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声乐课堂教学的成效性

2018-01-24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母音气息因材施教

□黄 珣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门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史类的大班教学模式,它在考虑学生的“共性”的基础上,更需要着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声乐课教学中,要达到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的目的、就要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性。

声乐教学的独特性在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声乐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声乐演唱共性的烘托下,每个人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课堂时间短暂但任务重,要对学生起到引领、指明方向的作用,所以能否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直接决定学生的演唱水平。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尽快进入状态

学生的状态往往不够稳定,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发声状态还处在构建之中,腔体、气息等都还没形成肌肉记忆力。更重要的是,一些学生比较慢热,原因可能是性格内向,又抑或是害羞、放不开,所以在上课时表现得身体僵硬、紧张,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尽快地积极起来,可以采用一些方式,比如:发声前先活动身体,歌唱时,除了控制气息的横膈肌、腰腹肌肉等外,还有其他器官,如手臂、肩膀等,都要呈放松的状态,合理地活动一下,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又放松了身体。不仅是学生,老师更要在开始进入课堂时准确快速地进入状态,迅速转变到教师的角色中去[1]。

二、发声练习和歌唱结合起来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先进行发声训练,再演唱歌曲。笔者认为,练声不应只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简单的“热身”“准备”“开嗓”的作用,它应当是演唱歌曲前具有目的性的练习,是要为歌曲服务的,简单的旋律可以提炼歌曲的技术要点。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他们首先要能保持打开的状态,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该歌曲里面含有大量的“u”母音,几乎每一句的结束字也都落在“u”母音上,那么教师在本堂课给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时,就应当以“u”母音为主,在“u”母音练习后,在适当增加与其他元音的连接转换练习。进入歌曲演唱后,学生出现某些唱不好或不好唱的句子,仍然可以用练声的状态来带,教师可引导学生练一句,唱一句。再如,学生演唱赵季平的《幽兰操》这首歌曲时,它的旋律缓慢,韵味悠长,对气息的要求较高,教师在练声环节就可选择较慢、较长的练声曲,以达到对学生的气息的支撑训练。《幽兰操》的第一句,“兰之猗猗”的“兰”,是一个上行四度的旋律跳跃,学生在演唱时容易位置不稳,气息随音高一起往上浮,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唱单独的“a”元音,以上行四度模拟练习,再带入歌曲里,唱“兰”字。这样学生能体会到发声训练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学会稳定状态,进而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歌唱。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练声与唱歌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它们不是绝对的先后顺序,而应当是相互融合的[2]。

三、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件独立的乐器,他们的先天嗓音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导致基础不同,甚至于知识构造、思维模式、音乐素养都不尽相同。无论是我国的孔子,还是西方先哲苏格拉底都曾在论述教育方法上或多或少地提到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是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拔高教育,对相对的弱项进行补充教育;二是指在教育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并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反思,意识到学生的优缺点和可能的发展潜力。在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之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保证学生在整体向上发展之中,能保留个性的特征。只有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特点,才能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方向,知道学生的学习计划该如何制订,该如何执行,学生与教师之间才能构筑起互信互助的新关系。

声乐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授业解惑,学生吸取养分。但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和教师各有个性,如何将各种各样的个性完美地和谐统一,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革与创新,通过吸取优秀经验、不断尝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性,提升声乐教学水平,以求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母音气息因材施教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自然的气息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春的气息”
声乐演唱高音机能变形的必要性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