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内涵及其运行模式分析
2018-01-24楚镒铭
楚镒铭
(营山县林业局,四川营山6377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扶贫在绿色共享创新背景下发挥重要作用。生态扶贫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以及重视。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扶贫工作的开展,在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生态扶贫的主要策略之一[1]。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发展,减少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我国政府立足于金山银山就是青山绿水的生态理念,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扶贫的政策,并且在各个领域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效的推动我国生态扶贫工作。
1 生态扶贫的概述
1.1 生态扶贫的内涵
生态扶贫,这是一项具有时代需求的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工程,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论基础,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湿地修复有机协调的结果,通过超常规方式,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等一系列政策扶持,重点扶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在一些贫困地区中的重点生态保护区以及在当地实施的项目与发展目标一致,并且拥有现阶段发展观念的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不过这种模式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性[2]。对于生态扶贫来讲,就是鼓励贫困人口生态建设和湿地修复,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率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贫困人口的参与下逐渐的得到修复,甚至使得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更佳。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中国贫困人口的就业、吃饭问题,还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区域发展符合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生态扶贫,从国家角度来讲,国家以生态建设为中心,鼓励国民通过建设的方式补偿生态环境,使得这种补偿的方式可以成为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的来源,进而促进贫困人民的收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如四川省营山县,这里沟谷纵横,气候温和,四季的雨水非常的充沛,营山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通过生态扶贫的政策,组建以贫困人口为主体农民造林专业合作社53个,选聘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485人,落实保底报酬,加强全县公益林管护,推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将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提高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1.2 生态扶贫的特征
在现阶段的生态扶贫的工作中的主要特征还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管是过去、现在的开发发展中,对于环境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污染问题,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态扶贫不仅可以通过多种多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方式增强林业在生态环境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因此,在生态扶贫中生态化是最主要的工作重点。如在营山县的生态扶贫工作中,营山县先后建立林长江防护体系工程,在绿化全川行动中大力推行通道绿化工程和河流湖塘湿地修复工程,制订保护制度,并且调动当地的人民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完成了“八五”阶段的2.8万hm2长江防护林任务以及1990年的809.266 hm2防护林建设,并且全部都验收达标。从2011年开始,营山县的天然保护工程做到了全县管护,长期坚持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统筹安排,做到无重大案件,无重大灾害事故发生。2014年获得“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称号,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3]。
现阶段,贫困地区的人民还需要进行帮助,所以生态扶贫具有经济特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化产业。在现阶段的生态扶贫发展的过程中,生态资源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条件之一,人们利用生态资源建立生态旅游业、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等,有效提高了扶贫人们的生活水平。如营山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观念,以林业为发展核心,鼓励有真实力有真心肯真干企业和业主带动农民发展林业产业,取得良好成效。在近4年内发展珍贵树种基地、油橄榄示范基地、花椒高产示范基地、核桃产业示范基地等2万多hm2,营山县以“小娥眉”、“仙迹”之称的川东北佛教文化名山太蓬山为基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体育文化公园、百村连片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将文化、农耕、产业、旅游、生态建设、脱贫奔康等大众关注热点串联发展,独居地方风味。
2 构建生态扶贫的框架以及设计运行
2.1 构建生态扶贫的框架
在现阶段的生态扶贫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基于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保护前提下利用生态资源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进而保障生态扶贫的顺利实施。因此,可以将生态扶贫建设分成四部分内容:一是基础层。基础层就是生态建设的发展、生态产品的自产自用。在现阶段的生态扶贫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最大的项目,所以可以往生态经济的发展中增加生态保护的观念,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生态产业可以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二是产业层。产业层就是利用林业生态资源进行市场的开发,将绿色化的生态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不仅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还可以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中的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三是服务层,通过利用生态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利用生态环境中的一些食物、原料等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逐渐的将生态产品融入到市场中,为生态环境形成的生态产品以及产业赢得良好的市场;四是保障层。保障层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国家制定的制度、规范以及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扶贫,使得生态扶贫可以持续发展。
2.2 生态扶贫的运行模式
在现阶段的生态扶贫的建设中,运行的模式是“一林生四财”。分别是:林上要果,林中旅游、林下间作以及参与护林四项内容。如营山县森林在进行生态扶贫之后,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全县森林资源丰富多样,拥有柏木、香樟等400多种植物,有白鹭、大灵猫、红腹锦鸡等动物26种,其中经济林木有五十多种。为了更好的促进生态扶贫,利用森林资源建立了森林旅游产业和一些公益性事业,使得营山县的森林生态具有多样性、产业性、公益性以及资源可再生性和经营计划性,有效的加强了森林生态保护。
2.3 生态扶贫的实施重点
现阶段国家生态扶贫的重点是对于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的生态产业、服务消费的扶贫,而对于生态退化严重的贫困地区则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目标[5]。同时对于扶贫的地区而言,也拥有生态扶贫工作实施的重点。如营山县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重点主要实施:一是继续加大珍贵树种的培育;二是完善产业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三是引导林下经济以及林中旅游的发展;四是不断的壮大林产加工产业;五是高效建设示范片;六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
总而言之,生态扶贫这是一项比较长期儿艰巨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的任务,而且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只有人民参与配合,才可以有效的促进生态扶贫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