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2018-01-24王焕森陶忠良吴晓柯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信息员进村信箱

王焕森,陶忠良,吴晓柯

(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农业信息化建设始于2001年,16 a来,全省在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深化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涌现出如农技110、浙江农民信箱系统工程、农业应急指挥体系、农业产业服务团队、信息进村入户等农业信息化服务应用和管理模式,农业信息服务队伍逐步壮大,农业信息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农业信息的服务渠道不断延伸,为“三农”事业提供了精准、及时、全面和进村入户的信息服务。

1 发展情况

1.1 农业信息化基础条件日益完善

全省行政村宽带村通率达98%,电话村通率、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均达100%,6 890家农业龙头企业、44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可上网,可上网的农业种养大户22.4万户,占23.9%,可上网的农产品购销专业户9.1万户,占30.4%。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已达47.7台,彩电171.7台,电话76.3部,手机211.4部。浙江农民信箱系统现有实名注册用户280万,新增用户4.4万,发送个人邮件1 887.8万封,群发邮件2.37亿封,发送个人短信3 475.6万条,群发短信4.14亿条,掌上农民信箱现有在线用户近10万。

1.2 农业信息服务队伍日益壮大

省、市、县、乡、村5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省目前已建立县级以上农业信息工作机构100个,农业信息网站139个,县级以上专职从事农业信息工作在岗人员210人,1 000多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99%的行政村建立了农业信息联络点。

1.3 农业信息服务手段日益丰富

在传统短信服务上,浙江农民信箱年均向农产品集团采购单位等主体用户发送“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服务信息1.5万条,达成意向和交易4.82亿元,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2.33万条。农技110共受理咨询231件,答复226件,答复率97.8%。在互联网商务服务上,各地以自建电商平台或借力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积极打造区域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全省在淘宝特色中国上建立了浙江馆和11个市级馆、10个县级馆。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农村青年网上创业群体约18万人,电商为农村新增就业岗位约50万个,并呈快速上升态势。在移动互联网端服务上,建立了浙江农业微信、农村信息报微信、掌上农民信箱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目前,浙江农民信箱APP下载使用人次已达50万,浙江农业微博微信粉丝超50万,微信粉丝数和阅读量均名列省直机关前列。

1.4 农业信息服务日益深入

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向进村入户拓展。浙江省作为全国10个首批试点省之一,在农民信箱联络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村级信息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各地已建成2 200多个村级站,选聘上岗村级信息员2 200余人,开展信息员培训7 391人次,依托村级站提供语音咨询服务51.6万人次,发送农民信箱服务短信7.43亿条,受理便民服务910.6万人次,涉及金额2.02亿元,促成网上商品代购、农产品网上营销等电商服务成交金额达2.69亿元。

2 面临问题

纵观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快;机构较全,但人员不整;内容较多,但成效不显。

2.1 信息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职能上看,各地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除了信息服务职能之外,普遍承担了农情、科教等其他业务职责,很难全身心投入主业。从人员数量上看,各地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差异较大,人数最多的有15人,人数最少的只有2人,有些编制人员长期被其他单位借用。从年龄结构上看,很多信息服务机构年龄梯队不明显,不利于个人和机构发展。从专业分布上看,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2.2 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有待稳定

各地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只有小部分属于信息中心编制,大多由局内部从其他事业单位调剂,或为合同制人员,因此,从业恒心不足,流动性较大,往往刚适应农业信息服务的岗位就被调走或另谋职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信息服务不容易“出成果、出论文”,评定技术职称较难,不利于队伍稳定。尤其是村一级信息员,缺少专项财政资金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劳动价值难以体现。

2.3 信息服务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虽然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过程中,遂昌县初步探索出了“政企社共建”的信息服务模式,通过向入驻企业收取一定佣金的方式,创新开辟了“不靠政府给钱,不向农民收费,不增企业负担”的村级站长效运营机制,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信息服务的公益属性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企业并未找到足够支撑自身发展的利益渠道,需要在实际运营中不断磨合并完善。同时,在运营过程出现的一些捆绑销售,甚至侵犯农户权益的事情也很难有效监督和制止。

3 对策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逐步通过网络渗透到农业各个领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队伍正在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3.1 充实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资源

各地应充分认识农业信息服务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农业信息机构在推进工作中的人员和资金投入,鼓励地方财政采用PPP等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其设施。出台激励措施,积极引入市场力量,鼓励电信、邮政、银行和连锁便利店通过委托服务或者资本投入的形式参与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点建设。调动企事业单位对信息采集、应用、挖掘和服务的积极性,以凝聚社会服务合力,使农业信息服务有效助推三农事业发展。

3.2 壮大基层农村信息员队伍

健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建立各级农业信息人才技能培训常态化机制,提高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尤其是村一级信息员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帮助信息员更新观念。加强农业专业业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培训,尤其是要注重智能手机的应用培训,提高信息到达农户的利用率和农户接受信息的精准度,改善信息进村入户的效果。鼓励基层信息员依托利用现有资源,开办信息服务社(站),开展微利服务。

3.3 培育一批农业信息应用主体

当前广大农民面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缺信息、缺技术、缺服务。加强农业信息应用,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应用方面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特别是农业信息应用主体的力量,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充分调动其农业信息应用的积极性,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广大农民了解并使用各种农业技术、市场需求等知识和信息,助推农产品上行。鼓励规模主体依托自身优势,开展农民讲堂和专业互助合作,建立益农信息服务社,开展各项服务。

3.4 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整省示范进程

鼓励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较高或者主体信息服务

欲望强烈的行政村、规模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加入成为信息进村入户的示范点,探索农业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普及农业信息实用技术,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要在政府的有序引导下,鼓励社会主体,尤其是工商业资本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运营过程,用资本的力量撬动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力求建议共营、稳定、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促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农业发展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的需要。

[1] 何志勇,蔡乐才,李红婵.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版),2009,22(6):50-53.

[2] 王志军.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胡笑梅.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07,17(36):84-86.

猜你喜欢

信息员进村信箱
共营与共赢:凤县企业为何乐于“进村”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三部门出招:保障『快递进村』目标实现
关于如何开展高校信息员工作的设想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华医生信箱
周鸿祎:做产品要悄悄地进村
发挥纠纷信息员作用“调”出和谐新农村
开心一哥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