区价值的认同感,提高居民参与决策的意识,并理解空間角度的景观变化对提升居住环境的价值。
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的手段也更加多元,虽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但是只要政府、居民、专家共同朝着即保护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又保存了原有的社区网络这一方向,那么我国像高梁街区采用“专家工作营”的改造方式的成功案例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小林正美,张光玮,再造历史街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4—97.
[2]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137~164.
[3]周颖,住区再生的相关研究(上)——基本理念与居民意愿[J].建筑与文化,2010(8):74~77.
[4]胡嘉佩,胡舒扬.高慧智,从象征到实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公众参与——以北京菊儿胡同与扬州文化里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18~528.
[5]钟晓华,寇怀云.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以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灾后重建为例[J].城市规划,2015 (13):87~94.
[6]吴云,邓媛祺,住区再生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研究——以中国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与日本高梁市本町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