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校史在推进高校思政建设中的传播初探
——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

2018-01-24沈红雨

关键词:文理学院校史绍兴

沈红雨

绍兴文理学院档案馆

1 前言

口述校史是学校历史的重要记录,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口述史价值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口述史料进行抢救整理。通过口述者的讲述,找寻院校记忆,挖掘校史故事,传承学校文化,书写名师传奇,使口述校史工作在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校园教育中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四存园的故事讲述的是1944—1949年绍兴文理学院前身(绍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艰苦办学的历史,但这些70年前的口述回忆史料支离破碎,记录的也仅是个人的“微观史”。作为一所地方性百年高校,这段在烽火年代艰苦办学的历程弥足珍贵,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要让这些躺着的史料走进大众的视野,具有当下性,成为一部知校、爱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片,必须在叙事方式上下功夫。绍兴文理学院以纪录片《四存园的故事》为题材,在口述档案的叙事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口述校史的叙事创新

2.1 深掘史实,共现家国记忆

“四存”二字,出自清初教育家颜元的述著《四存编》,“四存”即“存性、存学、存治、存人”,意在倡导“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为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四存园的故事》追根溯源,从“四存”二字引出话题,以典故展开故事。在60多位受访者中,该片选择了有代表的4位人物为主线,分别串联起不同时期的碎片记忆。他们分别是军事科学家、美术教育家、民俗学家及全科教师。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富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对家乡有深厚感情,特别是对抗战时期在“四存园”艰苦求学的那段经历刻骨铭心。

1944年2月,学校迁徙到稽东南山村任家祠堂办学。谈起这段时期的经历,片中人物回忆说:“早上吃点盐下饭,十个里面有九个得过抖抖病。”“有时候到半夜里他们吹哨子,说是敌人来了,我们半夜里往山上逃。”这充分说明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不受欺侮,彰显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全科教师的故事从一本保存了55年的“家访图”展开,回忆他如何立志当一名老师,为什么在小学老师岗位上一待40年,教过音乐、美术、物理等多个学科。这些老先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丰富了学校档案史料,为校史的进一步完善、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多元开放,拓展叙事空间

口述历史过程的维度是时间性的,讲述者对这些事件的回忆,以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和地点则是空间性的。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纪录片《四存园的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首先,充分利用口述记录,先声夺人。在追述民俗学家对地方民俗与戏曲事业的贡献时,《四存园的故事》通过戏曲表演者对一种沉寂半个多世纪的地方戏曲“目连戏”的重新挖掘,并将其搬上舞台,使其大放异彩这一事件,引出的身残志坚民俗学家为挖掘和保护绍兴方言及地方剧种做出的杰出贡献。

其次,从史料中挖掘有价值线索,并将其可视化。在讲述已故美术教育家的篇章中,我们发现,老先生因医疗事故已不幸逝世。家属按其遗愿将3万元抚恤赔偿金全部捐给他的母校——绍兴文理学院。于是,我们从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入手,寻找并采访了当事人,并进行记录,不但还原了事件的真相,还进一步挖掘出一位勤奋好学、可亲可爱,在绍兴美术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老先生。

最后,为强化那个特定年代与特殊环境,《四存园的故事》还采取了学生合唱当年校歌,并与片尾字幕结合在一起,锦上添花的处理方式,强化了本片的艺术魅力,大大拓展了叙事空间。无论是解说、口述现场声还是音乐等,在叙事中都采取了开放性的结构,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2.3 交叉剪辑,呈现史实魅力

真实性是档案的根本与生命力。然而,档案本身是枯燥的,即便是鲜活的口述史影像,也只能是受访人对某个事件单一的片段记忆。如何让这些单调的口述记录呈现出良好的传播效果,成为与公众档案沟通的桥梁,叙事是关键。《四存园的故事》在尊重史实的同时,有效地使用了交叉叙事的表现手法。

首先,围绕主题,交叉结构全片。《四存园的故事》把事件时间主要集中在1944—1949年,聚焦与“四存园”密切相关的人和事,采用以“历史”呈现“历史”的客观视角,保证了叙事的严肃性。因此,在人物选择上,《四存园的故事》分别选取了4位来自不同行业、兼有代表性的人物来结构全片,讲述这4位从四存园走出来的学子,如何践行“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经世致用”的人生抱负。

其次,诠释主题,交叉讲述故事。《四存园的故事》全片没有按时间脉络讲述故事、选择故事、展开情节,而是截取了最富特征的口述片段,如军事科学家的家国担当、美术教育家的学术情怀、民俗学家的身残志坚、全科教师的平易近人等,摆脱了口述史容易出现枯燥说教的弊端,使每一段落一个人物、每个人物一个小故事,前后照应,交叉互证。

最后,深化主题,交叉引述历史。《四存园的故事》是一部口述史,50多年过去,许多东西早已物是人非。如何更确切地回溯老先生们心中这段永存的记忆,使收集整理的档案真实可信?前期,我们对主题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了跟踪采访,对7200分钟视频、72万字口述文字资料、122张照片、14件实物进行分类比较,交叉对比,最后引述在片中。例如,为体现老师上课生动、因材施教,选取了他教《游击军》这首歌这一情节,课上,他用形体表现了游击队员在山上行进时的姿态,很形象。我们就理解了这首歌的节奏。“物理课上看到老师做的‘主流电动机’能飞快旋转,激发了我尝试去做的欲望。我的物理启蒙就是从那里开始的。”通过对不同内容与事件的交叉剪辑,表达的主题对象变得立体丰满了,摆脱了枯燥的推理与说教,实现了“叙事”和“故事”在片中的完美统一。

3 口述校史的传播效果

3.1 知校爱校,拓展了传统文化

作为新生入学后的始业教育内容之一,《四存园的故事》在课堂上播放后,许多新生被校友们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所激励,被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更为大公无私的忘我牺牲精神所感召,使百年地方性高校的文化传承得到了弘扬与光大。片中人物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与今后努力的目标。

3.2 春风化雨,树立爱国情怀

口述校史纪录片《四存园的故事》在校园内的有效传播,是绍兴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进一步拓展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四存园的故事》的传播,许多学生去了名人纪念馆,瞻仰伟人遗迹,重温烽火岁月。在那些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场所,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了解了绍兴。在学习了解革命前辈英雄事迹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提高了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激发了爱国热忱。

3.3 传承血脉,形成社会影响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部口述校史类的档案编研纪录片,《四存园的故事》在当地传播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校史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绍兴大闯关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黑夜的献诗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