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8-01-24马知遥刘智英

齐鲁艺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价值

马知遥,孔 军,刘智英

(1.天津大学传统村落与建筑遗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110;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3.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110)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2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讲到。

一、活态传承:保护与保存的分水岭

2006年6月10日,习近平在“文化遗产日”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凸显出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借此机会……倡导珍爱文化遗产的文明之风,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活态传承,重在落实”,并成功举办一系列文化遗产展览、讲座等活动,活态传承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重视。

时至今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风正热,综观国内外学界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研究概况,学者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建构出诸种保护思想方法,比如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保护等,各种保护理念在保护文化生态和维系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方面起到不可代替的指导作用,其中,活态传承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目前,在国家层面上,中央领导人历来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国家领导人以世界眼光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予以充分确认,通过增强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的活力,弘扬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精神,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竭文化资源和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保护”作出的定义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1](P22)。 从这一定义可知,“保护”概念不同于“保存”,二者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核心差异在于能否实现活态性传承。“保存”是指令事物不发生变化、不受到破坏,强调事物的完整留存;“保护”则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转化或创新性地生产,允许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利用,顺应时代需求,找到其最适宜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

习近平在首个“文化遗产日”调研时曾强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确如习近平主席所讲,由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通过活态性保护加以赓续传承和发扬,因而活态传承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原则之一,有助于历史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延续与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基本特性,也决定了我们今天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为了发展的保护。没有保护,难以发展;而没有发展,保护也就失去了重要意义。”[2]同样,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活态传承保护,唯此可便于历史文化遗产多重价值得以确认、意义加以彰显。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与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作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文化在当代现实社会中的延续性存在,它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所谓历史性是指这部分历史文化遗产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所谓现实性,是指这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仍具有生命力,是一种“活”文化。[3]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涉及遗产的古今关系问题,对此习近平曾以古建筑为例指出,“保护古城与发展现代化是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传流于当下却包涵历史意蕴的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一种被认识的价值,而对它的认识则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与未来,正所谓兼顾至今,所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终究会落脚于当下而成为一种现实的和未来的价值。“一般事物,在现实状态中以应用价值为主。在进入历史状态后,文化价值便显现出来。事物的文化价值是一种认识价值。当它定型于历史,其内在的象征着那一段历史时期种种特征的文化意义,才会被我们一点点发现和认识出来。”[4](P327)因而,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认识价值,因而它又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还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见证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但在这一价值体系中最深刻的东西是附着其中的历史文化精神。例如盛行于海内外华人社会的妈祖信仰,不仅是增强华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在世界民族文化框架中确定个体身份的坐标尺度,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延续的历史文化精神是我们民族独特的个性化精神方式,是确认我们民族身份的基因。

“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序中说道。古建筑保护如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如此,历史传统往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个性所在,而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传统的载体,所以它是构成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对“文化多样性”给出的定义,“文化多样性是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5]。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创造出的多元文化样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和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历史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表现的载体,文化多样性借助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表达,包括各种民俗风情、生产技艺、艺术表演、民族记忆等多种内容和方式。

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往往成为历史文化的核心代表和主流部分,保持和发扬文化创造性是保证历史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切理解和认同,同时充分认知和尊重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本着“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原则,在历史文化交流中相互求同存异,共享多样性历史文化遗产的繁荣成果。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信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因此,对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充满战略意义。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逐步为人们所认可,却偏重于关注其现实经济价值,将其作为发展旅游的资源,无节制地重复建设性破坏行为,由此导致文化遗产过度资源化的危机。

习近平在《福州古厝》序言中写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显然,习近平将历史文化保护上升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指出二者之间并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经济文化和谐发展,在此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发展观,肯定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具有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习总书记在《福州古厝》中的文章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一片共鸣,他任福建省长时对历史文化的关怀和保护理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的执政理念范畴,其所具备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让世人感动,直到今天他的诸般先进保护实践与思想仍旧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许多启示。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传播可以“促成记忆痕的产生与恢复,使得所传播的文化能产生长期的、有效的影响”[6]。博物馆等馆藏文物、各类散落大地的文化遗产、文字典籍等历史文化遗产,包涵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事项,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以及对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连同在保护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中的作用,都需要对外传播才能实现和达成。传播,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体现的关键环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能够唤醒民众文化自觉的文化传播过程。所以,理应从传播的途径、受众等角度切入,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传播策略。

三、活态传承的传播策略

社会转型是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既有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的流行,也有传统习俗的变异更替。中国时下所经历的社会转型,突出表现为传统农业社会的衰微和瓦解趋势,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缺失,必将导致与其具有藕断丝连的内在联系的历史文化遗产急剧转型。如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的维新和延续,让其恢复活力与功能的常新,需要积极探索出些许有益的活态传承的策略和建议。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对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对立起来的行为提出警示:“如果说以前无知情况下的不重视还可以原谅,那么现在有认识情况下的不重视,那就是意识问题、政绩观问题。”[7]这反映出他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文化前瞻与文化先觉,此种与正确的文化观相结合的政绩观是官员必须具备的,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保障条件之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全民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只有当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民自觉的事情,历史文化遗产才会免遭侵害。从文化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来看,文化自觉的阐释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即知识分子的自觉、国家的文化自觉、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和全民的文化自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几乎关涉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应当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进而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时下,历史文化遗产处在一种更多地被学者和知识分子重视以及被经济生产者视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的尴尬处境,特别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入,历史文化遗产在其名下不断发生着颠覆与再造,唯有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全民文化保护自觉,并借助有效的传播保护手段,才能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但是光有文化自觉还不够,关键是要将自觉的意识化为行动。因而,行动上要激发积极性,采取多效策略,合理利用。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生命力要将不同的策略和手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指示表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属于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部署,对此理应采取多种保护策略与实践。

在制度层面,必须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加文物展览活动和科研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订通过)第四条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这规定了我国文物保护的总方针,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质上是让文物服务于民,藉此其价值的实现正是活态性的表现。

在实践层面,强调文物保护的国际交流,利用国内外各类交流平台,依托我国丰富的文物文化资源,推行国际文物展览鉴赏活动,促进各国文物机构的交流和传承。譬如,馆藏历代珍贵年画是春节中鲜明的文化符号,是维系传承春节文化传统的重要文化载体,春节的现代转型可从这一视觉符号出发,在维护和传承春节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寻找创新发展的契合点,依照现代需求,结合各方力量为年画的保护营造良好的文化空间。如此一来,会有效促进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性,使年画承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容光,人类文化的万花筒更加绚烂多彩。

我们发现,在散布于中华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要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的状态,搜集理清历史文化遗产的家底是活态性传承的基础。目前,这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较为出色的有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天津皇会研究以及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等等。习近平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语一时不胫而走,迅速在全国各地流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南。传统村落是各类遗产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与文化空间,为文化遗产和非遗的赓续传承提供最基本的载体支撑,也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从一开始便与国家提倡的“留住乡愁”主题政策遥相呼应,是符合人民愿望和需求的社会和文化行动。档案的制作和留存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首要任务,档案不仅仅是图文资料,它包涵着传统村落深厚久远的历史,彰显中国传统村落富含时代气息的文化脉搏,从中可看见国家对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视,民众对家园的热爱和自信,以及当代文化人的自觉担当!传统村落为城乡民众的乡愁提供依托,故土家园是寄寓深深乡愁情怀的根性土壤,留下和保护传统村落这一方古老的净土,成为人们追寻和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写道,要注重“推陈出新”,传承历史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发展内涵,但“推陈出新”不是胡乱“拆旧建新”,建几条假古街,造几座仿古楼,甚至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毁掉珍贵的文物。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这启示我们应积极引导历史文化遗产形式的现代性转换,注重对遗产神圣性的守护。

中国文化具有相沿成习的延续性品格,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受现代化进程影响,传统农时节奏作业式微,关于农业劳作模式的记忆也渐淡模糊,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渐消失沉寂。其实,许多传统文化的设置一直如规约般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表现为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中精神信仰的普遍遵从,体现出人们对历史遗存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这种依恋与热爱,给我们启示:应当尊重和沿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神圣感。同时,在社会生活方式普遍发生转变的情形下,要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转化型介入能力,以更新更好的传承形式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要。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文化生态空间,确保其享有足够的传播时空。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的强力宣传,提高民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度。电视、网络、报纸等现代大众传媒是信息的产生与传播的载体和依赖,它们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现代传媒不仅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先进技术手段,同时其作为文化遗产传播载体也会催生新的民俗。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进行有效的展示和宣传,可以提高民众对它们的认知度,有助于其传承和保护。此外,青少年是历史文化在未来的传承主体,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包括文字典籍等文化遗产的未来兴衰。政府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遗产的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遗产文化的认知与参与积极性。开展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仪式活动,让青少年参与、体验蕴含其中的文化意味,借此让青少年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我们每一代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文化责任,那就是把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并流传给后代,在以城镇化、现代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型期,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无限可能性,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是社会文化建设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认识价值、现实价值、审美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等等多种价值,构成了一个完备的价值体系,特别是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基因。历史文化遗产是确保文化多样性和保障人类创造性的关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自信力和自信心的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充满战略意义。因而,扩充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渠道,探索更多活态传播的策略,将利于保持历史文化遗产原生态性和健康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发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现实指向的号召,像“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等口号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强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留下珍贵的历史,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根性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多年历史中,不论他做出的工作指示和保护思想,还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行动,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深切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激发全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建立和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采取多重活态传承方式有机结合的策略,如提供法律保障与监督机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交流,抢救理清文化遗产家底为其活态传承提供基础,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神圣性,积极引导传承形式的现代性转换,注重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等,诸般措施策略的目的皆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承。当全民清醒地认清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加深对其多重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按照逐步健全的历史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之要求,与社会机构、各界人士紧密合作,并自发自觉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华文明会与世界其他文明一道充满生机地活起来,灿烂地活下去。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Z].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6.

[2]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6-12.

[3]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3).

[4]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生效[J].中国文化遗产,2007,(2).

[6]http: //www.folkcn.org/news/Class/gcdt/xgfg/270475.htm.[DB/OL].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15-4-3.

[7]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1-09/6953554.shtml.[DB/OL].新华网,2015-1-9.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价值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Tough Nut to Crack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