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
2018-01-24陈骥李岩梅姚淑珍
陈骥++李岩梅++姚淑珍
摘 要: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指导下,开展了北京高校做好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专题座谈、文献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出了现阶段党外代表人士表现出的群体特征、北京市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以下简称4号文件)文件精神,结合北京高校实际,扎实深入地推进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课题组在北京高校中开展了课题调研。本次调研采用了专题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座谈讨论等形式。其中,课题组面向党外代表人士和统战干部共设计了两类调查问卷:面向党外代表人士发放调查问卷398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回收率97.5%;面向统战干部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份,回收率93.6%。两个调查样本分别占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总数和北京高校统战干部总数的比例均达到10%以上,符合调查统计的一般抽样要求,其结果具有可信度。
为全面了解情况,保证调研工作的充分、翔实,课题组查阅了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编印的研究成果汇编资料,以及近三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资料,参阅了部分学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及典型人物材料,并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先后举行了三次北京高校统战部长座谈会和四次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访谈了部分重点党外人士。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基本状况
课题组统计资料表明: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数、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选数、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数,目前已经达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123”工程确定的“1,000名党外代表人士,2,000名后备人士,300名旗幟性人士”的90%以上,有望三年内达到或超过目标要求。党外代表人士的男女性别比例为58.8∶41.2;少数民族占9.3%;52.3%的调查对象为民主党派成员,43.8%为无党派人士,3.9%为中共、民主党派交叉党员。57.2%的调查对象具有正高级职称,42.0%具有副高级职称;69.3%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连续一年以上出国工作和学习经历的调查对象占到44.6%;7%的调查对象有宗教信仰。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的专业领域涵盖13个学科门类,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岁~49岁年龄段(占总数的52.3%)和50岁~ 59岁年龄段(占总数的29.9%),40岁以下占17.8%。从结构上来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基本上形成了层次合理、分布均衡、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说明: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多数人充分肯定、高度认同党的领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建设发展成就、党和政府的工作成效,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宏伟战略目标。
绝大多数北京高校认为,自己学校的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能够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能够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国家事务、学校事务及社会事务中的政治参与作用、在优化决策中的议政建言作用、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但目前,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旗帜性代表人士数量尚显不足,在关键时刻还需要有更多的党外代表人士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性的作用。
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特点分析
一是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68.3%的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国家建设出力,为社会作贡献”;64.9%的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则认为是“成就个人事业,实现自身价值”; 60.0%的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认为是“坚持信仰、实现梦想”。由此可见,多数党外代表人士能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勤奋努力、团结合作,为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二是参政议政作用发挥受能力条件限制较大。一方面,党外代表人士愿意参政议政;另一方面,党外代表人士受自身工作太忙、能力水平有限、学校重视不够等因素影响较大。
三是需客观分析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成就影响。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认为,作为一名党外代表人士,应重点具有“责任意识”(67.5%)、“大局意识”(60.0%)、“政治共识”(44.8%)和“突出的专业成就”(24.7%)。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认为其选拔的基本条件是“参政能力强”(57.2%)、“群众认同度”(54.4%)和“坚定政治信念”(50.3%),然后才是 “业绩突出”。这项调查结果与面向统战干部的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基本条件和能力素质评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反映了在目前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培养中不能过多强调“专业成就突出”的一种意见。
四是虽工作生活较满意但感觉压力较大。一方面,在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中,对目前自己工作状态很满意或较满意的占71%, 认为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业绩评价不尽合理”和“工作条件受限”;另一方面,在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中,对目前自己生活状态“很满意或较满意”的占76%,认为“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于“住房问题”“收入低”和“子女上学”。另外,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表示其身体状况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疲劳”(68.6%)、“记忆力下降”(43.3%)、“失眠”(36.6%)、“烦躁、焦虑”(30.0%)等亚健康特征。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现状
各高校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全面落实部署4号文件精神,做好学校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即抓好发现储备,加强教育培养,推进安排使用,提高管理水平,服务科学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加强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办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二十余所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4号文件精神,落实部署北京市委、市委教育工委工作要求,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办法。endprint
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党委领导、统战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和市委教育工委多次组织学校党委书记、党委统战部部长、党外代表人士召开各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培训会。北京高校分别召开了党外人士、相关部门负责人、学院分党委书记等不同层面座谈会、研讨会、工作部署会等,强化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工作计划和责任分工,党委领导、统战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是进一步重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抓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源头建设。北京各高校认真梳理并建立了党外知识分子信息库,研究探索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体系,通过加强党外后备干部挂职锻炼等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后备力量队伍建设。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制定了学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体系建设计划(2013 - 20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实施了党外后备干部挂职锻炼的办法。
四是进一步形成了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培养、选拔和任用的长效机制。多数北京高校都加强了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培养、选拔和任用环节,建立健全了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委与民主党派的协商议事制度、定期通报及征求意见制度、学校党委向党外代表人士传达文件制度、邀请党外代表人士参加重要会议制度、学校领导同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党外代表人士意见处理反馈制度、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制度等,较为完善地形成了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培养、选拔和任用的机制。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訓力度不够。从调查问卷统计来看,89.7%的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培训必要或有一定必要”,但3年中参加过1次~2次统战系统组织的学习培训的党外代表人士仅占41.0%,而且有1/3的调查对象表示没参加过培训。85.3%调查对象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统战系统组织的活动;64.2%的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如何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素质与能力”方面培训教育。
二是学校基层统战工作相对薄弱。在受调查的党外代表人士中,认为基层单位领导对发挥党外人士作用的态度依次为“比较支持”(36.6%)、“一般”(30.4%)和“非常支持”(28.9%)。在受调查的统战干部中,认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工作层面问题前三项分别为“基层单位重视不够”(20.5%)、“统战干部人数少”(20.5%)、“工作机制不健全”(17.6%),而认为“学校重视不够”的仅占11%。
三是新形势下调研工作不够深入。从对党外代表人士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现状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探索精神,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积极性空前提高,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他们的时代特征、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需要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课题调研。
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丰富实践形式,进一步提升党外代表人士能力素质。要进一步贯彻实施《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指导文件,加大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力度。对于教育培训内容,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认为应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53.9%)、“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46.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9.4%);对于教育培训形式,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喜欢能采用新颖、多样的形式,力求实效,其中,选择“专题讲座”“外出调研”“案例研究”教育培训形式的分别占到67.3%、65.7%和56.2%;对于实践锻炼环节,一半以上党外代表人士调查对象选择希望开展“校外调查与实践研究”(占52.3%)。分别有84.2%党外代表人士和84.0%统战干部认为在高校党外人士中以“立足高校、服务社会、共促发展”为主题的“心桥工程”活动很有意义或有意义。
二是发挥基层作用,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搭建党外代表人士成长平台。在如何发挥基层作用方面,统战干部认为“基层单位应加强与党外代表人士的合作共事、思想引导和日常管理考核”(74.8%),同时认为为共同做好学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基层单位应“建立健全基层单位领导与党外人士的联谊交友联系制度”(72.5%)、“定期向党外人士通报所在单位重大事务并征求他们的意见”(66.4%)、“与学校党委统战部门及时沟通、掌握党外人士的情况”(61.1%)、“积极为党外人士发展及更好发挥作用搭建平台”(50.4%)、“主动关心党外人士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48.9%)。
三是注重学习研究,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提升统战工作管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84.0%统战干部认为提高统战工作管理水平应重点“加强统战干部政治与业务培训”;90.1%统战干部认为“统战干部教育培训非常有帮助或有较大帮助,乐意参加”;92.4%表示出有兴趣参加“立足校情开展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研究”。引导统战干部围绕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新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提供条件保障,要加强新媒体的运用、维护和管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卜 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