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绪情感及个体反应对心理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2018-01-24赵洁玮
赵洁玮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音乐治疗是20世纪在美国兴起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涉及音乐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与治疗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这门学科更侧重于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在治疗形式上,音乐治疗不同于心理咨询,它更多是一种干预性治疗形式,是以音乐为治疗手段,调节个体心理,配合医生达到治愈的目的。而治疗手段多为通过乐器演奏、舞蹈、音乐鉴赏、歌唱等各音乐表现载体,在干预性治疗过程中达到治疗的目的。[1]当语言交流成为障碍,无能为力时,音乐丰富的表达方式及其内在情绪表达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音乐治疗的受众群体往往是难以语言交流的边缘人群或者是有抑郁、焦躁、失眠等心理问题的正常人。
一、音乐治疗的本质意义
音乐治疗是依据系统化的程序,以音乐实用性功能为基础,同时应用有关音乐的体验促进身心健康或治疗疾病的治疗方式。音乐是声音艺术,无论是演奏还是演唱都能够均衡发展人脑;音乐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在聆听或者演唱演奏的同时能促进想象;音乐学习虽然枯燥,但它可以训练人的敏捷度、协调性、专注度等多种能力。在音乐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学习、表现方式,改善个体的记忆并提升学习效率;在二度创作中激发个体的高级情感、影响认知,并成为辅助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段。
二、音乐个体反应及情绪情感心理治疗作用
(一)心理治疗主要渠道
针对于个体反应,音乐情绪情感无疑是主要的调整心理治疗方式渠道。在治疗过程中,随着个体对音乐体验的逐渐深入,逐步会出现神经反射变强、内分泌多、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明显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实际是治疗个体音乐情绪情感发生变化的反应。由于音乐情绪情感引发的治疗个体生理反应具备良好调节作用,专家反复实验论证得出,节奏轻缓抒情的音乐,可实现对治疗个体兴奋情绪的有效降低。例如,《在那银色月光下》《二泉映月》《念故乡》等。[2]个体在倾听这类型音乐的时候,能逐渐稳定自己的情绪,在感受到音乐轻松、享受肆意的同时能调节心理。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音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可强化治疗个体各项身体机能,并实现缓解痛感、镇静的作用。究其原因,是聆听个体在治疗的同时与音乐创作者达到了共鸣。
一般情况下,音乐治疗会利用音乐同化方法,借助治疗个体的心理需求达到对其心理治疗的目的。它既可以引导个体通过聆听进入到音乐所描述的另外一个境地,从而满足患者虚幻的体验和逃避现实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际的音乐声响将沉迷于虚幻的治疗个体恢复有意识的知觉,把他们从梦境般的不现实的世界带回到现实世界。而这两种目的都可以由个体体验音乐活动,即聆听——体验——释放——接受这四个过程实现。例如,在我国传统演奏乐器中,经常会有“散板”的音乐表现手法,它对音乐情绪情感具备舒缓作用。在治疗个体遭受强烈压力,心理得不到舒展,自身出现疲惫,亚健康状态,迫切希望失眠、焦躁等症状解决时,为有效实现心理治疗的舒缓身心的成效,压力获得释放,聆听中国传统器乐曲不失为良方。例如《春江花月夜》这一较著名的琵琶曲,它在前奏中散板表现手法出现,在大量的级进音程演奏聆听中能有效利用,可缓解紧张情绪。
(二)个体反应为心理治疗物质基础
音乐治疗师利用音乐治疗的同质性原理和异质性原理,疏导治疗个体的情绪,进行心理干预机制展开治疗。如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运用ISO原则帮助和推动患者宣泄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并进行积极的生命体验,最终走出困境。无论是欢快还是悲伤的音乐情绪,都会对人的情绪中枢产生影响。研究证明,如果情绪中枢处于亢奋状态,会直接影响邻近的自主神经中枢,进而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内脏器官朝活化、促进的方向或是抑制的方向发展。而特殊的音乐旋律及节奏,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刺激、管控情绪的右脑,短暂休息治疗个体的左脑,极大程度上帮助治疗个体。
三、个体音乐情绪情感产生反应差异
(一)个体心理反应及音乐律动对比
类比及相似性的反应会出现在个体感受音乐节奏时,且左脑获得休息。人们按照音乐的节拍使脉动、心跳和音乐律动呼应,通过旋律抑制情绪,并让他们产生神经兴奋。因此,在选择音乐时治疗,音乐治疗师要根据治疗个体选择不同的音乐来治疗及调节身心。音乐在心理学中可产生不同个体情绪情感,因人们心理活动和音乐音响动律有类比或相似性。
(二)个体音乐情绪情感反应差异
在音乐影响下,治疗个体会出现不同的心理波动和情感变化,且随着音乐律动个体的情感逐步发生变化,并影响其心跳和呼吸。在聆听音乐时,人们产生不同情绪情感变化,如音乐调性、节奏、节拍、音高等,且会因音乐修养水平、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个体产生的音乐反应产生不同。在众多研究音乐使人产生的情感及情绪反应中发现通常情况下两者关系密切。负向音乐让人产生负面情绪,而正向会积累产生正能量情绪。
四、主要调节的方式途径
(一)音乐审美移情对情绪的调整
音乐治疗之所以产生心理变化,是基于人们审美变化的基础上,且移情在心理学中属于心理学及美学两面,二者联系密切。随着心理、情感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音乐审美变化而变化。首先,包含心理学上的,指人主体及音乐客体的心理交流,最终获得的调节心理的作用,是从审美、情感角度出发。[5]其次,在音乐学上,聆听为审美主要体验,音乐审美上升到情感艺术。需进行形象再造,获得较深沉、强烈的审美情感,表现出间接地与审美对象联系到了形象。人们会展开经验想象、类比、联想等,在欣赏音乐时对其积极再加工。
(二)音乐想象及联觉得心理治疗方式
音乐的联觉反应在《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有详细分析,也就是通过时间、音强及音高变化频率,建立在个人经验中,使人产生联觉反应。音乐帮助人们产生的情感体验紧密地联系着音乐情感,且可激发生活情绪,经音乐得以强化。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在听音乐产生共鸣时会扩大自我情感,因此用于实现对心理问题可行性的调整。
总而言之,音乐能很好表达内心情感变化,是一种高度情感概括表现形式。音乐艺术作为常见于人们生活的媒介,也是被人广而接受的艺术手段。音乐可让人产生更深刻的情绪体验,且更好地传达构成内容。因人们情感较多是统一、协调的,且是连续性的,音乐可表现出情绪和情感,因此,音乐容易使人流露真情实感,产生情绪波动,正如音乐鼓圈治疗中宣扬的“不教而教”与“不治而治”的宗旨,我们应该积极运用音乐这一手段作为情绪情感的调节介质,作为宣泄情绪的工具,从而达到刺激神经,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