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听觉、视觉、触觉美

2018-01-24

北方音乐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三弦触觉彝族

王 娜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学习舞蹈,不容忽视的根本是对舞蹈应有相对全面的感觉认知,即舞蹈特性在大脑中引起的有条件反映。对舞蹈的感觉,开始一定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大脑对具体舞蹈产生各种复杂心理,并完成认识的过程,即舞蹈带给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最直接的感受。祖国边陲云贵高原上路南、弥勒等地的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舞蹈。其中“阿细跳月”是该地区彝族阿细人、撒尼人的群众性舞蹈,由民间传承、提炼、加工得来,几乎成了彝族的象征。“阿细跳月”属高原农牧文化型舞蹈,舞姿呈现“一顺边”动态美,“一顺边”也成为了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艺术升华的标志。

一、感受“阿细跳月”听觉美

(一)阿细跳月在阿细人美丽的传说中酝酿

每逢年节或喜庆日子,“阿细跳月”热烈欢快而富有激情的笛声、哨声、三弦声的音乐旋律回响在耳畔,彝族阿细支系的男女老少拉起手跳起欢快的舞步时,培养了彝族人民对“阿细跳月”的深厚感情。“阿细跳月”的传说有多种,相传很久以前,阿细人住的地方烧起了熊熊大火,山石在燃烧,土地在燃烧,阿细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奋力扑火。山石烫足,人们无法站立,阿细仍然带领勇敢的人们,冲在灭火队伍的最前面,双脚轮换着,跳着,“阿啧啧”地喊着节奏,鼓励着人们向山火开战,经过千辛万苦,大火终被扑灭,为纪念扑灭山火的胜利,大家拍着巴掌,模仿阿细扑火时双脚轮换弹跳的姿势,跳起舞来,后来就形成了今天的舞蹈,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节奏为五拍组合的基本步。“阿细跳月”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的脑海,感动着人们的生活。

阿细人认为,火是很神秘的东西,很难控制。是古人钻木取火的成功,才使阿细人告别了洪荒难度的艰难年代,造福了阿细人民,但火也有无情的一面,所以阿细人将火视为火神。为祈求火神能造福人类,阿细人年年都要举行祭祀火神的仪式。“阿细跳月”从扑灭蔓延的大火演化而来,成为阿细人对火的精神崇拜的延伸,祭祀火神跳的阿细跳月自然演变为祭祀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跳月也将原始观念在舞蹈中的遗存——对火的精神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对火的顶礼膜拜的最形象的注释。

(二)快乐的音符是阿细跳月永远的节奏

“阿细跳月”音乐是阿细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突出阿细音乐中特有的“135”核心韵律,每一句弦声笛韵都能对译成完整的阿细五音节句式。它的节奏感强烈、明快、优美,听起来声势浩大而又有战斗气魄。这种声音就来至特大三弦。以前,阿细人用的三弦都不大,按节奏分有老年乐和青年乐,但并不分大小三弦。直至1936年,凤凰山寨农民段家先认为小三弦不足以表达迸发的激情,特别制作了一把弦筒直径为50公分,总高1.75米,重25公斤的特大三弦。该大三弦音调雄浑热烈,气势磅礴。栓弦的铁皮上装有松动的铁皮相互碰响,咚咚的琴声和唰唰的铁皮碰击声具有万马奔腾,千鼓擂动的气势,震撼心弦,特大三弦一面世就引起轰动,阿细青年纷纷仿效制作。特大三弦用于伴奏,为阿细跳月的发展增色填瓦,成为彝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瑰宝。

二、“阿细跳月”的视觉美

(一)彝族跳月场上独特画面感之阿细跳月视觉美

“阿细跳月”分生活节日跳月和表演性跳月,也是反映阿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生活的一种舞蹈形式,一般农历正月、端午节、火把节(阴历六月二十到三十)才跳。每逢节日的晚上,男女青年穿上自己的盛装,带着乐器,来到事先约定好的跳月场上,按照习惯,姑娘们总是在离跳月场二十多步远的地方藏起来,一直等到小伙子们弹着大三弦、吹着笛子进到跳月场发现了她们,并派来代表邀请她们时,才随着乐器的节奏,跳着整齐的步伐迎上去对舞。阿细跳月的动作并不多,但看起来却非常愉快,感人,舞者下半部变化较多,上半部因有乐器而变化少,两腿稍微有点往外撇(人字形)臀部有一点提动(左右两边),身体很松弛,就这样一场一场的跳下去。直到找准了对象,而彼此又有所表示,即可离开跳月场到附近的山上、树林约会,如送荷包给对方,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相互往来后,再举行挑水礼,如女方不拒绝则表示许婚。

(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一顺边”的身体姿态的视觉美

“阿细跳月”的表演形式自由活泼,老幼皆可参加,人数不限,但“阿细跳月”以年轻人的“跳月”最为常见和最具代表性。最初跳时,很难找到像样的伴奏乐器,勤劳的阿细人依旧热爱生活,用最简单的手拉手,脚对脚交替对跳的方式诠释对生活的向往。再后来,丰收了,人们聚集在田边地头,点起篝火,用边跳边唱的形式怀念阿细。有人敲击空心枯木,声音浑厚,悠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击木伴奏跳乐的活动。当时,跳月时使用的乐器和道具都是就地取材,枯木头、竹节、树叶、羊皮、牛皮绳等等。之后大三弦的创造和使用,丰富了跳月的表现形式、提升了“阿细跳月”的艺术魅力,随着阿细跳月的传承,跳月的道具也随之发展。男子将大三弦斜挎于肩,或手持竹笛吹奏,大三弦作为特制乐器,弦码处安置铁皮扣片,弹拨发出“嚓嚓”声。多为5/8拍,五拍一个乐句,前三拍是主旋律,进退、转身、跳月,后两拍接续用力拨弦,原地“拍掌”“对脚”。领舞者带动队伍变换队形,队形变换多以横排为基础队形,时而进退欢舞,时而双双对舞后,队形似二龙吐珠,次第散开,如潮水分流。

跳月队形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每一个男子都可以看到在场的每一个女子,每个女子又必须能看到每一个男子,同时又是一个男子对应一个女子组队,便于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跳月”动律,由胯部带动双腿交替“弹跳”,节奏明快,律动感强烈,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的人们载歌载舞。动作的抬、踢、转,踏,似踏火而后的瞬间弹起。队形从一排到两排、四排,从圆圈到穿花,目不暇接。跳月摆胯体态特征是富有跳跃性的"一顺边"。特别是弹奏大三弦的身体动态,呈波浪式一顺边的特点尤为明显。

三、“阿细跳月”审美心理与舞蹈触觉

(一)什么是舞蹈触觉

舞蹈触觉是舞蹈感觉的神经元素,是人们在对舞蹈最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有意识、有准备对舞蹈全面的认识与总结过程。是对舞蹈艺术全心的接触,包括跳舞时的各种感知与体会,是追根溯源,是在对舞蹈文化传承、演变和发展认识的基础上把握舞蹈的性格与审美。在感受舞蹈视觉美和听觉美的同时,对舞蹈风格韵律的倾情融入。

把握舞蹈触觉,方法务求科学。以民间舞为例,在感知舞蹈动态形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形成其动势的内外因,达到对民间舞心领神会的最终感触。一是心的触觉,即对民间舞特有风格韵律、感情色彩和精神气质的把握,这些内在的情感都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积淀了本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后的综合呈现;二是形的触觉,即对民间舞蹈中一切有形事物的直观把握到深入了解,如民间舞蹈所用道具、服装、舞蹈时的场地和舞蹈动作、姿态及眼神与表情等;三是将心的触觉与形的触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与民族性格。所以,把握舞蹈触觉,必须将心的触觉与形的触觉有机结合起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阿细跳月“一顺边”美的审美心理

云贵地属高原,山地缺氧、道路崎岖不平,劳动时,负重行走身体重心需向前倾向一侧,前侧之脚尤为吃力,该侧之手也就随着摆向这一顺边,这种一顺边的体态最是省力、最能承载力,摆幅大小依据肩扛或手提及背负的重物轻重决定,因山路崎岖行走不便的危险因一顺边的体态降低不少,生活劳作当地人民养成的一顺边步态,形成了高原上特有的日常生活基本步态,经过艺术家的舞蹈升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成为一顺边的舞蹈美,体现着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阿细跳月”中的一顺边的动律,指的就是跳月过程中舞者有规律的顺手顺脚的动律。这高原一顺边的美,至此成为“阿细跳月”中最具特色的美。

四、结语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听觉、视觉、触觉,始终贯穿人们的审美感觉,逐步提升人们的审美心理,祝福彝族人民创造的优秀舞蹈的代表阿细跳月,这朵舞蹈艺术的奇葩在祖国云贵高原上越开越艳。

猜你喜欢

三弦触觉彝族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彝族海菜腔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品味三弦渡乡音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左手握右手