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0题谈起
2018-01-24程淑贞
文|程淑贞
一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套卷20题,无一例外全都考查了语言的得体。全国1卷考查口语和书面语体的匹配问题,全国2卷考查语义的准确、色彩及语体风格,全国3卷考查谦敬词的得体运用及语体风格。以上三个题,不仅考查知识点相近,而且都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材料,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典型任务,很好地体现了修订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精神: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设置真实情境,考查典型任务。而通过语体风格的考查,更是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放在了重要位置。
山西省使用的是全国1卷,试题如下: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给出的答案示例中,“堵住”“管子”“换掉”“打算”“正遇上”分别需要改为“堵塞”“管道”“更换”“计划”“正值”。
这个题看似简单,实际上考生得分率很低。阅卷结果显示,有一大批考生没有成绩,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失分原因:
1.因错别字造成失分。例如将“正值”写成“正直”“正职”,“更换”写成“根换”“更唤”,“恰逢”写成“洽逢”“恬逢”,等等。
2.生造词语。例如把“堵塞”写成“塞堵”,“管道”写成“导管”,等等。
3.没找对位置。又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改对了,但找的位置不对,例如答案示例应该是把“管子”改成“管道”,考生却是将“下水道”改为“管道”;二是找的位置不对,改的也不对,例如将“施工”改为“换管子”。
4.修改后改变了原意。例如将“换掉”改为“维修/改造”,改变了原意,因而失分。
5.修改后出现了语病,使得原文语段无法连贯起来。例如本来应该是把“正遇上”改为“正值”,但考生却是将“遇上”改为“正值”,这样原文就成了“正正值”。
6.修改后仍是口语。例如把“正遇上”改为“碰巧为”“正赶上”,等等。
7.审题不过关,阅读思维能力欠缺。题干要求是找出五处不符合书面语体的内容,并加以修改,而相当一批考生答的是应用文格式的修改。
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尽管考生失分原因很多,但不熟悉口语词汇特点、找不出要修改的内容或者找对了改不对的考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究其根本,和我们教学中长期以来忽视口语交际教学、忽视语言和生活的联系不无关系。
二
2017年版新课标非常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课标学业质量标准中,关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四级质量水平描述说道:“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上都是课标新增加的内容。修订内容的增加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信息化时代对于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信息交流使得口语交际用语显示出越来越重的分量。听说读写本是语文的根本任务,然而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不仅教学观念淡薄,教学内容也是空洞乏味,多是理论上的条条框框,实践很少,技能训练、教学评价更是远远不足。
很显然,作为高考依据,新课标对2018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给了中学语文教学正确的导向。高考20题的出现,其实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重视口语教学,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生活用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是迫切的任务。
如果不能真正掌握口语表达用语,并学会辨析不同的语体风格的用语特征,那么课标所规定的高中毕业生要“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就不能落到实处。
关于如何将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口语交际用语的教学落到实处,笔者另外再行讨论,在此只就高考情况谈谈口语交际用语词汇的辨析问题。
不仅是学生,即便是老师,如果不专门搜集资料,对于如何区别口语和书面语,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口语是日常交际用语,人们习惯于把用于口头交际的词汇称为口语词汇。口语词汇比较繁杂,类型多,差异大,缺乏规范性,因此难于驾驭,但只要留心关注,还是可以找到规律的。而且高考涉及的口语词汇只可能是基本的、常见的,并且相对规范的。
一般常见的基本规范的口语词汇带有一些区别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类:
1.带“子”“儿”“头”词缀。“子”“儿”“头”在汉语中是很活跃的名词词缀,它们附着在词根后面构成大量的口语词汇,尤其是“儿”化词语,只会出现在口语中。例如:管子、袋子、套子、底子、脖子、桌子、刷子;头儿、官儿、花儿、玩儿、门儿、盆儿、信儿;老头、上头、日头、年头、念头、浇头、准头、赚头,等等。2018年高考全国1卷就考查了“管子”。
2.带动词词头“打”。“打”作为动词词头,没有实在意义,但在汉语中有很强的的构词能力,由它构成的口语词汇很多,例如打算、打坐、打探、打听、打量、打断、打扮等等。其中“打算”出现在全国1卷,“打探”出现在全国2卷。
3.双音节词中,有一个是轻读音节。口语词汇中有很多双声词语,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吓唬、搅和、窟窿、耳朵、嘴巴、快活、脑袋、商量、被卧、把式、撺掇等。有的词语的轻声还带有区别特征,例如:兄弟,当读音是 xi侪ngd佻时,指兄和弟;当读 xi侪ngdi时,指弟弟。
4.带动词补语表示动作完成或达成某种效果。现代汉语口语词汇以双音节词语居多,有的单音节动词带补语构成双音节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者表示出某种表达效果。例如堵住、换掉、等着、躲开、赶巧、碰见、拿下、遇上等等。
5.带修辞成分。很多汉语口语词汇,借用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修辞方法构词,从而使词语在命名和表意方面更加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例如变卦(喻改变主意)、挂钩(喻互相联系)、扯皮(喻无原则地争论纠缠或推诿责任)、折腾(喻没事找事,反反复复)等等。
6.用委婉方式表示忌讳之事。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含蓄,对一些不好的忌讳的事情往往不肯直说,而用其他词语代替。例如挂花(指负伤)、解手(指上厕所)、寻短见(指自杀)、发福(指身体比以前胖)等等。
7.非正式的名称,也就是俗称。例如知了(蝉)、蛐蛐(蟋蟀)、西红柿(番茄)、葵花(向日葵)、蛤蟆(青蛙)等等。
8.双声叠韵词语。汉语口语中有很多双声叠韵词语,例如担待、唠叨、疙瘩、葫芦、糊涂、亲戚、邋遢、啰嗦、呼噜等等。
当然,还有一些熟语、惯用语,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翘尾巴”“打圆场”“吃小灶”等,都是非常形象的生活化交际用语,是口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