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提游艇、豪车了,美国土豪“炫富”有了新姿势
2018-01-24
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范伯伦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发现银勺子和女士紧身内衣是当时富贵阶层用来彰显地位的两大标志性消费品。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他创造出来了“炫耀性消费”这样一个名词,用来描述那些能够满足人类虚荣心,进而炫耀财富地位象征的消费行为。
单纯秀钞票的方式过时了
100年之后,“炫耀性消费”仍然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奢侈品产业的规模比起当年也已经成倍增长,并且变得更加专业化和大众化。
奢侈品产业的大众化主要得益于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制造業被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之后,劳动力和原材料支出变得空前便宜。与此同时,全球性中产阶级的崛起也促进了市场需求的膨胀——不少中产阶级也希望购买一些能够用来炫耀的消费品。
奢侈品的普及带来了一个问题:它用来象征社会地位的功能已经不再那么明显。大街上挎着名牌手袋、穿着名牌大衣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会名流,普通的都市白领咬咬牙好像也能买得起类似的产品;乘飞机和邮轮出行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当年泰坦尼克号上的同一类人,如今工薪阶层的夕阳红旅行团也能出国过把瘾——总而言之,对上流阶层而言,如今真正可以用来炫富的东西好像已经不多了。
正因为如此,金字塔塔尖的那群极富阶层急需要寻找新的炫富工具。是的,有些“土豪”还在用游艇和豪车来彰显地位,但对于那些既受过顶尖教育,家庭条件又极好的富家子弟来说,单纯秀钞票的方式似乎有些过时了。
投资文化教育成新趋势
对于这些又富又贵、文化程度还高的阶层来说,投资文化和教育、花钱在艺术上而非物质上才是有意义的且能匹配其身份的消费行为——在美国,这一趋势尤其明显。
美国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美国收入为顶尖1%的极富裕阶层(约等于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的人群)正在越来越少地在物质商品上消费,而更多地在文化虚拟商品上花钱。这一趋势在中产阶级(年收入约为7万美元)中却并非那么显著。
诸如教育、退休保障和健康这样的投资都是非物质的,但却有可能比像名牌手袋这样的奢侈物品还要贵上很多。在这类投资中,教育投资占到了最大的比例(大约为顶尖1%富裕家庭总开支的6%)。实际上,美国顶尖1%的富裕家庭中,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与1996年相比增加了3.5倍,而美国中产阶级的教育支出比例比起它在1996年的水平可谓相差无几。
美国极富阶层和中产阶级之间对教育投资的不同看重程度令人担忧。这是因为不同于物质消费,美国的教育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里实际上变得越来越贵了。长此以往,上名牌私立大学将会真正成为身份的象征,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将没有任何可以用来竞争的资本。
2003年到2013年间的一项长期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的学费平均涨幅达到80%,而同时期女性成衣的平均价格只上涨了6%。中产阶级在教育投资上的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愿意为自家孩子的学费买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无力负担。
尽管这类非物质消费非常昂贵,但它所带来的回报却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当你需要进行炫耀的时候。比如阅读《经济学人》,购买无公害散养鸡蛋,这些行为都可以被晒上社交网络。除了把孩子送进价格贵到离谱的私立幼儿园外,一个合格的上层阶级妈妈还需要知道给自己孩子的午餐盒里装上藜麦饼干和有机水果。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上述这些绿色的膳食理念已经是当代育儿必备的知识,但一旦走出发达的大城市之外,你就会发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有多么巨大。在美国中西部的无数小城镇里,很少父母会在意他们的孩子是否吃得健康,这些学龄儿童的饭盒里通常都是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并且没有任何果蔬。相似的是,在洛杉矶、旧金山或是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年轻妈妈们尽量长时间地采用母乳喂养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全美范围内,只有27%的妈妈坚持母乳喂养超过一年——在美国最穷的阿拉巴马州,这个数字只有11%。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观念差异以外,很多时候穷地方的人不讲究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因为他们根本负担不起。毕竟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食物最便宜。
新时代的非物质炫富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流动性的停滞。当订阅《经济学人》或是《纽约客》需要花费100美元时,中产以及以下的阶级就会陷入犹豫之中。而那些有机会阅读到这些精英文章的人,则相当于拥有了通往上层社交场合的通行证,因为他能够知道精英阶层都时兴讨论什么。更不要说教育投资差异带来的往下好几辈人之间的文化程度差异。
在教育、健康和退休保障等非物质领域的投资对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会起到很大的提升,进而改变下一辈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相比之下,物质消费的红利则往往止于一代人,无法继续让后代人受益。对当代的极富阶层来说,非物质投资就好像是未来几代不出现阶层下滑的保险,尽管它看起来并没有名牌手袋那样闪闪发光。
编译/畏 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