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乘彩云回故乡
2018-01-24张永权
张永权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的一生,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自打出身,就在故土扎下了深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命运怎样沉浮升迁,总会有乡愁伴随。乡愁在,根就在。甚至随着岁月的增长,乡愁还会更浓,寻根问祖的念头也就更加强烈。
已是古稀之年的我,自从11岁从后山乡完全小学毕业,考上万县一中,就离开了后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64年了,虽然没有真正回过那生命的衣胞之地,但我却一直记着我的生命之根,是扎在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桥亭区后山乡石桥村石坎垭的张家大院。我的灵魂从来没有离开过石桥村的石坎垭。
几回回梦里回故乡,我不知有多少次这样的梦境,灵魂被一朵美丽的彩云托举着,飘回到了后山那神秘的天空,俯瞰后山的桥亭老街,吊脚楼的木板房……新场古镇长长的石板街道,响着川剧高腔的古戏台,后山完小后操场的露天电影……石桥村张家院子朝门口下淙淙流淌的碧水绿波……石桥溪畔那些农家冉冉升起的炊烟……后山的铁凤山,总在我身旁高耸;后山的虾蟆石箭楼,总在我眼前屹立;后山的石桥溪,总在我心上流淌。梦中的后山,是乡愁的后山,灵魂之根仍是扎在衣胞之地的后山。
游子的乡愁从彩云之南,飘飞到长江之滨、浦里河畔,引发万州区作家诗人们的深深共鸣,也立即引起后山镇党委、镇政府的回应,于是化成了那千年古道古街对游子发出访问的邀请,欢迎游子回后山老家看看;后山的绿水青山也在深情呼唤,这里的青山早就举起了满山的映山红,欢迎游子回家寻根问祖;浦里河的流水,用涛声浪语谱成了情深意长的欢迎曲:石桥溪随着你的灵魂流向彩云之南,今天你真的乘着五彩的云霞,回来了,回来了!欢迎你回来成为石桥溪畔的一名普通村民,张家院子的新主人。
一
游子回来了,彩云缠绕着万达古道,这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托着我一步步向着铁凤山攀登着,攀登着……
古道悠悠,山路弯弯。这不就是我儿时从石坎垭走上古道,走进铁凤山树林的山路吗?记得我把那些枯枝树叶捡拾起来打成捆,用稚嫩的肩膀挑回石坎垭,晚上肩膀红肿起来,我轻轻哼着,被妈妈听见,她用热毛巾捂上,轻揉着直到我睡着。这也是我1954年从后山完小毕业,考上当时的省级重点中学万县一中,离开后山,走过的古道。那上30里,下30里的陡坡,居然没有难倒一个十一二岁的儿童。这当然得益于幼小的我经常走这古道山路捡柴炼就出的脚力。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徒步爬山涉水三天,深入到云南一个不通公路非常贫困的象图山乡生活。其间还要攀爬终年积雪、狂风可把人吹到半空、海拔3000米的雪巴山。和我同去的刚分来省文联的一个大学生不敢前往,便留在了县上。我几经风险,终于到达从未有省州干部去过的贫困村寨,最后写出的《在云南,有这样一个贫困山区》的报告文学,引起轰动,惊动省、州、县三级党政领导,还拨专款修通了到那儿的公路。至今那里的父老乡亲还经常说起我那时爬雪巴山到象图的情景,说起我用文学为山民鼓呼的作用,称赞我是一个有良心的作家。当时我想,要不是儿时在后山的艰苦生活和爬山下坡的锻炼,我根本无法走进那个极度贫困的村寨。我的根在后山,这根从小就扎得深,扎得牢,那怕当时扎得很苦很痛,却够我一辈子受用。
古道伸进云端,那是千口岩,好神奇的名字!的确,那一座座险要的陡岩,千奇百怪,如一头头怪兽,张着大口,要向你迎面扑来……险要之山岩,自然也有不少神奇壮丽的景象,成为古道的千古奇观。爬上虾蟆石,我儿时记忆最深的箭楼仍在山顶高耸着,那由坚硬条石砌垒成的石箭楼,四面的炮口枪眼,仿佛还在冒着硝烟。那门楣上的对联,仍依稀可辨:“雕楼拔地虾蟆石顶此为屏 峭壁摩天铁凤山眉都是画”,真是写尽了山峦叠障的神奇风光和此处的惊险。我凝视着那被岁月风霜雨雪磨损得有些摸糊的字迹,便移开视线,去观望四周风光,绿树青山仍是当年的模样,古道掩映在松林山花丛中,时隐时现,虾蟆石如蛤蟆的头从悬崖伸出来,望着这群在箭楼前观景寻古的人们,似乎禁不住要发出惊叹的呱呱叫声。楼下林中,还有一把石椅悬在半空,儿时父亲告诉我,那是王母娘娘坐过的神椅。诗人向求纬要我做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姿势,当一回神仙,给我拍张照片。由于神椅太高太远,摆弄几回,拍不出坐在神椅上的姿态,只好作罢。我等凡人岂能当上神仙?因遥望它又像一只大皮靴,又名靴子石,后山自然也有相关传说,说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老儿为躲避悟空的金箍棒,慌乱中跑落了一只靴子,便掉落在这虾蟆石丛林中的悬崖上了。这也是儿时我那当过中山女校校长的母亲,在对我进行人文启蒙教育时多次讲过的一个传说。后山,是天赐的文化之山,相关传说很多,由于风云变幻,时代更替,也不知今天的人们是否还知道这些很有文化气息的传说?不过,时代发展了,如今又有不少新事物,比如微信全民大普及,人们相互之间点赞,常用大姆指符号表示。那个石椅子、石靴子,人们说就像从拳头伸出的一个大拇指,今人便给它取了个时尚的名字:点赞石。天赐后山,天赐的文化后山。我的根在后山,这根从小就扎在后山文化的沃土上,扎在后山文化的厚土上。
视线从四周移回来,又停在箭楼上,石门对联的横批:“万户莫开”。箭楼建在这古道险要地段上,成为重要的攻防要塞。这使箭楼成了历史文化后山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是重庆市、万州区甚至大三峡的一件颇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记得小时上30里爬到虾蟆石,总会在箭楼下歇歇气才又去走下30里。这时父亲喋喋不休地说起古道、古箭楼。万县那时是下川东大三峡的一个大码头,是四川内陆经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出海之大港口,码头上各种物质堆积如山,船帆舟楫、轮船火轮来往如织。有了长江,有了重庆、万县这些大码头,四川出海也很方便。但那时四川的达县、城口及川陕边地,离长江很远,离大海更是遥不可望,为缩短其出海距离,早在明清之前,就从万县城经后山修了一条万达古驿道。川陕及后山特产,如桐油、柑橘、药材等,海内外货物,如盐茶、轻工用品,便经这条古道便捷交流。古道也成为那些挺而走险盗匪的摇钱树,虾蟆石常有土匪出没,抢劫过往客商马帮,便在清光绪年间修了这座保护商旅、防盗匪的石箭楼。箭楼立在高山上,箭楼立在历史的烟云中,也立在我幼小的心灵上。64年后再见虾蟆石古箭楼,千言万语化两行热泪,融进这为屏是画的丛林山峦中,灵魂仍在那数百年前历史的时光中飘游,不舍离去,在寻找灵魂中的深根。
二
游子回来了,乘着一片南国的彩云,飘落在故乡的那个名叫新场的古街上。我记忆中的新场古街,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两边商铺林立,麻辣小面、金黄麻花、红糖涝糟鸡蛋,诱人垂涎。一到赶场天,人们背着山货、牵着牛羊,从后山四方八面来赶场,长长的新场成了一条人挤人的河流。故乡的赶场,云南叫赶街,北方说赶集。都是农耕时代人们在山街坝场的一种物资交流。此时,我一头扑进后山古街的怀中。走上新场那长长的石板路,寻找历史留在那一块块石板上的某个痕迹。
场中青石板被踏磨得亮汪汪的,玉石般地闪耀着新场的古老岁月。
我骄傲,五千年中华文明这历史巨人,也在万达古道边沿的后山,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足印,新场,见证着后山的古老沧桑与繁华新颖。不可否认,新场就是古时万达驿路的一个重要驿站。那时的商旅从万州起程经万达路爬上30里山路到虾蟆石,再下30里过桥亭子到新场,恰好一天的行程。新场也就成了商旅马帮打间歇息的地方。那一个个被马帮踏凹的蹄印,在向我诉说着南来北往商旅的繁忙。可以想见,每到傍晚,进街的马帮,马鸣人欢,把新场搅成了个不夜之场。清晨,驼铃声声,随驿路北上远去,新场才安静下来。眼前街边那些长满青苔、结着蛛网的木板老屋,不就是当年的马店旅馆、酒楼茶馆、杂货店、中药铺、铁匠炉、小面馆、麻花店、烤酒房吗……戴着瓜皮帽的马哥头,在酒楼品着后山酿造的包谷高梁酒,吃着浦里河的野生鱼,还时而和陪酒的ㄠ妹调笑几句荤段子,欢笑声不时溢出酒楼。穿长袍马褂的乡绅,在茶馆品享着后山铁凤山中的野生茶或是马帮运来的云南陈年普洱,听看卖艺父女的清音小曲,不时丢去几个铜板小钱。要是满足了点唱的黄歌俚曲,高兴了也会赏一两块袁大头的。而从山下来卖山货、柴火的穷人,大多衣衫褴褛,卖几个小钱也舍不得去吃碗小面、买个麻花、包谷粑粑。省下来称几两川盐,也就心满意足了。十冬腊月也常有在墙边街角冻死的乞丐和穷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历史上新场的情景。逢年过节,后山新场,热闹非凡,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十五天的大年,新场街上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火红对联贴起来,浓浓的年味,浸润着新场的家家户户。记得到正月十五夜,新场还要耍火龙。不知是谁的手艺,那龙头扎得威武雄壮,和一节节龙身龙尾用画满金鳞的红布连接起来,其工艺十分精美。正月十五夜我随大人去新场看过耍火龙的隆重年礼。几十米长的金龙在红灯笼的映照下,金光闪射,豪华壮丽。随着龙头的引领,变化着腾空、卧槽、弯曲、飞跃、缠绕、前行的各种动作姿态。到高潮时,一串串鞭炮丢向金龙,如排炮惊雷响彻新场的夜空,鞭炮在耍龙人的头上身上脚下爆炸,玩龙人全然不顾,继续着他们跳跃挥舞的各种技艺。玩到高潮时,那称之为万花筒的数十个火药筒点燃后,一齐朝着金龙喷射,在金花怒放之中,金龙顿时变成了火龙,龙身被烧成了千疮百孔,耍龙者的背心短裤也被烧得千疮百孔。肯定他们也会被烧伤。黎明之前,那伤痕累累的金龙,在场尾空地上,点上大火,于鞭炮声中化为灰烬。故乡的元宵节就在火龙腾空中结束,预示一个龙腾虎跃的美好之年开始了。新场正月十五耍火龙,我认为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一种龙文化,是我们这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精神的瑰丽绽放,是后山悠久独特历史文化的典型表现。这在后山新场传承了千百年的龙文化,若是今天已经失传,最好到民间去寻访一些古稀老人,把它发掘出来,去粗取精,加以保护,甚至可以成为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晨,田野的蛙鸣与布谷声唤起一轮火红的朝阳,年轻的后山镇党委书记谯模和镇长陈泓宇带领我们在新场感受一个古镇的时代变化,那些新建的高楼和小超市散发出新鲜的时代气息,仍掩盖不住古道古街的历史沧桑,铁匠铺的铁钻子立在门前显得孤独而耀眼,那些手工打制的锄头、菜刀、火钳、锅铲、剪刀、铁锹等生活用具如今已很难见到。在后山一带做扶贫工作的陈斌介绍,这些手工作坊打造的生活铁器,虽然原始,仍受到后山人的欢迎,甚至还卖到了大上海和国外呢。更让我眼晴一亮的还有编制精美的棕蓑衣、竹斗笠挂在手工作坊老屋的墙上招徕顾主。酿酒作坊那一个个巨大的酒窖土陶罐,虽然用陶泥密封着,仍有一种特别的醇香飘溢进清晨的空气中,让我沉醉。麻花是后山新场的传统手工生态食品。我儿时在后山新场读小学时望见它就想吃,却没钱买来享用,便把口水咽进肚里,只好恋恋不舍走开,成为记忆中的精神享受。此时看见一家做麻花的作坊早早开门,一对陈姓中年夫妻坐在案前,穿着干净整洁,男人精壮,女的漂亮,显得和美恩爱。他们灵巧的双手把那揉捏好的一条条麻花面,如耍魔术般地,绕成了工整秀气的手工麻花,摆放成整齐的队列待炸。那些炸好的麻花金黄油亮,芳香扑鼻,诱人食欲,一箱箱地堆放在屋中。我问这对恩爱夫妻,这手工麻花和机制麻花有什么不同?男人说,机器做麻花快捷省力,手工麻花讲究的是生态制作,工艺精细。女人说她家麻花特别注重原生态制作,面粉用的是后山土生传统小麦,油脂是未经提炼过的菜籽油,用土制红糖反复揉捏,手工细绕,为使麻花香脆就是在水中浸泡也不变形,他们家还有些祖传秘方传到今天。每一个麻花都要条干均匀,大小一样,看起来就像一个艺术玩具。下锅油炸,火候是关键,时间不多不少,才能炸成黄亮的红糖本色,口感香甜酥脆,让人一看就想吃。她说着正拿出一袋新炸好的麻花,让我们品赏,的确好吃,她说的没有夸张。后山镇的笔杆子郭德萍女士告诉我们,后山手工麻花,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炸麻花,那时新场街上,几乎家家都在炸麻花。端午吃麻花也成为后山农耕文化的一个传统。于是后山镇还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举办麻花节。其间沿着万达古驿道和新修的柏油马路,人们从万州城赶来,从重庆市赶来,从开州赶来,从荣阳赶来,从四川省开江赶来,从湖北省恩思、利川赶来……后山麻花节成了三省市人民的友好大聚会,大交流。人们感受着后山美丽的生态山林景观,走进万达古道的历史烟云,品尝后山手工麻花的神奇工艺,享受着农耕文化的生态美与自然美。有的还到附近的池海生态湿地公园去垂钓观鸟戏水,放松一下半年辛劳的心态,好回去投入下半年更加繁忙的工作。人们赞扬,后山麻花节,是美食文化的节日,是生态文化的节日,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节日,这个节日选在一年之半举行,选了个好时辰。
过去我一直想,我的家为什么叫后山?那几乎和万达古道同年的新场,已有千百年岁了,为什么叫新场?这当中到底有什么文化渊源?可以肯定的是,因为这里到处是山峦叠障、崇山峻岭,这个字一定要有个山字,而这些山岭把我的故乡和万州古城隔开了,一道铁凤山,一座虾蟆石,横亘在万州与我故乡之间,我的故乡就在万州古城的这些山之后,顾名思义便取了个后山的名字。中国的地名文化,大多是形似加神似的结果,这后山的名字自然也符合这种文化精神。而新场,在我这次的寻访中,从弹子镇人的口中知道,原来他们有个叫黄龙场的地方,也是万达古驿道的驿站,清末一场大火把黄龙场化为灰烬,后来人们选址重建驿站选在了后山,因是新建的驿站,便取名新场。也许这就是新场的来历。但我认为它叫新场,还有一种寓意,具有更深的含义。弃旧图新,新陈代谢,不断创新,向前发展,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能够保持活力,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精神源泉。万达古驿道上的新场,我故乡的新场,不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美好象征么?新场,那怕已经有了几百岁上千岁,它永远都是新的。这既是不忘初心的名字,也是继续前进,继往开来的名字。我的根在后山,扎在后山深厚的文化土壤上,让我的每步足迹,都带着后山不断创新的文化气息。
三
游子乘着美丽的彩云回来了,从后山新场,飘进后山中心小学。这里是我文化之根的又一沃土,这里是给我心灵播下了第一颗文学种子的地方。
面对眼前那座崭新的教学楼,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欢迎我回母校的电子标语,又让我感受到母校呼唤学子的亲切。哪里是我儿时上课的教室?哪里可以寻找到记忆中的一句话或是一砖一石?啊,那立在教学楼和新校门之间的老校门还保留着,整条石柱门上镌刻着我至今未能忘记的对联:“德树百年元气厚书读三代雅人多”,横联是:“理学门第”。凝视对联,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我眼睛一亮的是,教学楼四周和楼梯拐角处,凡是空余地方,都建起了图书角,摆放着各种正能量的儿童读物,供同学们课余阅读。“朴实求真 崇德尚学”的校训、“以校为家 天天向上”的愿景和“你今天阅读了吗”的提示书写在墙壁上,格外醒目。我们被浓郁的书香气息包围着,学校的吴老师、佘老师从图书角拿来几本上世纪80年代初黄濂清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心事》,要我和黄濂清签名。彭老师说这本书,已成了后山小学的校本读物。这是本专门书写从万州走出的文化名人何其芳、方敬、蒋孔阳、张永枚等人童年故事的书。该书还收有我写的《童年三题》,其中《我的语文老师》写的是后山小学的余朝仪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第一次播下了文学种子的故事。我的作文是班上第一个被余老师当众念后又评讲的。我的另一篇作文是余老师让我们根据头天晚上看露天电影的命题《看电影翠岗红旗》写的。我把整个故事复述了一遍,写到激动时竟流下了热泪。自己很满意,还洋洋得意,但余老师却没在评讲中念它。不过他的评语却让我很感动很受益,大意是文章不切题,没有写出看电影的感受,但你却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完整的电影故事,有文学的气息,今后你如从这方面努力,也许会有希望。这就是他最早让我知道了文学这个词,是他发现了一个孩子的文学希望。一粒小小的文学种子,就这样播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上。黄濂清时任万县文化局长,以敏锐的目光关注儿童成长,一本《少年心事》在我的母校保存30多年,至今还是我师弟师妹的阅读图书,可见其影响之大。我回昆明后有个万州作者给我打电话,说到这本书时,他说在上小学时看了《少年心事》才学习写作的。濂清现在是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名至实归。
我走进一间课桌整齐的教室,悄悄坐在一位小师弟的身边,再次当了一回小学生,回到童年上学的岁月,大雪天赤脚走五里山路,也要到学校读书;一天只是晚上回家吃一碗野菜掺糠的稀糊糊,也要做完作业……望着我身边的这些幸福的师弟师妹,我高兴,我激动,无以言说,一滴热泪滴在了崭新的课桌上。
后山中心小学的教学楼,是我这次回到后山见到的最好建筑,后山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正在我的故乡发扬光大。
四
游子乘着彩云回来了,彩云降落在位于万达古道旁石坎垭的张家老屋,这里是我的衣胞之地,是扎下生命之根的初心之地。
我回到这里寻根问祖,虽然因时代变迁的原因,祖坟早已不复存在,但那刻在祖姑奶奶墓碑上的“秋谨好友”的文字,早就在我心上扎下了深根,坟可挖,碑可毁,这历史的根脉照样代代传承,使我们家的子孙后代,既不忘初心,更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
远远的我就看前大朝门的石门柱高高挺立着,走近一看那上边的文字,全都打铲掉不可辨认了。我抚摸着无言的石柱,似乎抚摸着这院中的那一个个亲人的身躯,忍不住热泪倾泻而出,浸湿了石柱,浸湿了脚下的故土,往事历历在目。模糊的泪眼中,我的先祖一个个向我走来。
那是历史上一次湖广填西川的大移民,张姓先祖奉张献忠一个部将之命,挑着担,背着娃,从湖北麻城县的一个小山村起程,爬山涉水,向着西北日夜兼程,在万州古城的西北边,一声声驼铃把他引进一条古驿道,跟着马帮,在月亮升上铁凤山时,他们走进了一条石板路铺成的长街,那就是新场。他们决定不走了,在屋檐下过了夜后,第二天就是祖父的祖父之祖父,因新场的一家中药铺在一场大屠杀后缺少人手,便当上了帮工。日月更替,先祖的聪慧和勤劳,感动了上苍,家传先祖当学徒时曾做一梦,铁凤山之天空一仙翁对其大赞:“你不愧是黄帝三太子,赤臂为张的后代,以后必有好运。”胞兄二哥张永枚有文《世姓本轩辕》曰:“世辈上人遗教,轩辕黄帝、帝后嫘祖血亲三太子,长臂善射,赐姓为张。”“张氏一代代后人,都是轩辕黄帝、帝后嫘祖骨肉直系……理应学习传承民族始祖万国和、时播百谷草木……效法蚕神始祖母发明创新精神,以士德尽其所能,报效中华……”于是先祖便从帮工、学徒到管家,最后当上店主发达起来,还在后山浦里河的上游石桥溪畔石坎垭,选了一个背靠青山面朝溪畔一马平川良田的风水宝地,建了张家大院。这次我寻根问祖走进新场时,就想看看新场的中药铺,在镇长指引下终于找到了一家无名小药店,也许这里就曾是先祖当学徒的地方,还和坐店的老中医合影留念,留下寻根问祖的一张照片。
先祖在石桥溪畔建造的张家院子,如今已残破不全,蛛网密布、杂草丛生。除门前那傲立于故土的石柱在向我述说着时代的沧桑外,再难寻找到到旧时的模样了。在我记忆中,这座大院分前院后院。后院堂屋正中不供财神供孔子,以显诗书礼仪之家的文化传统。堂屋大门有副对联,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不作良相便作良医”和横联上的“世姓本轩辕”。堂屋前院坝是条石围砌的花园,四周条石花台上摆放着数十盆兰花,开放时花香融书香,溢香大院内外。在两旁除主人居室外就是书房,有上万册的藏书,不乏古籍经典。其中还有我幼时就见过的封面为戴红军帽的毛主席像的《毛泽东传》和《共产党宣言》。
就是在这座老屋,曾经发生过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那是解放前一年的冬天,哥哥姐姐们放寒假回到石桥溪老屋,那几天他们关在一个屋里,一直在商量着办一件大事,终于在天黑时打开门,抱着一叠写好的字报,提着浆糊,翻过石坎垭,把大字报贴在后山乡公所外的墙上,那上边写着朱乡长、向保长欺压乡民的累累罪行,还配上了一幅幅漫画。结尾落的是杀猪(朱)宰象(向)团的名字。第二天整个新场戒严,挨家挨户清查地下党。而写大字报的哥姐们,却在家中关着门睡了一天的觉。记得土改时的一天,父亲外出行医去了,几个背枪的农民闯进来,翻箱倒柜后,把书报抄出来堆在院子中的天井里,像一座小山,烧了整整一天。父亲回来,从火堆里抢出要烧毁的毛泽东传,指着上边的画像,大声问道:连他你们也要烧……愚蠢,真是愚蠢啊!
我家前院为客房和推放杂物粮食的库房。外边朝门石柱、石鼓,雕刻着花鸟虫鱼。两旁石柱镌刻着“平远山如蕴习人 萦洄水报忠和气”的对联,门楣石上刻的是“江辉曲映”,描绘着大院环境和主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心境。我凝视着那些被铲掉的字迹,突然一红衣老者来到跟前,说是他在当年奉命铲的。颇有些歉意的神色。我望着周围乡邻和儿时玩伴们的各种表情,欣喜的、不安的个、惊愕的、无所谓的……都能理解,见他们个个衣衫整洁,面色红润,老人健康,孩子幸福,也就宽心了。和他们拉起家常,忆起儿时一起打猪草,一起下河钓鱼摸螃蟹的情景,也就越拉心越近了。正所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时有位乡亲对我说,你家院子风水好,院边的水井水也好,她家奶奶只喝那水井的水,就是今天有了自来水,她也不改归习,活到今天90多了,还很健康。
他这话不假,远的不说,在这院子出身的祖父,不为后山所困,曾祖父给他取名张东帆,扬帆远航,飘洋过海,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归来先后任万县红会医院、开县、开江卫生院院长,救死护伤,万县九·五惨案时,救治数十名伤者,可谓真正的良医。两个祖姑奶奶是早年同盟会员,跟随秋谨革命,先后被清王朝杀头于东北黑龙江畔和湖南沅江之旁,尸骨无存,大院旁修了座衣冠墓。为纪念她俩,祖父给父亲取名张沅滨。父亲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因看《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被军伐杨森判处杀头死刑。就在狱中传信叫妈妈买床红毡子第二天早晨去收尸时,父亲却在清晨回来了。原来是朱德路过万县,给他夫人看过病的祖父,求朱德写条子给杨森才幸免于难。他先后任开县、开江县卫生院主任医师,解放后任万县龙驹卫生所和万县师专校医,也是真正的良医。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8个,虽无良相,却也有良医,革命军人,人民教师,高级工程师,还出了两个作家诗人。乡亲们告诉我,张家院子的文脉,还在延续。土改时住进前院的谢家,在60年代出身的谢泽明,是我老家现丁阳村委会的支部书记,他的两个在这里出生的儿女还考上了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大学。
老屋垮塌了,石柱上的对联打掉了,甚至是革命党的祖坟也毁了,但毁不掉的是文化的根。令我欣慰的是,我的文化之根也在延续,去年我的孙子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今后也要开着海船,像他的先祖一样飘洋过海走天下。我骄傲,乡亲们在这里扎下的文化之根也正在生长和延续。这种延续,自然就不会再出现去干毁灭文化的蠢事了。
我在老屋扎下的文化之根,使我在任何环境下都以一种文化自信向前迈进!
五
游子乘着彩云回来了,彩云飘到了新时代的后山,飘到了日新月异的后山。我仿佛觉得,我在故乡扎下的根,正在吮吸着时代的养料,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从古驿道回后山,一路走来,满眼碧绿。山,是绿色的,松林一片片,青草绿茵茵,山花扑鼻香,鸟语让人醉。这让人心旷神怡的绿,从山脚伸进蓝天,这样好的植被,我真想停下来,像陶渊明一样,就在林间搭个窝棚住下来,过一回世外桃源的生活。河,水是清亮的,驿路边浦里河上的古桥,天缘桥,天顺桥……几百年的历史,桥身完好如初,天顺桥那20多米长的整石桥身和天缘桥那从天飞落石板合龙的桥面,虽布满百年点点风雨浸湿的印迹,仍然以它们完整威严的身躯,叙述着历史的曲折坎坷和新时代的传奇故事。浦里河,一路流来,她的上游就是我家门前的石桥溪。她一路欢歌,唱出故乡人民世世代代保护母亲河的美好乡风和村规民约。这天然的纯净水,将化成一座可供万州城100万人饮用的青龙大水库。年轻的谯书记告诉我,后山起步晚,但也没有误入大开发、大污染的歧路。陈镇长说:发展与保护同步,后山的森林覆盖面积已达70%以上。完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3600亩,直补资金315.5万元。河流保护的河长制从镇到村社,全面落实,责任到人,一把手担任,奖惩明确,清污疏畅,保证了母亲河的河畅水清,使后山进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理念。这些数据和我在石桥村所见的母亲河的清流如碧,还建了防洪堤坝,看到了后山镇的确坚持了发展与保护同步的成果。
深夜睡在新场的一家小旅店,听着场边那一声声蛙鸣,想着所见后山的时代进步,兴奋得无法入睡。铁厂村那一座座新楼组合成的高山移民新村,和城市小区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还是一个天然森林大氧吧,山民在家就可享受到城里人难以享受到的新鲜空气。我望着那一栋栋掩盖在山花绿林中的新房,心存疑问,这么好的房子,山民们买得起吗?恰好一个白发老人从楼里出来,他笑着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说凡搬进新楼的农户,都按人均1万元补贴到位。他家6口人就补贴了6万,加上山区建房不少材料经审批可就地取材,建筑费也不高。住进时房里房外都已装饰好,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还建了超市、小商店,真是方便。他说两个儿女在广东打工挣了些钱,他在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工作,也有收入,没费什么难就住进了新楼。我说你真是提前现代化了。他幽默一笑,不光现代化,还当上了你们城里人都想不到的森林仙人,天上神仙呢。铁厂新村,真是一个人神共居的仙山福地,也是后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见证。
彩云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飘飞,思绪在后山的山坡丛林中进出,特色产业就是生态产业,美丽产业,杭白菊和山里的映山红使山艳地更美,那一片片晚熟的脆红李,青色的小果子像翡翠,挂在枝头,送来阵阵清香。郭德萍告诉我:李子产业已上万亩,到八九月份绿果儿变成红果子,满山遍野都是红玛瑙般的果子,连山都映红了。黄心猕猴桃和野生猕猴桃已成为后山的又一大致富果。后山农民在这绿色生态的产业中,脱贫致富小康不是梦,不少人都有新房、家电、摩托、小车。后山妹娃子,时尚起来,连城里的帅哥盯上了也要想入非非呢。
在这一个又一个的美好思绪中,我打开后山镇的政府工作报吿,有一串串亮眼的数字,比如:2017年的社会经济总产值已达3.75亿,同比增长14.7%。社会消费零售达9637万元,同比增长15.1%。农村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11432元,同比增长12.1%……这一串数字,闪耀着珍珠般的光芒,自然也闪亮着后山镇3万多父老乡亲和全镇工作人员汗珠的光芒……
窗外泛起乳白色,哪家的手机传来了一首优美的新歌:“金山银山,就是我可爱的后山……”这是由诗人何真宗为我故乡后山创作的一首新歌。新的一天开始了,天赐后山,前景无限。祝福故乡后山,后山的明天更美好!也许那时我已化成了一缕青烟,但我相信,第二故乡与我心心相印的那片彩云,一定会载着我的乡愁,融入我的灵魂,飞越千山万水,飞回我的衣胞之地后山,爱着后山,恋着后山,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