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为何需构建审美力的培养

2018-01-24

北方音乐 2018年24期
关键词:曲式音乐艺术

张 盛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5000)

一、“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中还应注重审美力的提升

音乐学科中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分别是和声、复调、配器、曲式作品分析。“曲式作品分析”与其他三门课程相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这门课程对于所有的音乐专业生学生进行授课,不过根据专业的要求不同,对本课程授课达到的教学目标会有差别。即使专业有别,课程教学目标不同,可是各专业在“曲式作品分析”课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的音乐作品,这是各专业学“曲式作品分析”课程的共性。

大量的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听觉资料,为学生的音乐审美力提升提供了多元、精致的欣赏素材。

在传统的“曲式作品分析”课中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结构逻辑,以“结构逻辑”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曲式外形结构,同时兼顾规模中的主题材料,展开手法、调性布局、和声功能续进等。这类作曲技术技能研究时而也会注意文化、风格、体裁的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素材与发展手段之间的内部驱动型的联系。

音乐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存有差别,有时我们说音乐是很抽象的以时间为轴,在时间中呈现,又在时间中消退,以人的记忆作为依赖生存、存在。其实,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有时也是最直接的,因为音乐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也是最容易接触到的艺术品之一。音乐是最直接的精神生活。

“曲式作品分析”课程内涵还可以再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审美方式获得更多的审美经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从而建立系统的、再生性审美。

二、“曲式作品分析”课程的认定标准需多元化

“曲式作品分析”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可是在多数的专业音乐生中调查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的距离感较强。“曲式作品分析”音乐理论综合性的课程,其综合了多门功课的技能知识点,学生的驾驭能力欠佳,产生了强烈的距离感。

传统教学中,“曲式作品分析”课程十分注重“模式化教学”“音乐外形学”。

“曲式作品分析”课程的“模式化教学”注重音阶、音程、和弦、变音的发展、节奏的运用与变体、曲调的特性、和声功能的续进、和声外音的使用、转调、离调、调性游离、对位、结构平衡等差不多三十多个基础知识上的模式化教学。“曲式作品分析”课程的“音乐外形学”强调注重乐句形式、歌曲形式、联合格式等乐曲的体裁。

在传统教学中,“曲式作品分析”课程十分注重作曲技能的分析,这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性要求很高,而通常,非作曲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具有不熟练。概念混乱、知识点不会的现象。这就使得学生对“曲式作品分析”课程有很强的距离感,从而产生厌烦,不愿意学习的心理。

这一现象说明,传统的“曲式作品分析”课程评价标准制定得不够丰富,不够科学,没有考虑到更多专业学生的不同和专业特质。

例如,在传统的“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中多运用西方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这对民乐专业的学生来讲,具有陌生感,未建立熟悉度,增加了民乐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距离感。当这样的现象被重视,以及为增加作品风格的丰富性,随后的“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中逐渐吸纳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音乐家较为成熟的音乐作品作为分析素材。这无疑使民乐专业的学生具有熟悉感,提升学习兴趣。同时,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建立了更多的音乐母语熟悉度,与自身的文化背景更有关联性。在这些变化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曲式作品分析”课程的发展,以及课程的评价体系在不断地多元化,从而提升课程的实践性。

“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中能够接触到丰富的音乐作品,对专业的音乐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提升“曲式作品分析”课程内涵,为专业音乐人才培养增加教学手段。

让学生以审美的语境进入“曲式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提升学习兴趣。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升课程评价内涵,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曲式作品分析”课程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多元途径。

审美教育可加深学生对作品文化、艺术背景的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主动丰富自我审美力的行动能力,增加审美经验。

音乐艺术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也是精神文明的财富。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与人性的关系,通过再生性审美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格培育,让学生在艺术中找到熟悉的生活元素,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艺术,最终提升艺术的创造能力。

三、《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中审美力的培养

“曲式作品分析”课程审美力的培养应从审美技术和审美艺术两方面进行。

审美技术方面主要指的是“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中的“模式化教学”“音乐外形学”,也是就节奏、节拍、节奏型、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乐部等结构关系,还有织体间的差别、和声、调式调性、对位、音群、音块等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技术结合关系。这主要体现的是审美技术。

四、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中的体现

“曲式作品分析”在传统的教学中多运用西方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为丰富作品分析的丰富性,随后的“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中逐渐吸纳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音乐家较为成熟的音乐作品作为分析素材。丰富的音乐语汇,对审美心理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提供充分的素材满足感。

民族性与世界性也不是相对的。审美心理中民族是多种多样的,民族的发展是变化发展的。审美中对各个民族的审美过程一定含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复杂综合过程,不是单一的。同时,还有民族间的交流与融通。沟通和融合对中西艺术的审美也是一个沟通和融合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所以,民族性和世界性不是相对的两个物质的简单划分。

五、“曲式作品分析”三度创作的审美培育

在音乐产生、呈现、效果三环节中,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分别是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一度创作主要指的是作曲者根据自己的音乐理想创作的作品;二度创作是指作曲家的作品由各乐器演奏者通过个人的演奏技术呈现出作品的过程,个人情感的投入对作品的音色处理,也就是情感处理;三度创作主要是听众结合作品的音响与自身经历所产生的音乐感受。“曲式作品分析”课程让学习对象成为听众,成为三度创作者。在审美技术和审美艺术的作用下,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得到了作品高度的精神感受,让三度创作者进行着复杂的审美过程,其中包含与作曲者精神上的对话、时代上的思想性分析、审美技术和审美艺术的思辨等,从而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当再次回归到二度创作时,一定会为作品赋予更多成熟性的表达和思想上的呈现。在审美力的引导下,其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课程评价体系的丰富和多元化,也不是单一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生质量,而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专业音乐学生“曲式作品分析”课程对他专业修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曲式作品分析”的目的在于应用和如何应用。

猜你喜欢

曲式音乐艺术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纸的艺术
应试曲式分析的几个重要方法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