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8-01-24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余 琴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工学结合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学习与工作相接轨的实践平台,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成立专业的工作室,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并对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自由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艺术设计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搭建院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性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性明显不足,无法完全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院校设置的专业和教学计划难以有效适应市场的变动。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领会企业工作的具体需求,了解合格的工作者所具备的能力,帮助学生认清未来发展方向,也可以增强院校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契切。
(二)深化工学结合
深化工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使得高职院校可以真实掌握市场需求,针对市场需求强化自身教学优势,结合企业优势实现校企双赢。加强校企合作,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互动机制,促进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
(三)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打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环境,推动教师实践能力的成长,提高教学水平。目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大多为美术院校绘画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但与企业存在脱节现象,教学缺乏深度。而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与企业合作,促进其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一)构建工作室制模式
要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科研究方向和实践工作岗位所需的专项能力,建设相对应的工作室,如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等,然后将各个工作室交由独立的教学团队负责,以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完成对学生相对应专业课的教学,以项目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掌握相对应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教学形式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应以专业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展开教学,由易到难设置专业教学项目,以引导学生充分探讨、挖掘课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设计掌控能力,形成市场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工作室教师可以承接实际项目或以设计竞赛为目标展开项目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制订教学方案,校企管理团队制定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从沟通到设计,再到最后维护的设计生产过程。
(三)教学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选取的工作室教学内容应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学生专业水平等因素综合考量。例如,在景观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应通过专业项目渗透理论讲解,并进行实地项目调研,完成材料与施工流程的实训,设计出具体的创意,然后按照行业的工艺规范及流程实施。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促进其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设置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平台,实现教育与实践一体化,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系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