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创意设计
2018-01-24陈扣干
陈扣干
现代教学理念快速更新,各种教学模式不断被尝试和探索,其中“问题教学”一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与“问”紧密相连,“学”赋予“问”深刻的意义,同样“问”使“学”得以更好地展现。因此,在课堂中,为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应当深刻思考如何合理设计问题,同时增加问题的创意设计,提升教学水平。
一、创意地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智和思维十分简单,喜欢有趣的事物。这就容易导致对枯燥的课堂产生排斥心理,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兴趣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最大动力,随着小学生年龄的逐渐增长,其受到兴趣的影响也大,可以说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应付,继而丧失主动性。大量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学习是需要刺激的,而最好的刺激就是兴趣。因此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喜好,尽可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给予学生刺激,让其眼前一亮,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推进教学任务优质完成。
例如,在讲授《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应该避免从成年人的角度问“是否知道法布尔这位科学巨匠”,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大家都见过小昆虫吗?谁能说说自己认识多少种?谁喜欢它们,谁不喜欢它们?”在学生踊跃回答后,教师接着深问:“你们知不知道以前法国有一个非常喜欢昆虫的小朋友,长大后写了一本《昆虫记》,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想不想了解他?”这样就引出了课堂的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热情。
二、创意地控制问题的可接受性
学校教育不同于个人辅导,是对学生群体进行的全面教育。教学是相对于小学生群体的教学,因此应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出现侧重某一类学生的现象。虽然同一班级内存在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高,接受问题的能力强,但相对来说,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接受问题的能力不高,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就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难以回答的情况出现,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但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没有尝试和回答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具体的操作,对每个学生有清晰的了解,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接受的问题,并进行适度拓展,在降低参与门槛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并乐于回答,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让他们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选自“四大名著”中的课文时,不要直接问“同学们有谁读过四大名著的内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这样的问题不会有几个学生回答。现如今成年人可能读过的都不是很多,何况小学生,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提问:“同学们都看过四大名著拍的电视剧或动画片吗?都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剧情呢?”学生肯定踊跃地发言,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再介绍接下来讲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看四大名著,就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意地增进问题的层次性
任何事情包括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部分的学生天赋普通,接受知识也会分几个不同的阶段(识记、熟悉、运用等),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考虑阶段性问题,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把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性。实践证明,问题设计层次性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延伸,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体会学习的魅力。
例如,在讲授《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可先这样问学生:“知不知道‘负荆请罪’这个词,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成语书写出来?”提问让学生对今天讲授的成语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就是识记阶段。然后教师再问:“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想不想跟着老师了解这个成语的背景?”从而引出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成语的背景,加深对成语的记忆,进入熟悉阶段。最后,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负荆请罪这个成语?”让学生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想象,进一步剖析这个成语,就进入了运用阶段。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方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让学习变得简单化。
四、创意地提高问题的开放性
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没有成型,容易受到教师和家长等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导致思维的固化,因此,小学教育应该减少程序化、固化的内容,增加开放性的教育内容,让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延伸,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从多个方面、通过不同形式考虑设计问题的方式,增强对知识的运用。同时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求尊重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中应考虑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意地提高问题的开放性,设计一些开放性、灵活性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不要简单地提问“是不是在课文中看到唐僧的善良或迂腐、孙悟空的本领高或嫉恶如仇、八戒的懒惰或小聪明”等问题,这样就会把学生的思维给局限在了一个狭窄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换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从课文中都看到了人物的哪些优点和缺点?”这样提问学生不会受限从一个方向或角度研究问题,而是会全面思考这个问题。问题太具体就变成了答案,会限制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开放性的问题才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
五、创意地提升问题的启发性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八个字用来形容教师的教学最合适不过。一个优秀教师的闪光点恰恰在于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愤悱”时刻,并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利用。教师应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或学习道理,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但是在什么时候用启发性的问题需要教师经验的积累和有意的改进,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例如,《七律·长征》这首词表达出了一种由衷的喜悦之情,但教师尝试告诉学生长征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不可避免学生会对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的喜悦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可用“同学们知道长征结束的时间吗”引导学生把这首诗和长征快要结束相联系,就不难理解毛泽东的喜悦之情,同时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同学们,我们看待一件事情与它的时间相联系是不是很必要?”这样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课文确实有些枯燥,问题的创意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爱上语文,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生应该具有探索的精神,而问题能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创意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操作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