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圆桌

2018-01-24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科特色大学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对大学而言也是重要任务。关于大学的第五功能,不少人存在“先入为主”的误区。直至今日,仍然还有许多人依然局限教学、科研功能上,对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缺少应有的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五功能提出之后,在社会和高校中知晓度不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所以,充分发挥大学第五功能的首要任务是扩大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重视。一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闭门造车、闭关锁校”,不可能建设“双一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自己置身于国际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才能真正使中国高等教育以一流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大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是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生力量。通过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是大学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 曲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一是以教育作为科技融创的载体,提升国家发展能力。大学是汇聚优势人才的摇篮,是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转化的重要源泉。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举行国际主题学术会议、组建国际学术研究基地等活动,聚焦国际前沿趋势,为科技的创新融合贡献智慧与力量。二是以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赴国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在了解国际先进理念与优质思想的同时,将中国的历史与发展讲述给外国人,让更多人聆听中国声音。此外,中国高校接收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特别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三是以教育作为形象建构的载体,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各种形式的高校间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教育打开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在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教事业的发展与成就,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更大贡献时,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通晓国际事务和规则、业务精湛、外语娴熟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发挥好大学的第五功能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现实选择,是树立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客观需要。我们要时刻清醒,发挥好大学的第五功能绝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改建中国的大学,绝不是拿起西方的尺子来测量我国的高等教育;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外部世界、外来文明,而是以平视的眼光和谦逊、理性、积极的心态,去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 2016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重要留学目的国,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人数同步增长,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由此可见,中国与世界共同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敞开怀抱,与世界共融共通,通过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实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站立在世界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同时,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打破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藩篱,在与世界强国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中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席宇梅(北京服装学院国际学院院长):

一是主权原则。无论在宏观布局还是在具体实操层面都要坚持这一原则,维护国家主权、注重国家安全。二是务实原则。反对合作交流中的形式主义、追求签约数量好大喜功,而不在意内容和后续推进。要注重内涵发展,规模和质量并重;三是高效原则。从沟通洽谈到意向签约,再到项目签署及实施,全过程都需专人负责、精心计划、稳步推进。四是共赢原则。各方拿出诚意和特色、优势互补、得己所需,合作交流才是有意义的、可持久的。当下的工作重点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田阳(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坚持走“自己的路”,做大做强特色学科,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涉及学科建设理念转变、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模式创新,资源持续投入等一系列问题。打好特色学科牌,应重点在差异化发展、交叉融合创新、团队建设上下功夫。所谓差异化发展,就是高校要转变单纯讲数量、重规模的粗放发展方式,立足各学科自身积淀和学术传统基础,主动顺应现代学科建设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等趋势,不走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做大做强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则需要高校按照“大规模、有組织”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要求,打通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连接通道,促进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网状交叉融合转变,催生新的特色增长点,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学科的内涵建设上实现超越。团队建设就是采取灵活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学科团队组织模式,发挥团结协作的学科协作凝聚效应,以追求卓越创新的学科文化推动学科集群发展。

@ 孙冬梅(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没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就不可能催生一流的学科品牌,正是不同大学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才成就了各具特色的学科品牌。因此,挖掘、凝练、倡导、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是打造特色学科品牌的核心。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凝练工作,形成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并全面、系统、准确阐释其内涵,加强对学校精神文化体系的宣传,使学校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这有利于形成学科团队,构建学科建设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有利于打造特色学科品牌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既要在内涵、品位和精神气质的提升上下功夫,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注重良好学术文化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协同创新;又要在质量、特色和需求的结合上下功夫,对接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本来,面向未来,选择最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进行重点培育,打造特色学科品牌,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品牌声誉的提升。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在特色学科建设上,起码有三点问题应该加以重视:一是要不要特色学科。特色是生存之本,特色学科则是大学的生存之本。每所大学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学科的,以彰显自己的特色、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二是如何建设特色学科。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科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地域特点、办学实力、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而不是仅凭个人好恶为取舍。三是如何构建特色学科建设长效机制。特色科学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要有近期、中期、长期建设的科学方案。

@李爱民(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打好特色学科牌,是新时代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要着力将特色学科打造成优势学科。大学要注重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传统优势,将学校最有特色的学科培育成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特色优势学科,进而发挥其引领、凝聚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二是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纽带构建特色学科群。要用平台思维做大特色学科,整合学科资源,逐渐改变学科间各自为战、单兵作战的局面,围绕特色学科抱团发展,形成特色学科群,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使相关学科从中受益,整体提升大学学科质量水平,同时扩大特色学科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

@王君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特色学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都去搞“独一份”或“一个人的课堂”,而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和完善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特色学科的品牌不仅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维护与不断刷新的过程。有一些学科本来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但由于缺少不断的革新,致使“特”味显不出来,一过新鲜劲儿,也就流于一般、乏善可陈,这是非常遗憾的。建设特色学科事关“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全局。近几年,清华大学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鼓励“自由探索”的教改项目立项,并予以充足的资金支持,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大学的特色学科建设。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特色大学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至善
“超学科”来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