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元信息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8-01-24张文波刘猛谭小波姜学军

价值工程 2018年5期
关键词:研究与实践创新创业

张文波+刘猛 谭小波+姜学军

摘要:基于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构建原则及课程设置内容,为保障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实施,应该在学院师生中建立创新创业风气,塑造创新创业理念的基础上,从创新创业课程群的构建、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考试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学院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in Information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training targets for Information Specialt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d course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thos among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hap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group,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cultivation of double-qualification teachers and examination reform etc are studied,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llege is explor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Specialty.

关键词:创新创业;多元信息類课程;研究与实践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ulti-information course;research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5-0256-03

1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数量日趋减少,涌现了大批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现代企业日益体现出“实践、应用、综合和创新”的特点。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 2025”,都承载着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环境下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大潮中,无论是加快传统密集型产业升级,还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都迫切地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人才。

本文在辽宁省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类相关专业为载体,开展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元信息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2 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2.1 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

就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内涵而言,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总体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是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途径,在对在校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教育不仅仅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而创业教育也不应仅仅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共性远远大于其个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唤醒大学生创新创业欲望和激情,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青年一代的人生灵魂和不竭动力,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领域。

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此为载体,信息类相关专业学生利用自身专长,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了解掌握信息领域前沿的技术和知识,达到人才培养和就业拓展目的。

2.2 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创新创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相互依赖的,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广泛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在通识教育所获取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创业活动,才能获的社会商机,实现教育效果的社会化,最终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要求专业教育体系中必须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理念,也是高等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endprint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孤立于专业教育的技能训练活动,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是系统的、全面的,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保障各个方面的融合。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动态跟踪信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成果,满足信息类行业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领域人才的需求,信息专业学生通过专业教育所获取的知识和理论是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生成的深层根基和源泉,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关键是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相应改革的最大难点也是如何实现传统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转化和过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的分析,可以明确二者的课程内容是相互补充但相互不可取代的。一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离不开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中获取的开创意识、技能和精神,开拓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和继承专业知识是一种较好的学习路径。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专业课程涉及面窄,二者相互弥补;专业课程学习所获取的职业、行业知识和背景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和载体。

3 多元信息类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3.1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组织全院教职员工深入学习和领会国务院2015年6 月11日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学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负责人,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主要负责人从各自主管领域协同配合,各专业负责人、各年级辅导员齐抓共管,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人人有责,有人负责的氛围。大学生入学后,学院要求各专业在入学专业教育的第一课,从课程学习,实践课程,专业实习等多个方面,强调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励广大同学认识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在此基础上,组织学院具有丰富的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针对新生进行讲座,并参观学院历届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作品,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到新生的头脑中。此外,在配合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组织校级创新比赛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出版板报、学院新闻网发布信息等形式,向学院信息类各专业宣传国家级、省级相关的比赛信息。学院通过共产党员工程和工会活动等多种方式,组织高水平教师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学术报告。对于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在学校给予奖励学分基础上,学院在评奖学金等多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于指导老师,学院从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角度给予倾斜。

3.2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各专业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在2017年修订的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信息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对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核心知识领域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矩阵,并将能力培养与开设的各门课程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对能力矩阵中规定对应的课程,根据能力要求重新编写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并组织实验中心教师重新修订实验指导书。

课题组成员根据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构建全程性、多层次、實践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课程群”课程体系,即建立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创新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一体的教学模型。在构建的课程群中,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将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创兴创业课堂教学,提高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在课程群课程的构建和授课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聘请了企业的专家参与,并将企业最新的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列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创新创业知识。

为了进一步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学院充分利用各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和大二大三年级进行的专业教育等契机,以及学院组织创新创业学术报告等,向全院广大同学宣传近年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以及同学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对未来的考研、就业等的益处。同时,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对创新创业等相关活动的支持,在学校大学生文体中心申请面积为200平米的房间,用于学生开展创新竞赛的实践场所。同时,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项目的支持下,在校内组建了虚拟工厂,进一步为该院信息类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平台。此外,该院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也逐步地开放各专业实验室,接纳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建立具有良好素质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本保证。为此,该院通过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培养年轻教师的实践技能,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所谓“请进来”,就是聘请国内外信息类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或学院的特聘工程师,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以及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和课程设计等方式,培养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学院积极支持年轻教师开展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的科技攻关课题,让年轻教师通过项目的研发,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所谓“送出去”,就是鼓励年轻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做访问学者,到信息类相关行业企业调研学习等方式,让年轻教师去实践和锻炼。在该校副教授和教授职称评聘条件中,明确规定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有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或者博士后工作经历或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校企合作项目,同时学院针对到行业企业攻读博士后的教师,在教学学时以及其它教学工作的安排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

大学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通过考试可以对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相对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价。考试方式是考试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考试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具体运作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为满足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该院组织各专业开展了考试方式改革,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在《C语言成雪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学院组织任课教师到实验室进行授课,这些课程结业成绩不仅包含了平时成绩、期中测验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而且增加了上机考试的成绩,将传统理论课考试中涉及到的编程题调整为上机考试题目,考核学生的上机编程能力。目前,考试改革已在该院开展了2年,从后续课程的学习结果和学生参加创新比赛的成绩来分析,这些学生的编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高志刚,战燕,王刚.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93-95.

[2]蒋志刚,詹豪,刘飞.CDIO理念与“结构概念设计与创新”课程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128-131.

[3]侯慧玉,袁宁宁,王婕,梁国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轻工科技,2015(12):178-179.

[4]林于良,曾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08-110.

[5]卢宝辰.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40-141.

[6]刘坤,李继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演变及其深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7-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与实践创新创业
刍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构建中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