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科研信用档案管理的优化
2018-01-24何燕程静
文 / 何燕 程静
诚信是文明社会的根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信用管理建设摆在了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1]科技管理部门在信用管理体系方面不断加强监管工作,探索创新管理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关责任主体在科研活动中违反科研计划项目管理规定、违反职业道德以及违法违纪的失信行为仍时有发生。由于国内尚未建立统一、完整的学术信用档案,对学术信用问题的监控和处罚缺乏力度和依据。因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发挥信用档案的监督作用,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科研管理诚信建设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如何有效防止科技失信行为的发生,保障科学实验报告和技术文件记录的可靠性,营造有利于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如何避免科技资源低效配置、保证成果质量,降低科技投入风险,促使科研活动持续性及完整性;[2]如何管好用好科研档案这个重要基础性工作,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科研信用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
2004年,科技部颁布的《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评审活动告知制度、回避制度等评价制度等。这都是加强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中信用机制的体现。[3]2006年,科技部颁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4]进一步规范科技计划中的信用行为,加强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随后部分省市根据自身计划管理要求,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浙江(2007年)、北京(2010年)、新疆(2011年)、江苏(2013年)、重庆(2014年)、广东(2014年)相继推出相关信用管理办法,旨在建立科研信用记录制度,强化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等参与主体的诚信意识。
2014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就改进与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提出意见,要求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科研全过程的信用记录制度,进行信用评级,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5]《意见》强调,要强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信息公开,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该文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深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科研人员信用意识,以期着力营造以人为本、公平竞争、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良好环境。2017年,安徽省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科研信用记录制,把科研人员纳入诚信库管理。[6]
二、科研信用档案管理的现状
科研项目归根结底要由科技人员完成,完善科研信用管理体系是完成项目研究计划与完成质量的重要保障。[7]但是一些科研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甚至科研管理部门,在取得课题经费后,存在科研失信行为和管理失信行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在科研课题研究中是屡见不鲜。
(一)对科研信用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一是重立项、轻管理。这类现象在大多数科研单位都会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能给科研单位带来科研资金支持和提升科研单位在同行业中的地位;[8]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考核和管理体制与争取的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量挂钩,关系到工资、奖金和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科技人员忽视成果质量和创新性。而在管理层面,普遍认为科研管理部门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是按程序办事,抓好立项、结项工作就行了。他们的档案管理意识不强,信用档案管理更是缺失。
(二)科研信用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科研管理方式和制度局限于课题的策划、立项、组织实施、成果鉴定、申报奖励这一固定模式。在课题申报阶段,各单位领导重视,专家努力,认真组织材料,全力攻关。在课题运行中,管理部门课题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导致监督、查处的力度不足。在验收环节,课题结题鉴定流于形式,科技成果评审等活动有人情因素,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只求“立项”,不求“交账”。信用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信用信息做不到跨部门的记录、查询与公开,缺乏科学、有效的学术监督和奖惩,不能鼓励各信用主体坚守科研诚信。
(三)科研评估机制不合理
科学研究重在创新,而创新与否,离不开合理的科研评估。科研评估贯穿科研管理始终,从课题立项时的申报到结题时科研成果的鉴定都离不开评估。在已出台科研信用管理办法的几个省市中,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科研信用评价机制。一是对课题成果的评价,存在行政干预过大、外行评内行等做法,严重影响了课题论证的效果和质量。二是缺少综合评级。北京和江苏虽然出台了信用评价标准,将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分为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但定性方法不利于实际操作。
(四)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
在不少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中,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科研课题都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减少相应的科研分与科研经费,不予新申报课题等,但在实际执行时往往会打折扣,甚至根本不执行。这种对科研课题完成情况“只罚不奖及奖罚措施不落实”的做法,一方面挫伤了部分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那些不能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起不到应有的鞭策与警示。这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层面的因素,不能很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加强科研信用档案管理的措施
加强科研信用档案管理,进一步明确科研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科研领域失信现象,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普及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
为了做好科研信用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信用意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一是要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科研人员中树立“以诚待人、遵纪守法”的风尚。二是要加强科研信用宣传,提高科研信用意识,使参与科研课题的所有人员都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三是要注重运用典型案例的影响和引导,特别是要用科研课题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注意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让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的信用管理理念,用那些诚实守信案例中体现的崇高道德力量感染和教育科研人员,用那些失信案例中暴露的严重后果提醒和警示科研人员,从而促进科研人员信用意识的迅速提高,提高科研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逐步形成讲诚信、守诺言的学术氛围。[9]
(二)完善科研信用档案管理体系
构建良好的科研诚信环境,需要科研信用档案作为支撑。[10]由于历史和整个社会的原因,我国还缺少科研信用统一、实时的记录,缺乏相应的信用奖惩法规,对于已经发生的信用缺失问题又没有及时给予惩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加快科研信用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抓紧建立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并建立科研人员信用档案,从各阶段、各环节杜绝失信行为的发生;应将科研工作,如承担的科研项目、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的科研奖励和获得的专利等与职称晋升、生活待遇、工资收入直接挂钩;要让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高昂的失信代价,要提高失信成本,采取道德谴责、纪律处分、降低信用等级甚至法律追究等多种惩戒机制。[11]
(三)大力推进科研人员信用监控
科研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科研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要鼓励全社会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监督,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研活动时正式承诺的遵守、约定义务的履行、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遵守等方面进行信用监控建设,实行“信用记录制”和“信息共享制”。这既可以避免各类课题重复立项,提高科研投入的效益,又可以与公示制度相衔接,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强科研人员信用监督,保证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制定相关奖励制度
为保证科研课题研究快速、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奖惩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工作要为科研人员建立高效的服务支持体系和宽松的研究环境。通过科研奖励制度,在政策上鼓励科研人员,使科研人员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满足。这不仅可以调动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使科研形成竞争的态势。只有保证诚实守信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改善目前的信用状况。
(五)完善科研人员信用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系统
一是通过广泛采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信用信息,把它们整理和加工成各种信用档案,并建立科研信用数据库,为科研信用档案管理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方便科研管理部门查询、管理和维护,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成为科研项目监督管理和科研立项的决策依据。二是科研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组成部分,凡不涉及保密的国家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价等信息,都要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统一的科研信用门户网站作为科研活动主体查询、发布、交流的信用资源共享平台,使得科研人员课题研究信用从现在做起、从部分信用记录开始积累,充分利用网上公示、张贴等手段,提高科研人员课题研究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1]熊小满.我国科研信用管理建设现状分析[J].广东科技,2015(16):19-21.
[2]孙冬悦,郭秀海,卞琳琳,金剑,杨静芳.北京某医院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在医院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6(11):73-75.
[3]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Z].国科发计〔2004〕225号.
[4]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Z].科技部令〔2006〕11号.
[5]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4〕11号.
[6]安徽建立科研信用记录制 科研人员等全纳入诚信库管理[EB/OL].http://www.cnr.cn/ah/news/20171018/t20171018_523991404.shtml.
[7]刘军,邱俊荣,梅盈洁,尹艳,程俊峰,汪敏.提高科研单位项目过程管理水平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119-122.
[8]刘玲玲.关于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山西农经,2015(2):75-76.
[9]张明龙,陈昭明,张琼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信用环境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3(6): 65-66.
[10]程铷.构建高校科研诚信档案 防止学术道德失范[J].老区建设,2010(12):59-60.
[11]钟劲松.科技信用缺失的治理机制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5-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