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对策探讨

2018-01-24张勇贝雪芳卢王印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小种叶枯病病菌

张勇,贝雪芳,卢王印

(衢州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 衢州 324000)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是由水稻黄单胞菌致病变种水稻白叶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该病菌以暴风雨、灌溉水和种子调运为媒介,经水孔、伤口或根部等部位侵入维管束进行繁殖及扩散,最后经木质部蔓延到整个水稻植株[1]。白叶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孕穗期最为严重,主要为害水稻叶片。该病害发生时,造成水稻叶片干枯、秕实率增加、米质松脆以及千粒重降低,产量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2]。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浙江省各地呈现扩散蔓延之势,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针对当前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形势,根据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从各发病影响因素出发,分析探讨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控对策及技术措施,以期为该病害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1 发生情况

1.1 病害发生呈现再流行之势

浙江省是水稻白叶枯病的常发流行区,历史上几度流行成灾,造成水稻产量的重大损失。20世纪70—90年代,浙江水稻白叶枯病常发生流行,为害损失惨重[3-4]。随着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对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关键期的综合防控,该病发生面积逐步下降,发生为害减轻[5]。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该病一直发生较轻,差不多沉寂了20年[6]。

近年来,浙江部分稻区白叶枯病发生严重,呈明显上升趋势[7]。2014、2015年晚稻后期发病点多面广,温州鹿城、平阳,台州临海、温岭、三门、仙居,宁波宁海、象山、鄞州,舟山定海,绍兴柯桥、诸暨,金华永康、武义,丽水莲都,衢州衢江,杭州江干、桐庐,湖州南浔,嘉兴海盐等地发病较重,部分田块产量损失在50%以上,甚至绝收。其中温岭市2014和2015年发病面积分别达2 000和4 270 hm2,是近期该地病情最重的年份[8]。水稻白叶枯病在衢州市呈逐年上升势头,发病面积不断增大,发生区域由衢江老病区向周边地区扩展蔓延。衢州2016年发病面积600 hm2,发病水稻品种主要有中早35、中早39、甬籼15、中浙优10号、甬优15等;2017年发病面积上升至1 000 hm2左右,发病水稻品种主要有甬优1540、晶两优华占等,部分田块水稻减产30%~50%,严重威胁到水稻的安全生产。

1.2 病害再流行原因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又在上升抬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对水稻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是气候条件剧变。灾害性天气尤其是台风暴雨等频发导致水稻病害发生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加大。二是种子的调运频繁。从病区盲目调种,使得带菌种子进入本地,造成新病区不断出现。三是菌源的逐步累积。稻谷收割后遗留田间的病稻草、稻桩等未及时清理,病田未开展土壤消毒处理,多年下来致使田间病菌大量积存,为病害发生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条件。四是水稻品种布局不合理。农户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乱,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引发了病害发生和流行。五是田间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生理小种的变化与栽培水稻品种的变化有关,多年大面积种植携有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可促使病菌产生新的优势小种类群,致使原有水稻品种抗性丧失。六是田间肥水管理不当。田间漫灌、串灌以及水稻生长中后期偏施氮肥加重了病害发生[7-13]。

2 防控对策及技术措施

2.1 防控对策

根据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以病害发生的各个环节为切入点,确立“以分离鉴定当地生理小种为首要前提,清除病残体、开展土壤消毒为先决条件,合理布局抗病品种为工作中心,搞好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秧、做好秧田防护为关键环节,科学肥水管理为基础保障,加强病情监测、药剂防治为必要手段”为主的防控策略,因地制宜、综合防治,以降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风险。

2.2 防治技术措施

2.2.1 开展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水稻白叶枯病菌存在多个生理小种,不同生理小种的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白叶枯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也各不相同,且随着时间延长各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也会发生更替演化。携有特定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在种植地是否也具有抗病表现,还需要接种当地优势菌株才能确定。因此,开展当地病菌生理小种分化、致病力测定及优势小种鉴定是利用抗病品种进行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的前提条件。

2.2.2 合理布局抗病品种

推广种植抗病良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有效的措施。从品种类型看,一般糯稻抗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如2017年衢州地区单季稻抗病试验结果显示,粳型杂交稻甬优10号白叶枯病抗性明显好于籼型杂交稻甬优1540。值得注意的是,品种抗性是针对病菌生理小种而言的,由于不同病区的病菌小种组成不同,进而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感反应也不同。因此,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高产抗病良种,尽可能压缩感病或抗性单一品种的种植面积,并定期有计划地更新品种,有利于持续高效降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为害。

2.2.3 清除病残体、开展土壤消毒

水稻白叶枯病可以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老病区以病稻草传病为主。据研究,重病田稻桩附近土壤中的病菌也可越年传病。在干燥条件下,病菌在种子中可存活半年以上,在病稻草中可以越冬存活。水稻收获后,病稻草、病稻桩以及田边杂草应及时清除,不能直接还田。避免用病草覆盖秧苗、用病草捆秧,以防病菌传入秧田,带入大田。对带病田块,可深耕灭茬,有条件的可实行水旱轮作,以降低菌源。对于病田及秧苗田,可适当撒施生石灰、草木灰或喷洒代森铵等进行土壤消毒。

2.2.4 开展种子消毒

种子带菌是白叶枯病发生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防治该病害的关键所在。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种子带菌率直接相关。严格执行种子调运的检验检疫制度,不得任意从病区引进稻种,并开展种子带菌率检测,搞好种子消毒,防止种子传病。种子消毒可选用85%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可溶性性粉剂300~5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500倍液等,浸种24 h,浸种后洗净再催芽播种[14]。

2.2.5 培育无病壮秧

培育无病壮秧,尽量采用旱育秧和半旱育秧。秧田选择地势较高、地面平整、排灌方便、远离病田的田块。避免用病草催芽、盖秧、捆秧。播种前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等工作,以提高发芽率和整齐度,减少种子带菌。抓好适期播种,要精确定量均匀播种。对秧田水肥实施科学管理,浅水勤灌,严防深水淹苗。开展秧田病情检查,做好秧苗三叶期及移植前的药剂防护,防止带病移栽。

2.2.6 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在施肥方面,要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在田水的管控方面,要浅水勤灌,适时适度晒田,防止串灌、漫灌,注意及时排涝,避免低洼积水。

2.2.7 适时药剂防治

加强田间病情监测,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田间病害药剂防效好坏,关键在于用药时期,一旦发现病情,应立即用药防治,严控病情的扩大蔓延。病害常发区在台风暴雨来临前后,特别是易遭洪涝淹水的田块,应进行全面施药1次。病害药剂防治每667 m2可选用20%噻唑锌悬浮剂100~125 g,或20%噻菌铜悬浮剂100~130 g,或20%噻森铜悬浮剂100~125 g,对水50 kg喷雾防治。一般需连续用药2次,即发病初期施药1次,7~10 d后再施药1次。

2.2.8 开展水旱轮作

水稻与旱田作物轮作,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生产潜力,也可降低土壤中病菌的存活量,减轻病害的发生。在病害发生区,可因地制宜,有条件、有计划地选择具有综合发展优势的水旱轮作模式,如水稻-油菜、水稻-玉米、水稻-豆类等模式。应注意的是,在轮作时要注重不同作物品性搭配、茬口衔接等,以提升水旱轮作模式的综合效益。

3 小结与讨论

近年来,在浙江省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呈“抬头”之势,发病区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对水稻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当前白叶枯病发生日趋复杂,防控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水稻种子调运频繁,监管难度加大,带菌种子引入新的致病小种,导致当地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强致病菌群比例不断升高;病区尚未找到可替代焚烧秸秆的有效措施,致使病稻草、稻桩大量遗留田间,为病害再次发生提供了传染源;高抗白叶枯病水稻种质资源匮乏,尤其是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重了病害爆发流行;田间病情监测预警技术手段缺乏,病害一旦出现扩展蔓延即为时已晚,药剂防效大打折扣;高效药剂稀缺,当前市场仅有2~3种主推药剂,今后药剂防治压力增大。

鉴于当前水稻白叶枯病潜在的流行威胁,病害发生区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病害发生规律和耕作方式等因素,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一套以“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清除病残体土壤消毒—合理布局抗病品种—种子带药下田—培育无病壮秧—科学肥水管理—田间病情监测—适时对症施药”为可操作模式的病害综合防控机制,在生产上试验示范并推广应用,以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

猜你喜欢

小种叶枯病病菌
山西省古交市大豆胞囊线虫新小种X12分布调查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病菌的克星
古田小种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