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思维指导书法实践
2018-01-24冯才权
文︱冯才权
哲学与书法,书法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而有价值的话题。28年前,我自从夏天的谷场捡到一本破烂的上海《书法》杂志开始,便被当中颜真卿《勤礼碑》端庄而雄强的楷书所迷惑,开启了我的书法学习之路。至今虽未有大成,但自己与自己比,进步了许多,也渐渐把书法当成了人生的一种精神皈依。人们常说,“练书法要有悟性”。所谓“悟性”,是指在练书法过程中,要勤于动脑,善于掌握和运用书法的“理论”。
当然,书法的理论(或法则)很多,从哲学的角度讲,我对贯穿于书法学习过程的体会有五点:
第一、书法艺术与相关边缘学科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会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书法也一样。书法艺术是一门属于视觉审美范畴的学问,而且是带有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像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苏轼等,他们不但是书法的专家,而且在历史学、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中不少人是当朝的官员。按现在的话说,他们还懂得或精通“领导科学”。当代中国公认的“书圣”毛泽东,更是革命家、哲学家、历史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
因此,要练好书法、并有所成就,就得博学多才,在学习书法理论的同时,也要学点历史、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书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初学书法的人急于求成,往往注重埋头练字(实践),而忽视书法理论的学习。其结果常常会“事倍功半”,费了很大劲,书法水平却难以提高。
其实,书法实践和其他实践活动一样,“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实践。”因此,要练好书法,就需要边学书法理论边练习写字,在书法理论指导下,进行书法实践活动。假如时日,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书法当以练字(实践)为主。然而,我的体会是要以理论指导实践,方能摆脱“任笔为体”或“无介不书”的尴尬。这也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当然,字外功的广益多师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书法作品的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就一个字来说,字的整体是“全局”,而字的每一笔(点、横、撇、竖、捺、弯、勾、挑等)是局部。局部写不好,全局受影响。如同人的脸蛋一样,脸蛋漂亮,是因为脸蛋的各部位(眼、眉、鼻、嘴、耳等)长得好。
因此,初学书法,一定要掌握“用笔”的法则,在字的每个点画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注意,在写每一笔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个字的整体布局,使每一笔服从于每个字的全局。
若以一幅作品为整体,那么每一个字便是局部。这便涉及到章法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及“天头地脚”的“计白当黑”等问题了。
所以说,笔法、章法、墨法是一幅书法作品完整或成功与否的“三要素”。纯度、深度、厚度是一幅作品的格调雅与俗的标准。学习书法者,必皓首穷经地遵循这些法则,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第四、书法学习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这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有的初学者临帖练字不认真,觉得太“拘束”,有的功夫不到家就想脱帖“创作”。其结果,书法水平停滞不前,或提高缓慢。
我们应当懂得,书法名家的字帖,是书法的“精品”,代表了书法家的最佳水平。这是书法家人生智慧、经验和书法阅历、功力的结晶。我们在严格临帖、刻苦模仿的过程,就是认真学习书法家书法经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走书法的“捷径”。
因此,学书法切勿轻视临摹。当然,临摹到一定程度(基本上搞清了书法家的书法脉象、路数及真谛),要敢于创新,按照自己的个性思维去发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能登堂入室。不然,书法水平就会停滞不前,缺乏创新的时代生命力。
第五、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是古今碑帖,凡存世的甲骨文、篆隶、楷行、章草、民间残纸等,皆是自仓颉造字至今,祖先把汉字提升为书法艺术的创造性贡献。我们要以参禅朝拜的虔诚来审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共性,弱化个性,才能“百丈竿头,更进一步”。
很多民间书友,因无专业老师的指导,只“死守”古帖描画,而“囫囵吞枣”,这也是“徒得其形,难入其室”的一种误区,很危险。
创新,是读帖、思考或经历过千千万万次的失败之后的一种阵痛与体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情感,而不是形式、拼贴或其它手段的“标新立异”。一般而言,我们要弱化功利性地学习书法,要把书法当成一种人生精神的寄托与修为,这便是幸福的。若要强求所谓的“创新”而“自欺欺人”,那是对书法或书法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规律的一种逆悖。
如是,传统与创新,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