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教材之我见

2018-01-24兰道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导言课后练习课文

兰道祥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凭借,它体现着课标的理念和相关要求。教师需要阅读教材,处理教材,更确切地说需要对教材进行解读。

时下,“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行业中很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我认为能恰当地解读教材并形成能力,应该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那教师该如何解读教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标”解读,明确要求

课标作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在解读教材或者备课时要充分研读课标对每个学段的要求,领会课标精神,以“标”悟本,做到心中有“标”,备课学“标”,课堂达“标”。比如,关于识字教学,课标对每个学段的识字数量、识字方法的要求都不同,要求形成的能力也有差异,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这就给教师一个“温馨”提示:不要人为地增加写字数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体现趣味性,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教师不能就生字教生字,而应变枯燥为生动,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增强识字教学效果。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初步设计好识字环节,采取有效的识字方法,比如编(猜)谜语、讲故事、编儿歌以及借助多媒体等。

再如,课标对三个学段的朗读要求也不同。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少,说话时会出现发音不准确,语言不连贯、不完整等现象,因此只是“学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识字量的不断增多,学生的语言发展了,对朗读的要求也应不断提高,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这种梯级式的安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时,要重视朗读,并注意朗读的不同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以《教师教学用书》为指导,有“法”可依

这里的“法”指的是方法、理念或建议。《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身是《教学参考书》,从“参考书”到“用书”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内涵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本书准确地诠释了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等,特别是其中的“教学建议”更是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作为语文教师,正确使用《教师教学用书》,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所教教材的内容、本年级的阶段目标和重点难点,包括每单元的主题,每课的主要内容,课文的表达方法、编排目的,以及教学案例等,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它是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解读教材的首选用书。

三、以“导言”为训练点,解读好教材

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充满着情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每一个单元又有各自的训练目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将主题式单元教学从“篇”的教学转移到“整个单元”,让学生在主题单元学习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导言”所呈现的就是本单元课文内容的特点和训练目标。

那如何以“导言”为训练点,解读好教材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共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导言”这样呈现:“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这其中的最后两句话就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

首先,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关注这三篇课文各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特别是“怎样写”,比如《长城》按照“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具体写了长城的长、高大坚固,修筑长城的艰难以及长城是个伟大奇迹。《颐和园》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呈现,条理清晰,前后呼应。《秦兵马俑》运用说明、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向世人展示了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以及栩栩如生的动作神态。其次,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要把“导言”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制订,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最后在教学流程中要有建构达成这一目标的方法。

四、以教材为载体,解读体现层次性

面对着一本崭新的教材,我们如何将它“化整为散”,又“化散为整”呢?这就需要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结合教材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1.读出课文写了什么。初读是整体读,形成感知和印象。这一遍读很重要,尽管是框架式的,也可以说是粗略的,但文章的轮廓已经在阅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也能为下一步“化整为散”作准备。

2.研究课文是怎么写的。在第一遍读的基础上再读,就是细读。目的是筛选,比如,厘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观察方法等。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为例:(1)初读课文读准“唱和”的“和”,“汩汩”第一个字的变调;读懂文章的相关词句,像“啊,老桥,你如……”“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细读课文,了解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读懂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作者与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3.思考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一步是教材解读的又一次提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山中“朋友”的特点及访友的过程,但编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这样写的好处。“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当我们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除了出现“我”跟山中“朋友”打招呼的情景,还要明白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解读教材时应该做到的。

《鲸》是一篇说明文,第1自然段这样写:“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我们读了这段文字第一印象就是鲸的体形很大;接着再读,会了解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实例的说明方法;最后,深层次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使读者对鲸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也使得叙述更加准确、清楚。

以上三步解读教材,第一步突出的“整”是教材的轮廓,第二步“散”是思路、顺序、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指的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五、把握练习题,以“题”解读

课后练习题体现着课标的要求、单元训练的目标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但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后练习题的存在,解读教材时没有关注,造成课堂上重点、难点不突出,和教材的实质内容擦肩而过。

那么,该怎样关注和落实课后练习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课后练习题对应的“点”,这个“点”可以是课标中的某一要求,也可以是单元导言中的训练目标。

《穷人》的课后练习题:“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2.从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3.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积累习作素材)

《风筝》课后练习题:“1.我要认真读课文,读出‘我们’心情的变化。”(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文写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语句,体会体会。”(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3.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长城》的课后第3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本题是针对“导言”中“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设计的。

2.课后练习题既是题,又是目标。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先要关注到这些题的内容,思考它体现教材的哪一点,进而制订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达成。

比如,《穷人》课后第1题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2题也是一个教学目标:抓住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其实,该题也是课文的难点。

《风筝》的课后第2题,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可以制订这样的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句子,体会作者不同的心情以及表达的情感。

3.课后练习题涵盖着学生能力的培养。《穷人》课后第1题的设计意在加强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第2题是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对人物的评价能力;《长城》课后第3题可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风筝》课后第2题是初步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课后练习题是我们解读教材时的“点”,不能就题解“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引导学生向教材的纵深处迈进。

尽管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但在解读教材中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关注“语用”,少纠缠内容。

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仍然在课文讲了什么上下工夫,或者在人文上深挖洞,忽视了对文本表达方式的重视与挖掘。阅读活动的“根”是语言运用,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表达的秘妙。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致力学生“言”“意”兼得的预设程序,真正让学生在学习文本表达方式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鲸》是一篇说明文,编者的真正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而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知道。

其次,设身处地关注学情,以“情”定教。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设“生”处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发展需要去权衡取舍,即多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的可接受度。但在有些课堂上,教师引申的内容太深,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或者远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草船借箭》是一篇小说,教学这一课不免要介绍诸葛亮和周瑜,而关于这两个人物的内容又很多,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多过深地去介绍或评价这两个人物,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因为学生需要接受的内容太多,那样会远离了他们的发展区,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有效地取舍。

再则整体上考虑,避免断章取义。

面对丰厚而深刻的课文内容,教师应进行整合与重构。实现问题和结构的优化,才能做到真正解读教材。

《桃花心木》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前13个自然段写了桃花心木苗和种树人,只在结尾的3个自然段才点明文章的主旨,所以从整体上看文章是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解读教材时,把前面部分的“桃花心木苗和种树人”和后面的“种树人”进行联系和重构,整合成“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猜你喜欢

导言课后练习课文
专题导言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更 正
背课文的小偷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导言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背课文
略论湖湘诗歌史上的近现代女诗人—— 《湖南女士诗钞》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