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书画角度探讨东方风景文化的出现
——基于边留久的风景文化理论

2018-01-24

国画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山水风景文化

风景作为一个美学客体,从不是自然化的,而是文化性的。环境或自然成为风景的转化必须经过一个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过程。这一转化的过程就是“风景文化”出现的过程。法国学者边留久1对“风景”这一现象的出现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层面研究,给出风景文化出现的六个标准,并得出风景文化最早出现在中国这一重要历史结论。本文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字和绘画两个重要的文化传承角度研究东方风景文化的出现过程,总结东方风景文化出现的特征,为风景文化理论研究的东方部分提供更充足的论证。

一、“风景”与“风景文化”

“风景”(landscape)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欧洲,源于荷兰的法兰德斯画派,指代“画中风景”。2后逐渐被艺术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和建筑学等众多领域所关注。在风景文化的研究中,首先要明晰的概念就是“风景”与“环境”不同,或者说,从“环境”到“风景”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环境到风景的转化要经过一个审美过程,由审美的主体——观看者,按照观念中“美景”的标准,从环境中选择出来。因此,环境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而“风景”则是一个美学客体。参考贡布里希在艺术审美和知觉心理学方面的“构建主义”的相关观点:风景的审美价值并非一个景象所先天具有的——它并不是景象的“本质”,而是感知者所“构建”出来的。3而这个审美过程则恰恰与风景文化关联匪浅。对风景的审美会受到文化的渲染和影响,且同时产生大量的文化成果。

边留久先生从哲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风景”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认识论研究,并提出了“风景出现”的六个标准:

1.一种赞美某地之美的文学形式(口头或书面);

2.娱乐性花园;

3.以获得优美风景为目的进行规划的建筑;

4.描绘环境的绘画作品;

5.一个或多个可以表达“风景”之意的词语;

6.对“风景”的明晰思考。4

在这六个标准中,标准4即出现单独描绘自然环境的绘画作品,标准1、5即在文学领域对“风景”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认知,而标准6则是判定风景文化出现的最重要一点。边留久先生也在其《风景文化》一书中提到:“风景文化对于有关风景的思想而言是首要因素,这就是风景的深意。”5文字和绘画作为文化传承的最重要方式,是记载风景思想的重要载体,在研究风景文化方面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最能找到标准6即最重要的标准——“关于风景的明晰思考”的证据来源,因此,从此两点入手探究东方风景文化的出现具有充足意义。

二、东方风景的出现

在研究了大量中国艺术、宗教和人类学资料后,边留久先生得出结论——风景最早出现在中国6。因此,研究东方风景文化的出现是风景相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东方的风景思想萌发于先秦时期,初步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其核心思想来自受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的“山水”思想。“山水”就是最早出现的东方“风景”概念。

1.从文字角度看东方风景文化的出现

根据目前可见的史料记载,描绘自然事物的词语很早就出现了。“山水”一词是最早出现的具有“风景”含义的词语,也是中国古代众多风景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在先秦时期,“山”和 “水”两字几乎不会组合出现。从孔子的“山水比德”到庄子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山”和“水”的元素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文学精粹中,并通过借景抒情等手法,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第一个将“山水”作为一个词并使用在诗句中的是西晋诗人左思7,他在《招隐诗》中写道:“山水有清音。”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山的流水的声音本身就是一首乐曲。”却仍可从此句中看出左思已经开始尝试从美学角度感知环境。

真正满足标准5的是东晋永和九年(353)著名的兰亭集会。王羲之广邀好友,会聚兰亭,流觞曲水。“山水”一词以“风景”的含义大量出现在此次聚会的多首诗词中。如王徽之写道:“散怀山水,萧然忘羁。”和孙统写道:“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由此可知,兰亭会时期,周边的自然环境就已成为风景进入士大夫的视野。将这一过程更加明确提出的是“山水诗人”谢灵运。他在长诗《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中大量描写了风景之美,并在最后几句“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辩?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中说到美并非自然本身,而是观察者欣赏自然的情感。他不仅将风景的情感记录下来,还明确地提出“情”“赏”“美”三者在风景体验中的逻辑关系,即带有感情地欣赏某物才使之成为美景。

2.从绘画角度看东方风景文化的出现

从上文中可知,东方的风景审美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水审美”。而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风景描写也是从山水描写开始的。尽管山水植物的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两汉时期也随着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被冲破,玄学思潮兴起,史学公认的山水画家顾恺之出现。虽然其作品《雪霁望五老峰》作为相传最早的独立山水画早已失传,但从其画论《画云台山记》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画作中的风景描绘构思甚多,着墨甚多,如“山有面,则背向有影”等文中具体的描写和顾恺之一贯绘画之“实对”态度,所以其在文中所言应皆为顾恺之对风景的仔细观察。更兼其中有喟叹之言:“所以一东一西而下者,欲使自然为图。”从文中此句可以看出,自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被顾恺之渴望描绘,因此顾恺之是第一个独立审视山水风景的画家。而山水画真正作为独立画派从传统人物画中脱离出来的时刻也正是风景作为真正可欣赏之物出现在画家眼中的时刻。

第一个对“风景”进行真正思考的人是宗炳8(375—443)。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到:“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宗炳已经开始将“山水”作为有“灵”之物进行审视,而这种看待山水的角度正是边留久先生所一直强调的对于风景的思考:环境在拥有物质实体的同时也拥有了精神效用。美学研究中一般用“畅神”来形容宗炳理论中山水之美对人心绪的触动。虽然从文中看来,其精神效用多是托身与对道教思想中“自然之道”的追求,并受先秦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较重,但这同时也反向证明了宗教对东方风景思想的出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东方风景文化出现的特征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最早出现风景文化的国家,有别于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才伴随人文主义觉醒开始的,将自身与外部环境剥离才出现的独立审视自然的二元性风景思想,东方的风景思想是内外融合的,从道儒经义中升华而出的。具有以下特征:

1.风景文化出现之初的宗教性

东方风景文化是诞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大的时代和思潮下,脱身于老庄思想和儒家哲学影响下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因此,无论是谢灵运还是宗炳,对于山水的最初理解都是类似于之前文学作品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是为了“比”“兴”一样,皆为“寄情”而来,将现世中的山川风景类比于玄道传说中“仙山仙水”的神话世界,达到“以形媚道”的目的,表达对出世、自然的向往。

2.风景文化出现之初审美人群的甄别性

与文化总是在上层社会中传承的惯性相一致,风景的思想也出现在当时社会的士人阶级中。正如边留久先生所提到的“谢灵运原则”所言:拥有卓绝的品位是掌握风景的关键要素,且需要预先排除那些使风景成为可能的大多数人的劳动。9正如《世说新语·栖逸》篇写道:“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徙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山水游赏审美的人须具两个条件:一是胜情,二是体便。所谓“情用赏为美”,普通的平民沉沦于生存之艰辛,并无“赏”之精力,也无“赏”之心态。因此,对于“风景”的欣赏与思考开始于有闲的士人阶级也就不足为怪了。且文化的传承总是自上而下,杰出人物所具备的高雅品位必然引发下一阶层对上一阶层的模仿,最后普及到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从现有的文字和绘画可考文献来看,东方的风景文化是萌发于先秦时期,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和复杂的朝堂时局影响下的对入世为官失望的士人有闲阶级对“山水”——这一物质环境进行的观察和审美。在经过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过程之后,形成的具有明显东方文化特征的风景文化。

注释:

1.[法]边留久(Augustin Berque),地理学家、东方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是令“风景文化”重获新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1991年当选欧洲研究院院士,著有多部论著并多次获奖。

2.鞠熙.艺术化的风土与人化的自然——反思法国人文景观学[J].民族文学研究,2011(03):133-139.

3.马尔科姆·安德鲁斯,戴小蛮.大地成为风景与风景进入大地[J].新美术,2004(04):4-28.

4-6.[法]边留久(Augustin Berque).风景文化.张春彦译[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53,55,66.

7.左思(约250—305),字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等。

8.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著有《画山水序》。

9.[法]边留久(Augustin Berque).风景文化.张春彦译[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53,55,66.

猜你喜欢

山水风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谁远谁近?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山水》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